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缺钱!9支中甲中乙队消失 底层联赛门槛太高玩不起?

前脚四川队因为转让等问题一地鸡毛,宣布放弃承办中甲开幕式;几个小时之后,中国足协宣布撤销延边富德、云南飞虎、深圳新桥2019赛季联赛准入资格的通知发布,部分中甲中乙球队生存艰难的一面再次暴露在球迷面前。

延边足球的解散让人扼腕,底蕴球队依旧生存艰难

9支中甲中乙队消失

过去的这个冬天,中甲方面,不仅延边队因为欠税宣布解散球队,已经降级的大连超越,本有机会递补回中甲,却由于欠薪宣布解散球队。

中乙方面,上赛季中期,就有合肥桂冠、沈阳东进两支球队因欠薪宣布解散。2018赛季结束后,大连超越(中甲降级至中乙)、深圳雷曼、上海申梵和海南博盈均以不同原因宣布解散,加上新近被取消中乙资格的云南飞虎、深圳新桥,9支球队消失。

消失的9支球队一览:

延边富德(解散)

大连超越(解散)

合肥桂冠(解散)

沈阳东进(解散)

深圳雷曼(解散)

上海申梵(解散)

海南博盈(解散)

云南飞虎(被取消中乙准入资格)

深圳新桥(被取消中乙准入资格)

这还不算完,中乙的内蒙古草上飞队,由于联赛保证金还缺口100万,公开向社会“求助”。如果不能在3月1日前上缴这笔钱,球队将失去中乙参赛资格。

已经降级的保定容大,去年底因为讨薪问题闹的沸沸扬扬。

保定容大“讨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不少中甲中乙球队“钱紧”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部分已经获得中甲中乙参赛资格的球队,事实上日子也不好过。

老牌中超球队辽足,在2017赛季降级短短一年之后,去年年底被曝欠薪已达7个月,投资方宏运集团已向辽宁省体育局表达要撤资的想法,如果有企业愿意以4亿人民币接手,宏运将退出。

自2016年之后辽足开始走下坡路,依靠变卖球员生存,于汉超、张鹭、丁海峰、孙世林、杨善平等昔日主力纷纷出走。2018年赛季辽足征战中甲只获得第8名,回归中超看不到任何希望。前国脚、辽足队长肇俊哲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声,称这十年辽足一直都在透支人才,仅投资了3亿元左右。

另一支中甲队呼和浩特中优去年12月初被曝出欠薪3500万。四川安纳普尔那俱乐部好不容易冲上中甲,结果转让问题一天三变,弄的一地鸡毛。

都是缺钱惹的祸

中超烧钱,争冠球队的开销已经从2015赛季的5、6个亿,直接飙升到如今的20亿左右。而中超的带动,也让中甲、中乙的花费水涨船高,宁夏山屿海在寻求转让的公告中表示,“过去3个赛季,合计投入超过1亿人民币。”换句话说,养活一支中乙球队,一年的开销在3000万以上,但能养活几年还是未知数。

过去3个赛季,四川安纳普尔那的投入接近2个亿,最终以不败战绩夺得中乙冠军,并且顺利杀入中甲。但在四川球迷欢呼雀跃的背后,却是四川安纳普尔那的危机四伏,冲甲的关键时期,被曝出拖欠工资的传闻,而俱乐部高层对于出现这样的状况也没有遮遮掩掩。

拼命冲进中甲的川足,也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放弃承办中甲开幕式

另外一支拿到中甲资格的球队南通支云,原来的控股股东如今已经退居幕后,资本更为雄厚的企业介入,才让支云军心稳定,顺利完成了3年冲甲的目标。

中国足协制定的准入资格,也让越来越多的球队无法承受,2019赛季,中乙球队要配备3支梯队,尽管对于真正职业化的联赛来说,梯队配置必须完善,但中国足球真的就进入了职业化时代了吗?

中乙生存的现状,从越来越多的球队被曝出欠薪、退出、寻求股权转让中不难看出,钱成了最关键的因素。而在所有中乙球队中,青岛中能是一个特例,这是唯一一支打过中超的队伍,但沦落到中乙却难以翻身,同样受制于没有钱,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

在中超和中乙之间,还有更为难堪的中甲,土豪球队一步登天到顶级联赛风光,大部分球队恐怕只求能成功留在中甲,不至于落入无人问津的中乙。

玩足球到底有多烧钱?开销10年翻了20倍

四大帽的细则还在制定中,但四大帽的出炉对于不少俱乐部的投资人来说,恐怕算是松了一口气。中超的保级球队,一年的花费都在7、8个亿,建业老板胡葆森就明确对外表示,2018赛季的开销就是这个数。建业花了钱得以保级,但对于贵州来说,同样的开销却没有让球队留在中超,被打回中甲后,何时重新归来成了未知数。

10年前的2008赛季中超,鲁能全年仅投入了8000万就成功拿到冠军,10年后的上港和恒大,一个赛季的开销已经超过了20亿。

2017年,上港年投入为20.94亿,2018年上半年则为12.68亿,恒大去年开销为17.67亿,今年上半年达到9.03亿。中超争冠的代价,10年间翻了20倍,如果不是足协“出手”还会水涨船高,本土优秀球员就那么多,不砸钱根本无法吸引到实力派球员加盟,外援方面的烧钱更是让中小球队望而却步。

