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社区体育】看淡绿茵江湖风云,陈亦明的“天台足球”新梦想

海珠区东晓南地铁站上来,如今是一片新开发的美食城,这里属于瑞宝村。在马路边的一栋陈旧的楼宇下面,矗立着一面招牌,上写:“东晓球场,由此楼梯上三楼”。

与周围食客云集的商业气息和众多高层住宅楼相比,这里的三楼天台有两块人造草五人制足球场,显得有点特立独行。

球场的主人曾经在中国足球圈叱咤风云,如今的他早已回归平淡,居于楼顶一隅享受“社区足球”的快乐。

他,就是广东足坛名帅——陈亦明。

陈亦明其实原来的名字叫“陈奕明”,后来从八一队回广州的时候才把身份证改为“陈亦明”。

作为一代甲A名帅,陈亦明被球迷称为“智多星”,也被媒体称为“语言大师”。他因为执教广东宏远操作“一兵一马”而誉满天下,也因为在《足球之夜》的那句“尽在不言中”而谤满天下。

对于自己昔日经历的足坛风云,陈亦明可以和你滔滔不绝谈3个小时。但对他来说,真正发自内心自豪的还是他青年时代在八一队效力的那段时光。

陈亦明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他的球员生涯却主要在北京度过。小学就读于广州纸厂路小学的陈亦明本来学的是乒乓球,60年代他还夺得过广州地区的乒乓球比赛少儿组冠军,后来才从乒乓球转项参加了足球训练。

1970年,四部委在全国招生组建足球体工大队,陈亦明在广州的选拔中被相中。1971年,16岁的陈亦明就坐上北上的火车,到北京体院加入了青年训练大队足球班。1973年,八一足球队重组,陈亦明入选八一青年队,在该年沈阳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运动会足球赛中,他代表军委直属队夺冠。1974年,陈亦明被提拔上八一队的一线队。这一年,20岁的陈亦明随八一队夺得了全国甲级联赛冠军。

身为南方人的陈亦明虽然体格相对单薄,但他却经受了军旅球队的严格训练,踢球风格硬朗。而且经过军队生活的磨练,陈亦明性格豪爽,意志坚强,这也为他日后在南派足球圈另类的执教风格打下基础。

陈亦明(右)在八一队时代与队长曹凯军在一起

陈亦明对自己八一队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977年在北京举办首届长城杯国际足球邀请赛。那是文革结束后我国举办的第一次国际足球邀请赛,中国足协当时组建了中国一队、中国二队、中国青年队三支球队参赛。

23岁的陈亦明代表中青队以主力身份出战,结果一路杀入决赛。决赛是在工人体育场迎战中国香港队,当时的香港足球是亚洲职业足球的先驱,中国香港队由郭家明、钟楚维等名将领衔。决赛当天,北京工体5万多人座无虚席。当时即将复出的邓小平也以球迷身份现场观战。

决赛中,中青队先丢一球连追两球,最终以2比1击败对手夺冠。陈亦明在这场比赛打满全场,作风顽强,表现出色。这次中青队夺冠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了著名的“足球从娃娃抓起”的口号。

时至今日,“足球从娃娃抓起”依然是中国足球界的经常在喊的口号。陈亦明认为这句口号的方向是对的,但长达40多年为什么还要提这个口号?无非就是我们抓得不好,又或者抓错了地方。比如近年中超联赛推行U23政策,陈亦明表示这就是一个无奈之举,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1995年陈亦明执教广东宏远队

“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成熟的联赛体制,是以四年一届的全运会为周期,迫使各队都要进行新老交替。20岁出头如果上不了一队那基本很难有发展空间,而有能力的老球员还是能继续踢下去,大家都是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陈亦明说,“现在的U23政策则是每年的硬性规定,导致一些满足年龄条件但又没有足够能力的球员硬被拉上去中超凑数,而一年的政策保护期过去之后,他立即就回归没球可踢了。同时,一些还很有能力的23岁以上球员,又因为受名额限制而被迫当替补甚至被租借出去。这个政策令很多球队的合理阵容结构被硬生生打破,而真正冒尖的年轻球员也没见到锻炼出几个!”

