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综合体育 > 羽毛球 > 正文

云龙风虎行天下——蔡赟傅海峰的成长故事七

2011年08月08日18:45《羽毛球》杂志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刘紫园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周易·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第三章 有座驿站叫体校

体工队,峰回路转靠近你

1、第一次被羽毛球“抛弃”

和许多走上职业化道路的运动员不同,蔡赟(微博)自从进入苏州市体校,就开始拿“工资”了。

那时,他每天都能获得1元钱的补助。一个月下来,就是整整30块钱。这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几乎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半个月的工资。于是,打球的蔡赟就成了班里最“富有”的人。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总喜欢穿蓝底白裤线的运动裤,上身配件白衬衫,胸前的口袋里塞着折叠整齐的10元钱。用手一拍,硬邦邦的,神气至极。10岁不到的孩子,根本不懂得有钱就要请人吃饭的客套。一毛钱一根的冰棒、两毛钱一瓶的汽水才是属于他们的单纯的快乐。怀揣“巨款”的“蔡首富”就经常和要好的小伙伴们分享这种快乐。当然,母亲袁桂芳也担心儿子乱花钱。她总会替蔡赟保管好补助费,并定期给他一些零用钱,为了让他在放学后买点零食填饱肚子,好有力气打球。

蔡赟在市体校度过的那段日子,美其名曰“学羽毛球”,实际上更多的是在玩。父母找个地方“托管”放学后无人照顾的孩子;蔡赟则能和小朋友凑在一处打打闹闹。对于进省队、进国家队、成为世界冠军这样的步骤和目标,全无半点概念。尽管周建国教练很严格,但他一个人常常要带二三十个队员,难免百密一疏。这就给了蔡赟调皮捣蛋的空间。他不但爱在训练时侃大山,平时更是“幺蛾子”不断。市体校食堂后身有一片草坪,散养着一群鸡鸭鹅。蔡赟和队友们总喜欢挥舞着拍子“痛扁”这些可怜的“肥鸟”。因为鹅的脖子很长,比较好瞄准,所以它们就成了蔡赟最热衷攻击的“猎物”。回想起小时候的荒唐举动,他也搞不懂,自己哪来的那么多闲劲儿。

1992年,蔡赟第一次参加全省比赛。这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赛事之一——打好了,就能获得进入江苏省队的机会。当然,无欲无求的蔡赟对此毫不知情;更没想到,自己在球场上的突出表现,已经打动了省队教练孙志安和后来带了自己5年的赵新华教练。比赛的过程虽然有些紧张,但结果却让蔡赟倍感骄傲:他获得了团体第一、双打第一和单打第二的优异成绩。

通常情况下,单项前三名一定能被选中。此外,教练们还会在剩下的队员中挑走一些技术好、有发展前景的。按理说,像蔡赟这样全面优秀的苗子进入省队毋庸置疑。可在当时,除了孙赵两位教练,其他人竟然全都不看好他。原因很简单——这孩子又瘦又小,个头实在太矮,没什么发展空间。况且,那会儿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蔡赟所在的年龄组,如果两年内没有入选省队,那就等于再也没有机会了。要知道,从小到大,蔡赟的骨龄一直比实际年龄小个两三岁。长到初二,他也不过只有1米58,比班上许多女生都矮了一大截。如此说来,蔡赟被“抛弃”,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只不过,看到那些成绩不如自己的队员都获得了赴南京训练的机会,而自己的羽球生涯似乎就要这么窝窝囊囊地戛然而止,蔡赟幼小的心里泛起一丝失落。

2、苛刻的条件

打了3年多的羽毛球,赢得诸多荣誉,却丢掉锦绣“前程”的蔡赟结束小学学业,就近升入苏州市第17中学。让父母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原本没指望儿子把打球当做出路的袁桂芳觉得没有必要再练下去,全心全意地把书读好才是王道。

