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中国篮球 > 评论 > 正文

山西日报:“闹他”NOT!

2012年03月15日11:26山西日报侯红武我要评论(0)
字号:T|T

汾酒男篮首度挺进CBA季后赛,黑马本色不改,力克上海队后,又与北京队交火半决赛。球迷喜不自禁,纷纷声援:省城比赛时,不仅统一着黄色T恤,营造金色主场气氛,还一次次制造人浪,为主队加油,向客队施压。情景温暖而感动。

不过,也有令人蒙羞的一面。一些球迷不仅高声喊喝“闹他”,还将这一词语印在横幅、T恤上,有媒体甚至异想天开,建议填词造句,敷衍出球迷专用歌曲。

“闹 他”一词,应用范围狭窄,以区域分,仅限于省城;以人数论,使用者极少,集中于无业游民或素质较低的男性青壮年。其含义,为收拾、惩治、报复、斗争等,即使对方受阻、受损;其情境,常为酒酣耳热、情绪失控、密谋策划后,三五人耍勇斗狠。进而言之,为寻衅滋事、打击报复,属于贬义语。

主场观看比赛的,多数为青壮年。这么一个颇为粗鄙,地域性极强,并且太原本地人听起来都刺耳伤心的词,竟然视为创新,一众人马大声叫嚣,广为传播,实在令人费解又不得不说。

起初,笔者以为它仅仅遭遇到审美障碍。因为久居内陆,见少识窄,同时缺乏学习和研究习惯,所作所为许多时候既不与国际接轨,与沿海省份也大相径庭。审美知识 尤其欠缺,大至造价几亿元、十几亿元的建筑物,小至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实在有余,灵动阙如,无美感和韵味可言。特别最近几年,审美能力不进反退,审美趣 味每况愈下,常常不辨妍媸,难分美丑。笔者曾以《丑为美时美亦丑》为题,撰文列举生活、工作中种种例子,“闹他”不幸又添一佐证。

其实,仔细想想,这一事件可能还折射着诸多现象。比如词不达义问题。太原虽名为城市,实际上和一个村子并没有多少差别,大一些而已。生长于斯的男女老幼,不管是自 谋生路的打工者,还是衣食无虑的“官家人”,或者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不具备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如此结果,之一便是词汇量小,语言贫乏,尤 其口头用语,通常也就一两千词汇。词汇多,则语言丰富,表达精确;词汇少,则语言粗疏,词不及义,甚至违逆其义。球迷为球员加油,可选择的有力度、含气势的词颇多,由于用语贫乏,无可拣选,只好以“闹他”壮势,遂授人以柄,贻笑大方。

比如待人接物问题。待客处世向为中华民族强项,其好坏,虽 与物质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情感。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可自诩和为人尊重的,也往往是情感付出较多。物质上竭尽心力,再辅以真情实感,必然会赢得尊 重;物质上付出多,如果情感寡淡,甚至表现出烦躁、轻慢、敌对,一切努力都会付诸流水。上海、北京作客龙城,倘若明白“闹他”的通常和真实含义,必然视为 挑衅和侮辱之举,大光其火又傲慢对待汾酒队,并增加对名声不佳的山西的恶印象。

比如教育欠缺问题。在现场观看比赛并以张扬“闹他”为荣的,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没念过几天书、斗大字不识几个的也就罢了,为什么他们 始终在学习,十几二十几年寒窗苦读,一样随波逐流,不辨好坏、是非呢?是教育出了大问题。国家培养青少年,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应该说很全面,也有利于 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从幼儿园到大学,除了智育培养,其他有同于无,一切尽废。而即使智育训练,也是多数时候、相当程度存在大而不当、百无一用 的弊病。成长期培养不起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的社交能力、基本的审美原则、开放的游戏心态、起码的是非观念,长大后必然平庸乃至变态,为正常人讥笑。

缘于此,笔者甘冒龙城之大不韪,疾呼:“闹他”NOT!(侯红武)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搜索热词:

疾呼
[责任编辑:ramonesl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