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综合体育 > 综合其它 > 正文

K-1南京之行被迫延期 中国搏击赛场困境依旧

2011年11月22日15:58《功夫与搏击》杂志我要评论(0)
字号:T|T

K-1南京之行被迫延期 中国搏击赛场困境依旧

文/本刊记者赵诣//图/FEG.IncRUFF//编辑/赵诣//设计/虞佳寅//出处/《功夫与搏击》2011-11月刊

“原定于2011年10月29日在中国南京举行的‘K-1WGPFinal16’被迫推后”,这则已经被外界揣测时的消息,10月19日终于静(微博)静地躺在本刊记者的邮箱里。在斡旋、努力多次之后,K-1南京之行的延期看来已是板上钉钉。

自2010年底以来,日本最大的格斗赛事集团FEG(FightingandEntertainmentGroup)一直试图让其王牌赛事K-1大奖赛到中国进行比赛。今年9月15日,FEG集团老板谷川贞治正式证实了此事,国内的承办方江苏电视台也早早地在互联网上披露,本次比赛最贵的5000元入场券已销售一空(虽然之后又辟谣说还有余票)。可是好事多磨,FEG集团却在比赛行将举行前10天放出了延期的消息。

江苏电视台宣称,赛事推迟源于8位外籍运动员被中国拒签,以及K-1原装擂台等硬件设备的运输出现了问题,但据外媒对K-1的合作伙伴——欧洲赛事公司It'sShowtime与K-1之间恩怨的娓娓描述,以及从中国办格斗赛事通常面临的问题来看,这种结局似乎也不算太出人意料。

K-1没钱,四面漏风

K-1赛事创办于1993年,以站立格斗为其特征,“K-1”一词得名于三种名字以“k”打头的格斗形式——kickboxing(自由搏击)、karate(空手道)和kung-fu(中国功夫)。这几年,日本MMA的不景气,让K-1的外比赛备受关注。因此,当K-1要在南京办赛的消息传出,为之振奋的人有之,而发出质疑的人更多:早在9月新闻发布会召开之际,就有外媒表示不看好,理由很简单:今年年初K-1的海外合作已经有过一次胎死腹中了,那是K-1与It'sShowtime合办的“K-1阿姆斯特丹之战”,取消原因是财政问题——通俗地讲,K-1没钱了。

K-1财政吃紧的消息去年就被日媒曝光。作为回应,今年7月28日,FEG集团宣布将K-1名下系列注册商标的一部分转让给房地产商Barbizond,此举据称可为他们换来中国企业“PUJICAPITALManagingPartnet”投资银行2.3亿美元的支持,似乎在向别人证明他们已迎来了转机。然而,就在南京比赛开始前两周,与K-1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It'sShowtime的老总西蒙·兹(SimonRutz)又跳将出来,公开给老伙伴发出了最后通牒:是K-1再不发放长期拖欠的合作费用及旗下运动员的工资,他将于14日终止合作。

在K-1开拓中国市场的第一枪正要打响前的节骨眼上,鲁兹的通牒显然让这家老牌赛事组织者狼狈不堪。若要解决这个问题,FEG集团必须在短短两周内找来别的赞助商,保证选手按时与他们签订比赛合同。

It'sShowtime不是不知道K-1眼下的处境,但鲁兹他们还是不肯留颜面。在商言商,鲁兹觉得自己已经忍让了很久了,他承认,如果K-1灭亡,对于无数格斗运动员来说都是个大灾难,但他也觉得K-1做的蠢事太多,已经太过分了,他如此行事,也是无可奈何。

这场风波还没个下文,一些和K-1签约的外籍运动员又爆发出了抗议声浪。这些人被FEG拖了大笔工资。现在FEG给他们一份协议,K-1会保证运动员们未来有良好的发展,但眼下想先支付拖欠工资的50%,其余50%视为运动员自动放弃。当然,FEG这么做是基于他们所指认的运动员犯有的过失,但是运动员当然不干了,他们纷纷出来控诉K-1的不仁不义。

这两件事发生后,没过几天,K-1低扫王者丹尼尔·吉塔(DanielGhita)的经纪人阿尼尔·杜巴(AnilDubar)率先在荷兰博客上透露“K-1WGPFinal16”取消的事。与此同时,K-1紧锣密鼓地联系中国选手参加比赛的消息传出,也印证了那些要命的严重纠纷确实存在。

