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48年前,从中国队大巴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摘要]乒乓球虽小,但转动起来的瞬间,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腾讯体育《那一天》(The Day)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小小银球转动破冰之旅。

撰文/王怡薇 编辑/张蕾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年,也是“乒乓外交”48周年。

48年前,一颗直径不过3厘米的乒乓球,撬动了冰封多年的中美两国关系,“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一段佳话。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48年前,从中国队大巴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一次搭错车

1971年4月4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星期天。

这天上午,参加名古屋世乒赛的中国乒乓球队队员们和往常一样,集体乘坐藤久观光旅馆前等候的大巴车,前往比赛现场。和其他代表队混坐的大巴不同,这辆车是组委会专门为中国队准备的。

19岁的美国乒乓球队员科恩,此时也着急前往赛场,看到停车场上,这辆已经准备启动的车,他没顾上仔细看车上队伍的标志,就跳上了大巴车。

一身当时国际刚开始流行的嬉皮士打扮,上身穿着带有USA字样的运动服,下身穿着一条紫色印花的喇叭裤,留着长长的披肩发……科恩突然的出现,让车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中国队员庄家富当时坐在大巴车第一排,他是中国队第一个看见科恩上车的人。

“Hello!”科恩和包括庄家富在内的中国队员们打招呼,但大家多以点点头作为回应。

中国队没有人敢上前搭讪。因为出国前,队里特意开过会,宣布过纪律,若遇到美国等“敌对”国家的运动员、教练员,应“不卑不亢”,不能先跟人打招呼。

发现自己搭错车,其实科恩心里也有些忐忑。不知该坐下还是站着的他,呆呆地站在大巴车最前方。

当时31岁的庄则栋坐在大巴车的最后。看到科恩上车,庄则栋也迟疑了一会儿。1940年出生的庄则栋,经历过1950年抗美援朝,儿时的记忆里,广播里铺天盖地的都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美国野心狼”,这是他们十几岁懵懂期所受的教育。

但就在名古屋世乒赛前的一年,1970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美国记者斯诺,当时毛主席的一句话让庄则栋印象深刻,毛主席对斯诺说:“全世界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48年前,从中国队大巴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

庄则栋又想到,中国乃礼仪之邦,对人家不理不睬有失风度,更何况对方看上去还是一个孩子,便起身叫了翻译,准备上前打招呼。

“小庄,别过去,别理他,别惹事。”时任中国乒乓队副团长宋中坐在庄则栋身旁,看他起身,便一再劝阻。但庄则栋还是带着翻译走上前去,与科恩握手,主动表示了问候。

“中美两国人民应该友好相处、团结起来。”庄则栋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幅黄山织锦作为礼物,递给了科恩。

说话间,中国队乘坐的大巴已经开到了比赛场馆——爱知县体育馆。

从中国队大巴上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在如今看来,两国运动员打招呼是如此平常的事情,但在那个年代,这一举动却足以让世界震惊。

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赛前,亚洲兵联主席后藤甲二等日本左翼友好人士向我国发出邀请,他们认为,中国这样一个“乒乓王国”不派队参加,会让世乒赛黯然失色。

当时我国与日本尚未恢复外交关系,在是否赴日参赛的问题上,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长信,详尽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列出去与不去的利害关系,请毛主席定夺。毛主席在信上批示:“我队应去!”并提出“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而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政策,两国民间交往也完全隔绝。

当19岁的科恩,无意间跳上中国队大巴的那一刻,中、美两国的历史都发生了转变。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48年前,从中国队大巴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

中国乒乓球队是王牌之师,与世隔绝了六年之后第一次参加世乒赛,来到日本后一直备受媒体关注。载着中国队员的大巴车刚停稳,各国记者就围了上来。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从中国队大巴上先跳下来的,是一个美国人。

兴奋的记者们对着科恩又是拍照,又是采访,科恩更是感到骄傲自豪。个性张扬又善于自我表现的美国人,不失时机地将庄则栋赠送的那幅织锦高高举起,任记者们拍照,并高兴地说:“中国人非常友好,如果他们邀请我,我愿意去中国。”

第二天一早,日本各大报刊都登出了醒目的“中美友好”的标题,以及爱知体育馆门前,庄则栋与科恩的大幅照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美国银行家说,“我要是会打乒乓球就好了”

突如其来的科恩,全球报道的关注,这一切打破了中国代表团的平静。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科恩又来找庄则栋了。