中超靠什么吸引大牌外援?必然不是联赛的高水平

10年前鲁能花费8000万可以捧回中超冠军,而保级队的投入不过区区3、4000万,而如今花费8亿不一定能保级。对于四大帽,不少俱乐部的高层表示欢迎,中超能烧钱的俱乐部不在少数,但绝大部分还是靠着投资人“输血”,真正靠着市场养活的球队根本不存在。一旦投资人的资金链出现状况,即意味着一支球队很可能就此垮掉。

没钱没关注致没信心

这些寻求退出的球队中,除了资金的短缺外,更致命的是球队在受关注度、受帮扶度上遭到冷落,球迷的上座率以及热爱度降低,加上球队自身实力有限,无法迅速升级,球队投资人意兴阑珊。

近年来,金元中超时代的到来,让中超这个品牌的商业价值迅速飙升,中超层面的球队尽管投入更大,每年超过10亿更是家常便饭。但因为是顶级联赛,球队的商业价值被不断开发,让俱乐部投资商的品牌价值上升,所以即使有大笔投入,也没有俱乐部愿意退出或转让。

相反在中甲以及中乙这种次级别球队,生存环境就非如此,外界关注低之际,本土球员价格和薪水开始水涨船高,加上外援的转会费和薪水更高,让这些俱乐部无法持续的投入,如此困境下,欠薪和转让退出,似乎又是水到渠成。

中甲中乙赛场的关注度其实并不高

根据中国足协的最新政策,中甲2019赛季的“注资帽”为1.1亿元,未来两年每年递减1000万元。2019赛季中乙“注资帽”为2500万元,到2021赛季为2000万元。尽管相比于中超,这个限额已经很低,但仍有不少中甲中乙俱乐部认为,足协政策还可以限制额度更低一些,让俱乐部拥有更多的成本压缩空间,以便更加良性地运转和经营。

“中甲中乙的关注度不高,没法给赞助商带来像中超一样的曝光率,中超球队投入大至少还有产出,中甲中乙几乎就是纯砸钱!”某中乙俱乐部老总说,“中乙很多球队场均上座都不到千人,一个赛季的门票收入只有几万元,一些想冲超冲甲的球队如果头一年砸钱没达到预期,第二年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

缺少赞助的中甲、中乙球队往往都选择中性冠名,这倒是符合中国足协的要求,但俱乐部也是有苦难言,“我们没有中超动辄几千万的分红,想要引进资金就意味着要放弃中性队名。按照中国足协新规,未来一点想念都没有了。”近两年中甲球队平均每个赛季的投入达到5000万元左右,但分红仅有40余万元,商业开发程度低,再加之低下的人才产出率无法变现,决定了它们的尴尬角色。

深层次原因:急速扩张之后,中甲中乙是不是门槛太高?

对于那些陷入生存危机的中甲中乙球队来说,这个冬天来得并不偶然。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民营企业,利润下滑导致许多企业只能作出战略调整。一些企业在接手之初并未充分考虑到困难,只是觉得投资足球非常热,就一头扎了进来,对足球产业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经营几年后没有起色,自己设定的投资回报目标难以达成,自然会陷入困局。还有一些俱乐部球员的管理似乎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即使没有足协的新政,种种危机也迟早会爆发。

如果是靠投资足球来投机,这条路将越来越难。本质上,能够支撑一家俱乐部长远存在和发展的是球迷。如果一支球队没有足够的球迷基数,企业为什么要接手?如果不是真心实意要靠提高一支球队的成绩、提高球迷的数量来提高关注度进而开发球队的商业价值,其他办法都注定不会长久。

从之前的禁止异地转让、转会调节费、外援和U23政策的调整,到近期出台的包括“工资帽”在内的财务监管政策以及未来俱乐部名称中性化的规定,都是足协给“烧钱”的联赛降温的策略,鼓励更理性的投资和俱乐部良性的经营。

目前的各级职业联赛,不砸钱就玩不转

从各级联赛俱乐部的经营状况来看,投入和产出的对比,距离“良性”还相去甚远。这条路虽然艰辛,但方向是对的。不过在根基不牢的情况下,这几年中乙扩军的步伐是否太快?中甲、中乙的准入标准是否定得太高,这也值得商榷。低等级联赛的改革应该是渐进式的,如果规定很短的年限来个“一刀切”,可能会欲速不达。

比如按照最新版本的《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俱乐部准入规程》,足协要求到2020年,中乙球队须有4支梯队。这对于很多起步较晚的中乙球队来说,压力和负担都很大。一名中乙俱乐部老总就直言,“先不要说多养一支队每年要多开销多少钱,如果没有地方体育局的支持,我们上哪儿去凑那么多球员?”

也有人认为,不破不立,这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市场调节过程,健康的业态必然会淘汰一些不健康的俱乐部,这个过程必然是残酷和阻力重重的,但一旦大家熟悉了这个新秩序,肯定将会让联赛的投资环境更加向好,俱乐部的经营更加稳定。

更美好的愿景是,俱乐部应摆脱对投资人的过度依赖,以独立的身份健康经营。投资人也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从把投资足球当成广告宣传和政策投机,慢慢转变到以足球俱乐部为原点培育体育文化产业,帮助中国足球共同提档升级上面来。所有足球从业者都应该遵从足球的本质,也许今天一些俱乐部的倒下,正孕育着中国职业足球的生机。

相关推荐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qiuduliu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