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综合体育 > 综合其它 > 正文

上海女曲守旧抵制新主帅 金昶伯受辱留书告别

2011年11月29日16:57新民晚报小娴我要评论(0)
字号:T|T

  两只布满血丝的眼睛

  场景三:11月24日晚上,金昶伯搬离了女曲基地,他拖着行李来到酒店,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有些骇人。这个充满血性的韩国男人,有些扛不住了。他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当日下午与队员见面,那些素未谋面的小女孩,面对这位功勋教练,直白发问:“金老师,我们这么练已经9年了,我们只适应现在的模式,适应崔教练、程教练的方法,没法适应你的。”问题还是继续:“金老师,你不是都已经拒绝体育局三次邀请了,这次为什么不能第四次拒绝?”金昶伯带着一个长者受伤的心问自己:“我是能力不够吗?我没有敬业精神吗?我有绯闻吗?我难道不能为上海队带来进步?为什么领导叫我来帮助上海,但在这里我却不受欢迎?”他嗫嚅地重复着,百思不得其解。

  11月25日下午2时,金昶伯拖着行李原路返回。上海47小时,老金的伤心装满了行囊。向来腰杆笔挺的他,突然有些佝偻,是什么,压弯了他的自尊?

  [这是一支安逸,并且安于现状的上海女曲。建队9年,却没有留下可以享用的未来财富。她们希望每天训练后可以回家,4个教练也习惯了带孩子、执教两不误。他们拒绝了金昶伯,拒绝了一种“威胁”,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威胁”,一种可能性的前程“威胁”。于是就有了本版上部全文照登的那则手机短信。那是老金在去机场的路上,向上海市体育局某领导发送的。]本报记者 华心怡

  人心最难懂

  这是一组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刊发的报道。目的,只想还原事件,让更多人知道真相。

  信息时代了,很多事,靠捂是捂不住的。于是,我们把老金前后三次来沪,以及最后一次拖着所有行李来,结果两天不到又愤而离去的台前幕后,通过白描的手法,一一道来,由读者自己去评判。

  做新闻,无非就是通过我们的眼与耳,去获得更多真相,然后跟读者说点真话、讲点实话,所谓“我手写我见,我口说我心”而已。我想,这也算是尽一点新闻人应尽的责任吧。

  金昶伯,很多国人,正因为这个名字开始了解并关注曲棍球。在中国,金昶伯几乎就是曲棍球运动的代名词。而上海市体育局,正是看中了老金的能力与名气,想借他一臂之力,一来提高球队实力,二来提升队伍影响力——很遗憾,如此坚决的领导决策、如此美好的设想初衷,最终竟会以如此方式收场,令人唏嘘——这世界,很多事,远比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或者一般人以为的,要复杂得多,而其中,最难读懂的,是人心。

  任何一件貌似简单的事,或者人,其实背后,都是有关联,有因果的。这样的一件咄咄体坛怪事,就在身边,在眼皮底下发生,难道不该引起反思吗?

推荐微博

换一换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daf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