4月5日这一天,科恩还特意等在体育馆门前,看到从体育馆走出的庄则栋,他热情地走上前,一把搂住了他,将一件别有美国乒协纪念章的美国短袖运动衫,回赠给庄则栋。科恩指着运动衫上的标志说:“这象征着反战的美国人民的愿望。”

按照原定计划,这一天中国代表团在比赛现场宣布世乒赛结束后,将邀请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乒乓球队访华。除了科恩的回礼,美国乒乓球队领队哈里森,也在发布会现场向中国代表团提出,他也愿意率队访华,你们是否欢迎?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48年前,从中国队大巴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科恩与中国乒乓球队员庄则栋

这一切都完全出乎意料,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赵正洪和副团长宋中等人不由吓了一跳。出于礼貌,又不能当场回绝,只能不置可否。回到驻地,代表团马上发电报,请示北京。

4月6日世乒赛就要结束了。在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问题上,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已拟就了一个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送给北京的周总理批示。周总理写了“拟同意”三个字,但在旁边又加上了一句:“可留下他们的通信地址”,并请毛主席批示。

也就是在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圈,表示同意。看来毛主席也并未打算邀请美国队访华,他要自己的保健护士吴旭君,立即把文件退给外交部办理。

这天晚上,主席吃过助眠的安眠药后,就躺在床上翻阅内部参考,翻到第78页时,当他看到庄则栋和科恩在一起的照片和消息时,若有所思。突然间,他让身旁的吴旭君立刻通知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海容: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按照惯例,主席睡前吃过安眠药后说话概不算数,故吴旭君迟迟疑疑的。见她没有动静,主席急忙说:“小吴,你赶紧去啊!都一点多了,再不通知她(王海容)就来不及了!”吴旭君这才赶忙打电话去了。

看着吴旭君远去的背影,再看看手里参考上科恩与庄则栋的照片,主席意味深长的说了句:“这个庄则栋不但球打得好,还会办外交。”

华盛顿得知这一消息迅速做出反应。4月9日,美国政府发表了改善中美关系的五项措施。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还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派代表或者亲自访问中国。

这一连串偶然又足以改变全球格局的事件,成为全世界媒体报道的焦点。

路透社当天的撰文颇为有趣:“在听到北京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的消息后,兴高采烈的美国企业家和银行家们表示,他们希望两国之间发展贸易。一个美国银行家在听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我要是会打乒乓球就好了’。”

中国,“一个非常团结、非常强大、是靠真正的信念维持的国家”

就这样,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从名古屋直接飞抵香港,从罗湖入境中国,然后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48年前,从中国队大巴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美国队游览长城

按照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大家制定的行程表,美国队在北京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观看了《红色娘子军》演出。双方在北京体育馆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现场1万名中国观众见证了这一历史瞬间。比赛前,周总理考虑中国人乒乓球水平高 ,把人家打得一塌糊涂也不行,就特意在安排双打时,由中美选手混合配对,既体现了友好比赛的精神,打起来也更精彩。

美国队随队记者写道:“中国队没有让最强的选手上场”,比赛可以称为中国人待客礼貌得体的精彩展现 。“

在北京,队员们照了很多照片,最为有趣的是,其中一张照片里,全体成员站在一幅大标语下合影,标语上写着:打倒美帝国主义!

《时代》周刊记者在后来的撰文中说:“起初,好像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上一样。虽然总体很穷,但是绝对没有痛苦和饥饿。我所得的印象是,这是一个非常团结、非常强大、是靠真正的信念维持的国家。”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48年前,从中国队大巴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美国队参观清华大学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

作为美国队的一员,19岁的科恩还是一位大学2年级的学生,主修历史和政治专业,一头长发的他,正是那个欧美“嬉皮士”年代的代表。

在和周总理会谈时,活泼的科恩再次率先发问。他问周总理对嬉皮士怎么看。大家原以为周总理要说:“那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一类的话,没想到周总理说:“每个年轻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让在场的美国队员们都很意外,也对中国领导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48年前,从中国队大巴走下一个美国嬉皮士

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

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队的消息迅速轰动了全球,这条消息传到美国不到10个小时,尼克松总统就发表声明,宣布了五项改善中美关系的新举措。中美关系跨出关键性的一步。

就在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的八个月后,尼克松终于达成了他中国行的夙愿。就是在这次访问中,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一切都缘于一只直径只有3厘米的小小乒乓球。根据美联社报道,正式访华前,尼克松已经试着玩乒乓球,并且很自然地采用了中国式的直握拍法。

参考文献:

1、《庄则栋: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解冻》;

2、《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中美政治僵局》;

3、《时代》周刊1971年4月26日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adaw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