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综合体育 > 羽毛球 > 正文

羽毛球大人李向:做羽球买卖不赔钱

2011年08月31日20:43《羽毛球》杂志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叶初晓、木木

“我每天一睁眼睛,想的就是今天有哪些比赛要组织、安排,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说这话的李向,在杭州业余羽毛球圈内被称为“李教练”。身为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教练,平时也在业余圈内教大家打球,但李向平日更忙的,则是他杭州羽毛球协会秘书长、杭州群星体育公司负责人这两个身份要干的没完没了的事儿。

伴随李向生命几十年的羽毛球,已经不仅是生活中的快乐源泉,更重要的,这是一份事业,是一份必须做得漂亮、而且能长期良性运转下去的事业。

一头扎向业余圈,造就活动掌门人

曾担任过杭州市羽毛球男队主教练的李向在专业 高峰期忽然调转方向,全力投身业余羽毛球圈,大搞普及。由于跟一般人追求从业余晋级到专业的路数大相径庭,所以朋友笑称他“越活越回去了”。李向却有自己逆潮流而动的原因:“我教专业队多年,越来越体会到一个项目的基础受众的多少,对于这项运动的长远发展有多重要。”

在业余圈,李向最有成效的是组织业余比赛。从1998年开始,李向组织的比赛越来越多,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最初他搞的是杭州市羽毛球大奖赛。这个比赛做到第三年,李向琢磨出不对劲儿来:“三届比赛的男双冠军都是同一对选手,参赛人数也一直徘徊在100多人,没有逐年增加。如果就这样搞下去,这个比赛就完了,得想办法啊。”

2002年,李向成立了群星体育公司,主要运作和组织当年开始举办的浙江省俱乐部联赛。这一创意受到了众多俱乐部的喜爱,第一届比赛就有30多支队伍报名,而到了第七届,参赛俱乐部达到了80多个。800多名选手齐聚赛场,庞大的比赛规模使李向决定只能从周五晚上就开赛,周末连战两天。

后来,浙江省羽毛球联赛被省羽协收回了主办权,但身为杭州市羽协秘书长的李向并没有闲下来,他马上又搞起了杭州市羽毛球俱乐部赛。

最让李向感到自豪的是,他成功地“忽悠”灵隐寺成立了一支羽毛球队。 每到周四,李向就会去灵隐寺指导僧人们练球,还一直鼓动灵隐寺羽毛球队参与杭州市羽毛球俱乐部赛。“到时候,灵隐寺队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所有人就会知道,连僧人都为羽毛球狂。”李向哈哈大笑地展望:“我要让大家知道,羽毛球是适合所有人的运动。”

去年一年,李向他们参与组织了大大小小共计40个活动。即使如此,李向还觉得不过瘾:“要组织更多的业余羽毛球比赛,营造羽毛球氛围,注重对业余羽毛球市场的培养,特别是吸引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这样才会让羽毛球运动持续发展。”

两大秘诀做生意,业余比赛不赔钱

组织比赛,搞市场化运作,单凭一腔热情难以持久。李向毫不讳言:“做比赛是不能赔钱的,赔钱的买卖哪能做?”搞了10多年羽毛球业余赛事,李向从来没有赔过钱,有时候甚至会有盈余。

以国内当前市场来看,办业余比赛盈利的情况不多见。李向之所以能够不赔钱,是他有两大实实在在的生意经,吸引人乐意花钱。

第一条秘诀,是让人觉得交钱在赛场上玩物有所值,毫不犹豫地掏腰包。每个俱乐部的报名费是800元,李向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俱乐部10人参赛,800块报名费摊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80块钱。如果你跑到外面去租场地,一个小时还要50块,这还不算买球的钱。可你参加俱乐部赛,即使小组出不了线,每个选手也最少能在小组赛打三、四场球,这是多少时间?另外,还有这么多人为你服务,对手的水平也不会太低。球友聚在一起玩,互相切磋,达到了以球会友的目的。”

第二条秘诀,是让大家能轻松参与,玩得“舒服”。由于业余比赛规程纷繁,还存在复杂的资格审查问题,比赛的前期工作常常令参赛者和组织者都头大。为了减少报名阶段的操作障碍,李向和一位从事IT行业的朋友一起讨论、研发了一个报名系统。在这个报名系统中,专业运动员的名单已经被输入,如果某项比赛不允许专业选手参加,那他压根就报不上名。而业余选手大都每年参与不止一个业余比赛,只要以前通过报名系统参加过比赛,那么只需输入身份证号就完成报名了,因为以前的信息会被系统自动调用。而对赛事组织者来说,这个报名系统不但可以避免手写报名表时因字迹潦草造成的麻烦,系统统计的报名信息也会让编排长进行编排时省心。

如今,这个令李向得意的报名系统还推广到了其他项目上,今年杭州举行市运会就使用了它。满脑袋生意经的李向微微一笑:“这个系统先给大家用用,等到大家用到停不了手的时候,我们会考虑收取一些费用。毕竟我们之前的研发,也投入了不少”。

挚爱羽毛球,不惜为羽毛球大胆投入,李向从不避讳自己挣的是辛苦钱,“喜欢羽毛球不应该只是苦呵呵地投入,更应该享受收获的快乐。”

专业大门紧关闭,另辟蹊径伴羽球

李向对羽毛球倾注了如此之多的感情,源于他前半生就已经和羽毛球结缘。

小时候身体不好,练了几年羽毛球后,李向一门心思打算进入省队。但测了骨龄后,教练说他的身高达不到1米7,不适合打羽毛球。谈起往事,如今身高1米8的李向充满了唏嘘和无奈。

被专业队挡在大门外,李向却一直没有放弃,依然每天坚持练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杭州体育俱乐部(现为杭州陈经纶体校),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羽毛球作为自己的主项,开始了自己的羽毛球事业。1988年,李向成为杭州市羽毛球男队的主教练。

多年来,李向桃李满天下,他自己也记不清带出了多少学生。在众多弟子中,李向最骄傲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女儿李王晶尔了。从小跟着爸爸在体校长大的李王晶尔很喜欢羽毛球,尽管爸爸对自己比对其他人更严格,但李王晶尔总是不折不扣地认真训练。“虎父无犬女”,李王晶尔在浙江省运会上不但夺得女单冠军,今年还凭借羽毛球特长,考上了浙江大学。

不光是女儿,就连李向的妻子王芳也在丈夫的影响下成了羽毛球业余高手。李向说:“她打球的瘾,比我还大”。

从自己一个人干,到如今全家总动员;从教羽毛球,到组织各种羽毛球比赛;从单纯的热爱,到理性的运作,李向的羽毛球事业范围越来越扩展,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毫无疑问,羽毛球就是他的生活。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