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评论 > 名家专栏 > 正文

谢锐:棋后蜗居的背后 是国际象棋毫无作为

2011年11月28日10:17体坛周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本报资深棋牌记者

国际象棋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猛,北京、上、深圳等城市学棋孩子甚众,智运会国象赛场,少年儿童组参赛小棋手济济一堂,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个繁荣的背后,却是国象一线棋手与之并不相配的收入。这是尴尬的现实,他们是为了国际象棋理想而奉献了的两代甚至三代棋手。

侯逸凡(微博)的收入来源是比赛奖和工资。她隶属于山东齐晚报棋院俱乐部,每月工资三四千元。她代表山东齐鲁晚报棋院俱乐部参加国际象棋联赛,每盘胜局奖金4000元左右,年奖金在10万元以内。此外,她每年还参加国际棋联举办的各种大奖赛和邀请赛,除去参加国际象棋奥匹克团体赛等比赛,其他比赛她自费参赛,即便获得一定奖金,扣除65%的管理费,她本人只能获得35%。以这次棋后卫冕战为例,冠军奖金12万欧元,她能拿到手的只有4万欧元左右。

侯逸凡出道至今,一家三口仍在北京租房。按其父侯雪健的说法,“侯逸凡每个月工资都用来交房租了。”在国际象棋棋手中,侯逸凡成绩还是最好的,她的收入情况尚且如此,那其他棋手的境遇就可想而知。

侯逸凡之前,中国有过三位棋后。谢军(微博)改行从政,现任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诸宸远嫁卡塔尔,现已加入卡塔尔籍;许昱华也已改任国象队教练,早早退出一线。

的国象棋手选择了上大学,读了本科,接着读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高学历的国象棋手比比皆是,鲜有没有上名牌高校就读的。转而求学的根源在于:国际象棋的职业化严重不够。既然连一个侯逸凡都“养不活”,遑论养活更多的国象棋手。

国际象棋的职业化尚处于刚(微博)刚起步阶段,国象联赛的推出仅仅解决了参赛棋手的部分生活难题,而远赴国外参加各种各样的大奖赛、邀请赛,也只是侯逸凡等极少数棋手所能为。要想解决国象棋手的生计,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国象的真正职业化。一如世界棋王阿南德、克拉姆尼克,他们何曾要为生计问题发愁?

国际象棋联赛整体品质距离职业化还相去甚远,总冠名赞助和各队赞助都还停留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之所以数年来没有任何质变,核心还是在于:国象目前在中国还是买方市场,普及程度还远不够。但国象棋手也已看到曙光,在北京、深圳等大都市,学习国际象棋的孩子数量已不输于围棋,一个从事国象普及的业余选手都能获得近万元的月收入。国象棋手们的春天还会远吗?

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不妨做下横向对比。

从事围棋的职业选手们大多滋润,这受益于26年前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推出,那项传奇赛事培养了1000万-2000万棋迷,如今这拨棋迷成为社会各方面精英阶层,他们有能力回报围棋。比如,春兰集团总裁陶建幸、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百灵集团董事长姜伟等等,他们身价均过亿,赞助一项围棋赛事一如举手之劳,而像他们这样的精英层次棋迷,还有很多。

日韩两国对围棋的推崇也使中国一线棋手最早步入先富起来的行列,富士通杯、三星杯、LG杯、农心杯等棋战全年轮流举行,为棋手提供了大笔收入。这些世界大赛客观上也促动国内棋战奖金水涨船高。

如今的围甲联赛每盘棋赢棋奖金在1.5万-2万元,参加围棋联赛的近60名棋手仅此一项,全年收入即可保证30万元以上。古力 孔杰等一流高手再在世界大赛中有所表现,奖金突破百万并非难事。说到底,是一拨热爱围棋、愿意回报围棋的精英阶层推动了围棋的职业化。

但中国象棋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其实中国象棋的爱好者在三个棋类中最多,但象棋却未能进入职业化,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强大的象棋棋迷精英阶层。象甲联赛惨淡经营,象棋比赛仅限于几位特级大师参加,象棋大师都只能委身于业余赛事。因为没有国际象棋和围棋的国际化背景,象棋的前途更加悲观。其前途何在?一是培养棋迷精英层,将几大象棋头衔战固定起来;二是推行类似高尔夫那样的会员制,将众多棋迷的力量汇聚起来,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毫无作为。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oules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