国内搏击赛事困境依旧

K-1四面漏风,与此相对应,刚刚于8月办了第一场赛事的“RUFF:锐武创始”也宣布原定于10月底的第二场比赛延后。当然,两个赛事的情况大不一样,RUFF磕磕绊绊地筹办比赛,主要是因为有体制的阻碍。不过,窥一斑而见全豹,正是因为在审批之类的事上容易遇阻,中国国内的本土搏击类比赛多年来采用各种打擦边球的非正规手段来扩大名气,推广自己的品牌,让整个行业无法呈现出一个健全的面貌。眼见这些本土赛事神秘兮兮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吃了上顿没下顿,那些一直觊觎中国市场的外国职业赛事也难免会犹豫不决。

从国内最早出现的《英雄榜》,到如今的《英雄传说》、《武传奇》、《武林风》、《紫禁之巅》,搏击比赛的名号换了一个又一个,但综合来看,国内赛事共有的弊病,如少赞助、缺选手、低收入、缺少第三方机构的有效监督,依然在制约着它们的健康成长。

赞助是奢想

谁来赞助MMA这项在国内的知晓度并不很高的运动?目前来看,除了国外某泰拳品牌会对于某些赛事给予适当支持外,其他赛事的广告大多是酒类、素食类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品牌。中高端体育运动和营养健身类的品牌对此感兴趣的寥寥无几。缺少好的广告商,赛事就无法生存,这是普天下都知道的道理。办一次赛事,场地租赁和设施配备、运动员出场费、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工资等等都是硬成本。平均估算下来,一场有3000名左右观众到场的国内比赛,其单场运营成本至少在人民币150万元左右,而以国内MMA爱好者的消费水平,票价撑死了也就是二三百元,如果没有得力品牌的冠名赞助,盈利简直是天方夜谭。

对于运动员个人而言,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能够给予他们的支持更小。在国内,一般的运动员大多依靠俱乐部供养,若真能获得品牌赞助,现也不会太多,至多再拿到一些免费赠送的产品。比赛奖金、训练津贴和偶尔的品牌代言组成了他们收入的全部,国外选手单场上万甚至上百万美金的赞助,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选手少大牌

现在的国内赛事,有名有姓的也能数出五六个来,可是细察之下,“有赛无人”的情况屡见不鲜。有时甚至发生几个赛事争抢一名运动员的情况;有时,一些比赛会因为运动员不足而推迟或取消比赛,从而大大耗损赛事的元气。虽然,各个地方的MMA俱乐部培养训练了不少优秀的年轻综合格斗运动员,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国内赛事的需要,但供小于求的情况仍旧屡见不鲜。

一项赛事需要站立稳固的权威地位,必须有叫得响、噱头足的知名运动员参赛,国外赛事无不遵循这种培养自己的明星选手的规律。但在中国,能为观众所熟知的一线格斗家屈指可数,而由于国内格斗类资金太少,这些运动员也没有从自己的名声中获益多少,他们不得不高频率地参加比赛,从而无法像在欧美国家的赛事中那样,一次赛后进行身体检查,根据伤势得到专业医疗官的强制休整命令。于是,国内运动员不是饿死,就是累死,保护机制的不力,让他们深受其害。

监督不到位

这两年最容易吸引国内观众的格斗比赛,要算中外对抗赛了,这类比赛也相对较容易拿到“批文”,但问题是,政府审查完全不能取代职业的第三方监督。由于准备时间仓促,中外对抗赛常常在开赛前一天才召集双方运动员和教练坐下来开会,商议比赛规则,有时,甚至连比赛裁判也是赛前两天临时培训的,拳手的安全如何保证?

众所周知,美国的每个州都有一个运动员委员会,独立于赛事之外,监督并控制运动员及比赛的顺利进行,职业格斗运动员每年都要接受它的“年检”,委员会也会在每次比赛时,派出专业赛事干事和裁判来监管比赛。由于裁判由委员会指派,接受的也是最专业的培训,故而一般不可能出现中外对抗赛上常见的黑哨、偏哨现象。仅此一点,就可见第三方的存在有多么重要。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dwinchen]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