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从运输铁水到学习制冰 世锦赛制冰师竟是首钢工人转型

腾讯体育(文/徐思佳)4月6日,北京首钢园,女子冰球世界锦标赛甲级B组的比赛,每局比赛的间歇,36岁的他刘永亮都会和他的同事们驾驶着制冰车在场内修整冰面。

几年前,他还是是首钢运输部运输铁水的工人,如今,因为北京冬奥周期的到来,他的人生也发生了转变,成为了一名国际冰联顶级联赛的制冰师。“我原来运输的铁水是把固态变成液态,现在制冰是把液态变为固态,正好反了过来。”

刘永亮在工作中

首钢老员工培训5个月转型 为了世锦赛一个月只休3天

当首钢开始建设“四块冰”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冰球四个冰球场馆简称“四块冰”),发布制冰师培训的通知时,首钢老员工刘永亮马上报了名,“当时报名这个培训班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转型吧,想给自己找个有挑战的工作。以前和铁水打交道,现在和冰打交道,跨度还是挺大的。”在首都体育馆培训学习了五个月之后,刘永亮开始投入制冰工作。

如今,首钢园区“四块冰”由七位制冰师共同负责。他们平时的工作是维护冰面,保障国家队的正常训练。随着北京周期的到来,首钢园开始承接的大型赛事也越来越多。对于维护冰面的他们来说,比赛时,就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一点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比赛无法正常进行,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他们都要在冰场时刻待命。

为了此次女冰世锦赛的顺利进行,刘永远和他的同事们从3月11日就开始提前制冰,严格按照国际冰联的划线要求铺设冰面,“将近一个月,一共就休息了3天。”如今,这四块冰也成为了他心头的一份牵挂和一份荣耀,“其实制冰还是挺有意思的,从冻底冰到最后制成,也算是我的杰作。关键是为国家队服务,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制冰师的匠人精神:工序复杂、不同项目冰面温度不同

看似简单的制冰工作实际上是一门精雕细琢的工艺。回忆起第一次制冰的经历,刘永亮笑谈到:“第一次开冰车是2017年6月,那时候很紧张,开车都七扭八歪的。因为害怕撞上板墙,所以都提前拐弯,最后留下了好几道白。”

凭借着自己的匠人精神,刘永亮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耐心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摸索,已经对制冰工作十分熟练。

刘永亮说:“制冰是门技术活,必须用心学才能学好。”他介绍,制冰要对冰温和湿度严格控制,不同项目对冰面的要求也不同,如冰球的温度最好控制-5.5°左右,湿度要在40%以下,否则场馆上空的钢结构容易结露;而花样滑冰在-5°左右,因为有跳跃动作运动员脚腕容易受伤,所以冰面不能太硬,湿度大概在30%到40%。

“制作冰面的过程十分复杂:拉低温、浇水、刮冰、喷漆、封冰、划线、铺设logo、再次封冰、分层浇水,这些步骤全部做完,制成一块完整的冰球冰面需要整整7天时间,每一步都需要制冰师们发挥匠人精神,精益求精。”刘永亮说。

冬奥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期待为冬奥会服务

曾经的刘永亮对冰上运动并不了解,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看比赛,甚至当冬奥组委刚搬进首钢园区时,他还觉得冬奥会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直到首钢“四块冰”落成,他开始负责起冰面的日常修整维护,保障国家队的训练,他这才切身体会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光荣。

“一开始真觉得冬奥会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直到自己学习回来真正参与进去,就觉得自己是冬奥会的一份子,有一种荣誉感。”每天看着国家队员在整齐光洁的冰面上训练、比赛,他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满足。

从运输工人到冰上工匠,曾经遥不可及的冬奥梦想已然成为刘永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说起即将到来的冬奥会,他也有着自己的期待:“我现在争取考上国际冰联的制冰师证书,希望到时候能为冬奥会服务,继续做制冰工作。”

随着冬奥进入北京时间,冬奥精神已经融入了亿万平凡百姓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轨迹。每个普通百姓也都享受着奥运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不仅之于运动员们,也在所有为冬奥服务的老百姓身上得到升华。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omanji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