1997年陈亦明执教广州太阳神队

陈亦明是深谙中国足球的青训成败之道的。1983年刚退役的时候,陈亦明就曾带过宝岗少年队拿过全国首届“贝贝”杯的亚军。而在当成人队教练时,陈亦明也非常善于起用年轻球员。例如1987年他带广州青年队时挖掘出彭伟国、胡志军为代表的一大批“后浪”,日后这批人在1990年帮助广州队重返顶级联赛,并成为甲A时代的南派球星代表。

1998年陈亦明执教重庆红岩队

“我们现在的年轻球员先不要谈技术不说,首先在思想意志和吃苦精神上就严重退化。小小年纪拿着几百万上千万的年薪,谁还愿意去苦练?”陈亦明说,“但为什么我们的俱乐部老板们还愿意花那么贵的工资给我们的国内球员,无非就是优秀球员稀缺嘛!矮子里面拔将军而已。所以我20年前就极力推崇归化政策,这不仅可以快速提升中国队的实力,也可以为国内球员的畸形高薪去泡沫。”

退出职业足球圈转眼已经快20年了,陈亦明对当年围绕自己的种种恩怨争论,早已看淡看透。但作为一个足球人,陈亦明虽然退休多年,生活圈子却始终离不开足球。他如今经常在广州和悉尼之间游走,推动两地华人民间足球的友好交流,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足球。

一年前,有朋友找到陈亦明,希望他能帮忙搞一搞社区足球场。广州市区土地资源紧、寸土尺金,很难找到大的合适地块。陈亦明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建议“往空中发展”,物色一些旧楼宇,利用楼顶的天台空地来改建或修建球场。

广州海珠区的瑞宝村在东晓南一带有很多废旧厂房楼,现在已经重新规划为当地吃喝玩乐的商业新地标。瑞宝村的领导一向很喜欢足球,他们十分支持陈亦明的想法,找了一栋旧楼批了楼顶给他修建足球场。

陈亦明和朋友花了30多万,就在上面铺建了2块人造草的五人制足球场。在周围高楼环立中,陈亦明在天台经营的这个“东晓球场”显得十分另类。

其实世界上不少人口密度大的城市,都有利用一些大楼楼顶的天台改建为社区球场的例子。广州和国内其他城市,之前也有一些人在这样做。陈亦明也实地考察过不少“天台球场”,但感觉规模和运营模式都不是很理想。这让他萌生了自己要在这方面进行突破尝试的想法。

“大城市里的地面土地资源太紧缺,如果去太偏远的地方搞球场,不但交通不便利,而且又远离社区。我始终认为,要让足球真正普及就必须不能脱离社区,要令一家大小在家门口就能踢上足球。从这个角度考虑,我觉得只能因地制宜向城市的天空发展。”陈亦明说,“修建楼顶的天台足球场我认为是一条可行的路子,虽然天台球场目前大部分都是7人制或5人制的小场地,但从足球普及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特色社区球场就足够了!”

东晓球场开业不到一年,陈亦明只要不外出,每晚都在这里招呼各路球友。每到入夜,东晓南球场一带人流车流如织,球客、食客、过客络绎不绝,踢球出汗与宵夜烟火并存。

从运营角度,陈亦明表示只要租金能合理化,社区球场要存活并不难。除了租场踢球,陈亦明未来还希望可以把球场打造为社区活动的一个公共平台。

陈亦明说:“这两年政府确实在鼓励民营球场方面给了很多政策支持,我们现在才刚刚起步,接下来还会物色更多合适的楼顶建球场,让更多社区附近的居民可以就近找到踢球的地方。我甚至希望能尽快搞首届全广州‘天台足球大赛’!”

现在陈亦明的球场也有不少青训机构入驻,包括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也把这里定为一个青训合作点。“中国足球现在的核心问题,还是缺精英人才的问题。要有精英球员,首先要有足够的足球人口。除了校园足球和校外培训,我觉得更要解决大量社区足球场的问题。只有更多社区球场存在,让足球和我们的衣食住行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我们才能培养出足球文化,让更多的小孩、家长都热爱足球、参与足球。我年纪大了,不可能再亲自去搞青训了,但我完全有能力搞活更多的社区足球场,让足球的快乐传达到更多人的身边。”

如今66岁的“明哥”,他的“社区足球”梦想,才刚刚开始。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张喆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廖艺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廖艺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杜娟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杜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currytia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