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综合体育 > 综合资料区 > 正文

53岁孟照利成工队名厨 打造成功“运动灶”

2011年09月24日16:33哈尔滨新闻网-新晚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和平路73号的省体工队大院里走出了很世界冠军,孔令辉(微博)曹磊 、焦志敏、李艳凤(微博) 刘德利、任力等我省一大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全运会冠军都是这里的骄傲。53岁的孟照利也是这个大院里的名人,上述的这些冠军和大院里很多即将成为冠军的人,只要在这里“混”过的都曾归老孟“管”———

老孟是这里的大厨,在大院里已有32年的“厨龄”,从他灶台上“吃”出来的各类国家级以上的冠军,老孟十个手指头恐怕至少要数上三四遍才能粗略统计出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运动员的伙食标准及各项要求多年来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们如今的饭菜是什么样?又是如何做出来的?都有什么要求?记者昨天深入到运动队后厨,一探究竟。

“冠军灶”菜品很“霸道”

省重竞技训练中心伙食科科长杨亮是一位研究吃的业务干部,食堂里每天消耗的60多斤牛肉、20多斤羊肉、100多斤的各类蔬菜、300斤西瓜等20多项原材料,在他心里每天都有一本“明细账”。食堂把伙食标准按照运动员的成绩分成了“冠军灶”、“正式灶”和“试训灶”,获得全国前八名的运动员以及中心下属各队教练员享受最高级别的“冠军灶”待遇。

老孟现在是省重竞技训练中心运动员食堂的“灶长”,多年前在重竞技、球类、田径三个中心没有“分家”的时候,老孟可是“大权在握”,每天负责为整个大院里的运动员、教练员“上菜”。现在,老孟手下有20个厨师每天要为重竞技中心下属的举重队、跆拳道队、摔跤队、柔道队、拳击队近300名运动员、教练员做饭,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冠军灶”上配备的人马都是“精兵强将”,每天7个人两班倒,为20多位运动员和各队教练服务。在“冠军灶”厨房里,杨亮从灶台边随手取一张昨天中午的菜谱———红烧鸡块、扒牛肉、红烧鲅鱼、鱼香鸡片、油焖豆角、地三鲜、牛肉萝卜汤,四荤三素一汤是“冠军灶”午餐和晚餐常规的菜谱,且包括早餐在内全部为自助餐,管够吃。

猪肉被“撵”下了餐桌

“我们已经有将近一年没做猪肉了,很多运动员都管我们食堂叫‘回民灶’,有的教练馋猪肉了,有时候偷偷去我们的中心职工食堂解解馋,但运动员绝对不允许这么做。”杨亮和老孟都说,在“瘦肉精”事件被媒体披露前,省重竞技训练中心食堂就已停止供应猪肉菜品了。“瘦肉精”可是体育界绝对的“禁药”,这事要是发生在运动员身上,没准都会影响国家形象,因此被“一票否决”。

此外,动物内脏和大部分淡水养殖鱼现在也是绝对不允许端上运动员餐桌的,“重竞技中心这些运动项目都属于力量型项目,兴奋剂检测频率几乎是逢赛必检,严格程度一点都不比田径差,很多动物内脏和淡水鱼都有可能涉及禁药的成分,所以这些还是“能免则免”。

此外,运动员餐桌上菜品原料的供货渠道也被省体育局严格“卡死”,这是防止兴奋剂从口入的关键。“我们运动员吃的牛羊肉是宾西的,豆油用的是九三的,鸡肉和鸡蛋用的是合浦的……”杨亮手里有一张“集中采购供货企业名单”,所有运动队食堂都必须从“名单”中的企业采购食品,非“名单”中的食品想进入运动员餐桌根本“没戏”。

口味上差点火候上补

“运动员只有吃得好,才能练得好,练得好成绩才能好。”这句口头禅是体育界公认的“真理”。除了各种“禁食”的菜品之外,随着反兴奋剂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很多调料甚至都被挡在了运动员餐桌之外,这对于像老孟这样的厨师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老孟有句名言说得好,“口味上差点火候上补。”

很多运动队现在做菜时大部分用的都是最基本的油盐酱醋,因为太好的作料“有点用不起”,便宜的还“不敢用”。另外,像料酒这样的调味品,老孟和手下的厨师都选择“回避”。毫无疑问,做菜原料上受限,调料上受限,多少让运动队的大厨们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这样的前提下要把饭菜做得可口,在时间和火候的掌握上最能体现厨师的“硬功夫”。昨天上午9时,在“冠军灶”小餐厅的微波炉上便开始炖了一大锅汤,杨亮打开锅盖仔细“查验”了一番后说,这个牛肉汤得炖上3小时左右营养和滋味才能出来,汤里不放盐,他们把盐放在桌面上,等运动员来了自己调。中午12点,汤里正是营养最充分的时候,也是运动员用餐最为集中的时间。

采访后记

“运动灶”30年后更人性化

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老孟在省体工队大院里的“运动灶”上干了32年。32年里,老孟感触最深的就是,“运动灶”上的伙食越来越多元化、人性化。

老孟说,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大部分人的月收入仅为50块钱左右时,省体工队运动员的伙食标准为每人每天5块钱,这在当时可是够奢侈的了。遗憾的是,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运动员因此难以用这个“大钱”做到“想吃啥就吃啥”,基本上都是“有啥就吃啥”。后来的十多年里,“运动灶”的伙食标准又提升了不少,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全面解决。

现在,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冠军灶”的日伙食标准已超过当年的人均月收入,各种菜品原料的供应也更加丰富。现在,在大原则允许的情况下,很多运动员时常会向大厨以及伙食科“点菜”。“前两天,有个运动员跟我说馋虾爬子了,我回去查了查供货单,果然有,没两天就给他端上桌了。”杨亮说这话时挺自豪。

另外,我省“运动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讲究营养配比,现在营养这方面的研究也更深入了。老孟说,现在很多食堂厨师都知道,重竞技运动员多吃点啥能涨力量,多吃点啥对备战大赛有益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昨天一上午,当我与老孟和杨亮“混迹”在油烟四起的后厨时,老孟和杨亮的“适应”与我的“不适”显现出了强烈的反差。这里的排风设备和灶台等设备虽有些老化,但仍旧被大厨们擦得锃亮。前两天,这里运菜上楼的小电梯还坏了,小电梯里当时装满了菜,运动员雷打不动的“饭口”即将到来,无奈之下,急得满头是汗的杨亮亲自“操刀上阵”,胖胖的身躯蹲在那里研究了半天才“搞定”。杨亮说,他们这也属于高效工作,大家都跟着运动队作息时间走,节假日“打折”已成家常便饭。杨亮说这话时是上午10点,老孟抽空刚吃完早饭,都说“三年饥荒饿不死厨子”,但“灶长”老孟的早餐不仅延误,而且过于简单———一小盆粥和一根大果子。至于午餐,老孟恐怕也要等到下午1、2点之后才能解决……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