可蔡赟的启蒙教练周建国并不甘心:这么好的苗子,说不练就不练了,实在可惜。他多次登门拜访蔡赟的父母,劝他们让孩子继续去苏州市体校打球。哪怕只是陪着小一些的孩子活动活动也好;同时,他积极努力地去省队做工作,希望教练们能给蔡赟一个代训的机会。就这样,蔡赟坚持着每周三和周六去体校训练。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学业十分紧张,为了迎接初一升初二的期末大考,蔡赟有小半年时间彻底抛下了羽毛球。

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巧合。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就在蔡赟和羽毛球渐行渐远之际,周建国终于为爱徒争取到了去南京代训一年的机会。至于能否留在省体工队,条件极为苛刻:蔡赟必须在省运会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倘若达不到,立马收拾铺盖走人,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不同意!坚决不同意!母亲的反应格外激烈。那年头,人们多多少少对运动员存有某些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读不下去书才去搞体育。何况,大家也看不到从事运动的回报。不像现在,成绩出众的运动员可以拍广告、赚钞票、成为大众偶像。袁桂芳当然不愿用一年的时间去“赌博”:初二正是要劲儿的时候,体工队开设的课程却只有语文和数学。至于其他同龄人在普通中学学习的英语、物理、地理、生物等诸多课程统统没有。万一儿子拿不到单打第一,就代表着他必须重读一年,这代价未免太大。

但是,蔡赟却动心了。他放不下球场上挥汗如雨的酣畅;放不下与对手斗智斗勇的痛快;放不下和小伙伴们玩笑打闹的欢乐;更放不下辛苦努力之后的丰盈收获。他要放手搏一把,并自信能将这次机会牢牢攥在手中。于是,仗着教练和父亲的支持,蔡赟开始和妈妈软磨硬泡起来。好话说了一箩筐,效果不大,他便开始“威胁”母亲:“要是不让我去,我就永远都不会开心的。”

强扭的瓜不甜。袁桂芳看儿子心意已决,只好咬牙点头。

就这样,蔡赟的羽球生涯峰回路转。1993年的秋天,他在父母的陪伴下踏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蔡赟前脚刚刚踏入省体工队的大门,后脚就把留下来的条件忘得一干二净。似乎不拿冠军就没有前途的事情和自己毫无瓜葛。再加上他并不是个恋家的人,面对背井离乡的未来,蔡赟非但不伤怀,反而因为可以不再受父母的约束而开心不已。

3、搞笑段子,永恒的经典

蔡赟的幽默和搞笑功力常常让他拥有非凡的亲和力。而这种男人身上极优秀的品质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山露水。直到现在,回忆起第一天在省体工队训练的场景,他依然能乐出声来。

训练一开始,赵新华教练便大手一挥,把站在队尾的“小豆包”蔡赟“揪”了出来。“你,到前面来带操。”听到教练喊自己,蔡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瞪大眼睛吃惊地问道:“带操?带什么操?”“就是做准备活动啊!让你带着全队做。”赵指导被他问得又好气又好笑。旁边的大队员纷纷低下头,窃窃偷笑。谁知蔡赟竟然提高嗓门,恍然大悟地说:“啊?!训练还要做准备活动啊?我打了五六年球,都不知道还有这回事!怎么做啊?我不会。”此话一出,队友们终于绷不住了,全都爆笑不止,就连教练也被他一本正经的样子逗得前仰后合。

原来,在苏州市体校的时候,蔡赟真没有做过正规的准备活动。由于孩子们放学的时间不同,无法先集合再训练。所以每个人几乎都是来到球馆,放下书包,随便跑两圈,压压韧带,扭扭脚踝就开始打球。这种随意的准备活动,和现在许多欧洲国家沿用的方法很相似。

于是,蔡赟在省体工队的第一课便是学会怎样做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赵指导找来一名大队员做示范。“看好了,今天他先带,明天你就照着这个做。”凭借良好的悟性和协调性,蔡赟跟着做了一遍就记住了这些简单的动作。

事情虽然过去了八、九年,但“蔡赟不会做准备活动”的段子却成为江苏队最经典的搞笑故事之一,至今仍在被流传,被“膜拜”。

(未完待续)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