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综合其它 > 正文

中国运动员感言反映时代变迁 如今要先谢国家

字号:T|T

前言:“吃饭了吗?”——这句问候,曾是中国老百姓日常见面时的标准定式。如今,日常寒暄早已演变成为:“身体健康”、“恭喜发财”、“事事顺心”、“节节高升”!

中国体育运动员赛后采访时的回答,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上世纪70年代的“拒绝说话”、“恐惧说话”,到80年代的“振兴中华”、“勇攀高峰”,再到90年代,随着铺天盖地媒体业的发展,运动员喜欢说:“不知道”。因为很多问题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现在,运动员要么必须要“先感谢国家”或一律“闭口”、“封口”。

周洋这类的运动员很少,很天真、很可爱,却不能让领导满意。

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我们绝难听到套话、空话和具有时代特点的震撼性强音。唯有幽默,才是奥斯卡历史的主线。没有把国家挂在嘴边的凯瑟琳·毕格罗、克里斯托弗·华尔茨等奥斯卡大牌们,难道就不爱国?相反,在每一届奥斯卡的经典感言中,大牌们都离不开感谢父母、亲人、朋友、同事。他们眼里,甚至国家领导人也是玩笑对象。

总是怀着民族的重压,容易让人累。如同周立波说的,如果一个民族学会如何幽默,它就有了希望。就如冬奥会开幕式那样,即便面对重大失误也会释然对待,才会让人轻松,才更有张力。

70年代以前·不让说话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的体育比赛几乎没有新闻媒体现场采访,当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在国外比赛期间,要接受记者采访时,运动员都必须向教练和领队提出申请,但几乎都是被禁止的。

汪平毅是四川篮球名宿,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曾数次以运动员或教练的身份代表中国国家篮球队参加国际比赛,算是那个年代出国次数较多的运动员,曾到访过中东、东南亚、北欧瑞典、美国和哥伦比亚等国家或地区。

汪平毅回忆说:“70年代、80年代初,中国队队员和教练在国外比赛期间,几乎禁止一切采访。我们在国外几乎是不接受采访的,如果有人想采访或有华侨邀请吃饭,必须要汇报并得到领导同意。”

让汪老印象比较深的是在1982年,汪平毅与国内其他几名篮球教练,前往哥伦比亚参加世锦赛。“当地一家中餐馆的中国华侨请我们吃饭,为了安排这次邀请,华侨当天还专门谢绝了其他客人,但领导最后拒绝了。”至于原因,现在看来也很离奇,“因为此前,台湾队已经接受邀请前往就餐,并且还向华侨赠送了队旗,领导担心前往就餐时,照片里面会出现台湾队的队旗。”还有一次在国外,汪平毅在宾馆大厅与“陌生人”交流,事后,领导立即要求汪老写一份书面说明,事情的经过都必须讲述清楚。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的队员和教练,出国时不能单独外出,每次出门必须按2人一组进行编组。而在国内比赛期间,由于新闻媒体较少,也几乎不会被采访。所以在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基本没有通过媒体说话的机会。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