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2011深圳大运会 > 女足金牌的份量 > 正文

广州日报:体教结合也要走出中国特色模式

2011年08月22日17:46广州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中日女足决赛再次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体教结合这个话题。中国女足姑娘虽然是板上钉钉的大学生,但争议和质疑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为她们与普通大学生有区别——有几名队员是国家队的队员。我此前反驳过这种质疑和争议,因为任何人都有上大学的权利,也包括来自国家队的姑娘们。国际大体联并没有规定国家队队员不能参赛,而且我们也不是本届大运会上唯一有国家队队员的代表团。

不能否认,中国代表团在过去的大运会上或许出现过冒牌大学生的现象,但我相信现在这种现象已基本绝迹。如今,体教结合日渐成为社会共识,只是探索的步伐还十分艰难。

一直以来,体育人才走的是从地市体校到省市体工队再到国家队的路子,学习时间很少,上大学往往是为了“补课”和“找退路”,大学因此成为他们运动生涯的最后一站。

国外则不同,以美国为例,他们没有体校,没有省市体工队,他们的人才储备体系是以学校为主线,大学是他们体育人才最大的储备库,也是职业体育人才的中转站,在这里,文化和教育能够实现较好的同步。可以说,国外最优秀的运动员要么在大学,要么在职业圈,而中国最优秀的运动员则基本都在各省市体工队和国家队,这就是中外体育的差别。

前一段时间,各省市体校纷纷挂牌变身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体育和文化教育,但是这种“大学”的社会承认度低,运动员到头来还要进入正牌大学上学。这种探索可以看作是在不改变“金牌战略”的前提下对体教结合的一种尝试,虽有所裨益但缺点明显,距离真正的目标其实尚远。

中国能否真正实现体教结合?关键在于中国的体育战略如何调整?各所大学对体教结合有多大热情?这不是教育系统,也不是体育系统单单一家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中国体育的特色。中国向来是“特色”多多的国度,而这种“特色”在无数其他领域的成功实践证明,我们未必一定要走美国人的路子才行。体教结合没道理只有一种模式,但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一定不那么容易。未来并不需要悲观,你看清华的路子越走越好,当视为黎明前的曙光。

您觉得这块大运女足金牌重要吗?
0
重要
0
不重要

相关专题:

大运女足金牌份量有多重
订阅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oules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