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告别金庸!真正的大师永远只在寂静无声处 如今的江湖早已变味

金庸

撰文/李田友

能够被整整一代人列为精神导师的不多,王小波算其一,金庸自然也应位列其中。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人来说,如果人生和文学沾一点关系,金庸绝对是避不开的名字。如果说霍元甲当年用自己的拳头唤醒了国人的自强意识,那么金庸则用自己的笔头,传承了一个民族的侠义精神。

大师在这样一个寂寥的秋日离开,新闻报道中的寥寥数语,引发的是朋友圈的疯狂刷屏,从中你可以看出金庸构建的武侠梦想,到底根植于多少人的心中。如今的70后或者80后们,大多数人都在生活残酷的压迫之中变得有些麻木,金庸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敲打了每一个当年曾怀揣梦想的少年——不忘初心,初心在哪里?

金庸一生所著,离不开一个“侠”字,最振聋发聩的莫过于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知道多少人,读到这里时都曾热血沸腾,梦想驰骋沙场,马革裹尸。但是金庸的封笔之作,却是堪称武侠另类的《鹿鼎记》——主人公韦小宝不学无术、一生耍尽滑头,却左右逢源,走上人生巅峰。

金庸在谈到为何在《鹿鼎记》之后封笔时曾表示:“所有的人物性格,我都写过了,再写下去就是重复。”但是在很多的武侠迷看来,金庸此时封笔,在于自己写明白了,同时也活明白了——大侠终将隐去,真正的英雄,其实潜藏在每一个平凡之人的身上。人生能如郭靖杨过者,终究屈指可数,而如韦小宝一样能凭朽木之才,成忠义之事者,才更加接近于我们生活的江湖。

香港TVB陈小春版《鹿鼎记》剧照

金庸先生晚年格外低调,除了早已看穿所谓的名利之外,或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今的武林,早已经不是他眼中江湖应有的样子。就在金庸先生逝世之前几天,江湖中最喧嚣的事件莫过于徐晓冬与释延孜的“约架”事件,一个披着“打假斗士”的外衣,一个拥有“少林第一护法”的名头,但是纷纷扰扰的背后,却始终让人嗅到炒作和金钱的味道。如果今后的武林充斥的都是这样的“大师”,金庸先生泉下有知,也会摇头叹息。

如今的武术迷们还热衷讨论于谈论一个话题,那就是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其实在很多真正的武术大家心中,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拳脚再快,终究比不过刀枪,传武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对这一点,金庸大师也是明白人,这也是他选择用《鹿鼎记》来作为收山之作的原因——忠肝义胆者,草木皆为利器;宵小败类手中,神兵也是元凶。

金庸将武侠梦植于一代人的心中,这种武侠的梦想,反应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刀光剑影的打打杀杀,而是在危难时候的挺身而出,是生活艰难中的忍辱负重,是善恶面前的明辨是非,是有作为有所不为的铁骨铮铮。如今大师远去,当年曾沉浸其作品的那些少年、青年、中年,都应该担任起传承这种武侠梦想的重任。就让类似徐晓冬之类的闹剧在武林中少一些吧,真正的英雄,都在平凡生活中;真正的大师,都在寂静无声处。

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benyfw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