腾讯体育体育 > 中国篮球 > 评论 > 正文

新华网:中国职业体育背后尴尬的球迷文化

2012年04月28日13:47新华网王浩明 汪涌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体育专电(记者王浩明 汪涌)CBA总决赛,能容纳18000余名观众的北京五棵松体育馆的球票,享受了一次春运火车票般的“秒杀”待遇。而今年巨资涌入的中超足球联赛,北京国安队和广州恒大队的多场比赛也频频“一票难求”。

在职业联赛日渐兴旺之时,其背后却是“京骂”泛滥、围堵客队球迷等尴尬。

缺乏现代体育传统的中国职业体育,呼唤着健康、丰富、多元和充满激情的球迷文化。

文化土壤:城市和仪式

2012年3月30日是北京体育史的一个重要日子,在这一天,北京东边的工人体育场涌进近6万球迷,观看中超京津“德比大战”;在西边的五棵松体育馆,18000余名观众身着白色的“我爱北京”文化衫,见证了北京金隅男篮首夺CBA总冠军。这一天,北京全城沸腾,体育使这座古都激情四射。

工人体育场现场播报的CBA总决赛赛况,令现场球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京津德比结束后,数以千计的球迷涌向工体周边有电视转播的地方,观看尚在进行的北京男篮夺冠之战。这样的场景令这座巨硕的城市生动无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找到了共同的话题,迸放出共同的情感。

“我决心留在广州找工作,看广州队两年了,我真的有了感情,”4月8日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倾盆大雨中,华南理工大学的山东小伙儿王东啸看着向球迷鞠躬致意的广州恒大队队员,对记者这样说。其实,以目前的现实情况,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年轻人要想在“北上广”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太高的代价,也需要极坚强的决心,但刚刚起步的职业足球却可以让他找到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和身份感。

球迷文化来源于一个城市的血脉传承,城市给了足球生存空间,更是足球文化生根的土壤。在欧洲的著名球场你很容易看到祖孙三代一起看球的景象,每一个家族几乎都是一支球队的忠实拥趸。不过,庞大的人口基础既不是构建球迷文化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NBA(微博)纽约、华盛顿球迷的狂热尚不能与小小的盐湖城相比,而人口不到100万的韩国全州和日本柏市在球迷的比拼上也丝毫不落人口超1000万的广州。

“我感觉看球其实好像有点儿高于生活,有点像做礼拜的感觉,”为了赶上4月4日柏太阳神对广州恒大队的比赛,田中带着妻子冒着风雨从东京驱车1个半小时赶到柏市。他所在的靠近中线的主看台位置的套票,需要8万日元(约合6000元人民币)。

北京国安也拥有着庞大的忠诚球迷队伍,近几年来上万张的套票刚一上市,即被抢购一空。今年国安俱乐部还为球迷推出了专门的国安队刊,并开通了国安微博,缩短与球迷交流的距离,加深同球迷的情感。

在欧洲,不少球迷把第一次到主场看球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当主题曲响起,球员入场的时候,他们热泪盈眶。这种强烈的仪式感,显然需要长时间的情感积累,同样也需要精心的经营:欧冠(微博 专题) 联赛改版时间不长,但已经把整体仪式感的经营做到了极致:统一的深蓝色调,包含英、法、德三种语言“这就是冠军”的交响版主题曲让人血脉喷张,就连大屏幕上播放的广告,也与整个欧冠联赛的色调和音乐风格浑然天成。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anqiao]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