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踏碎嘲笑和质疑 邓亚萍:因身高被省队退回 面对争议从不解释

[摘要]邓亚萍,一直都在和偏见做斗争。面对争议,她从来没解释过,只一句,“时间会说话的。”这一次,她要领着一群偶像,在赛场上,踏碎嘲笑和质疑的声音。

撰文:徐思佳

邓亚萍,一直都在和偏见做斗争。

邓亚萍的人生里,有三个重要的“11年”。别人说,“你太矮,不适合打乒乓球”,可她从5岁开始练球到16岁拿到第一枚世界冠军,花了11年;别人觉得,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可她从24岁退役到清华大学读书再到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又是11年;带着争议,一路做投资、做管理的她,如今,再一次走过了11年…

这一次,她要领着一群偶像,在赛场上,踏碎嘲笑和质疑的声音。

她用一生的经历体会,“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不仅要战胜自己,更要战胜对手,还要战胜质疑。”

因身高被省队退回,“5个国乒教练,4个拒绝我”

8岁时,邓亚萍拿到各种冠军,击败同龄的绝大多数对手。

10岁时,却被省队教练拒绝了,理由是“个子太矮”。有一天,教练要她的爸爸领她回家,回家后,邓亚萍的爸爸问她:“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如果同意就停止训练;如果不同意这种看法,你就得自己向那些教练证明你是最棒的。”

10岁的邓亚萍,不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只是简单地回答:“我能战胜她们!”

邓亚萍曾因为“个子太矮”被省队教练拒绝

赢得全国冠军那年,邓亚萍只有13岁,按这个成绩理应入选国家队了,但国家队5个教练中的4个,都反对她进入国家队。因为主教练张燮林的坚持,才得以留到队里,“你们觉得邓亚萍的身高是劣势,我却觉得不然,因为她个子矮,她眼中的球总是高的。”

“我比她们个子要矮,所以我必须要比她们练得更多,才可能‘笨鸟先飞’,我才可能能够跟她们起平。”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几乎是苛刻的,“我的先天条件差,只要乒乓馆开,我一定在大家到之前,提前20分钟练。中午休息前再有20分钟,训练结束再20分钟。一年下来,当时我的教练算过,我每天比别人多练一个小时,一整年下来,我就比别人多练40天。”

“时间是这样一点点儿偷过来的。”邓亚萍说,“我比较专注在打球这件事上,连吃饭、走路、甚至说看个电影,都会去想,可不可以把这个东西的方法借鉴打球上面。”

邓亚萍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冠军

2016年初,邓亚萍第一次玩微博。注册名字的时候“邓亚萍”已经被占用了,她想了想就在名字前面加了两个字“小个”。

曾经因为“小个”而被否定、忽视,现在她却把“小个”当成昵称。正视偏见,才意味着你真正打败了偏见。

60万字剑桥毕业论文 想证明“运动员≠四肢发达”

退役前,邓亚萍就开始考虑之后究竟要干什么。身边周围99%的人都建议她去当教练。

甚至最近,邓亚萍去央视解说球赛,很多观众热心但带点惋惜的语气留言说:“唉,邓亚萍解说得真好,不去当教练真可惜!”

邓亚萍解说乒乓球

当教练,带出来全国冠军;当个更大的教练,带出来世界冠军;再当总教练,带出更多的世界冠军。这也是以往的运动员退役后,最顺理成章的一条道路,也是大众认知里,运动员最该走的路。

可,邓亚萍不想,“我要做点不一样的事儿”。

“大家都对运动员有种偏见,认为是一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我想要,挑战这种偏见。”

被清华录取的消息一出,邓亚萍收到更多的不是恭喜,而是质疑:“这清华,也开始傍名人、捧明星了?”邓亚萍说,他很感谢清华大学的老师们可以遵循“鼓励差异、用人所长”的传统,同意她入学。

邓亚萍一直读到博士,她要打破大家对于运动员的偏见

退役读书后,“世界冠军”的身份,差点成为她的枷锁。从世界上打乒乓球最好的人,变成清华大学里最差的学生。“一篇英文演讲稿,清华大学的学生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能记下来,我要一句话一句话地去模仿,得花上一个月。”

骨子里不服输的邓亚萍按照过去在队里的训练习惯,给自己排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刚退下来的第一年是邓亚萍觉得最艰难的时刻,每天早上她醒来发现自己的枕头上都会掉很多头发,“当时我都担心如果我继续这么学下去,我可能会变成一个秃子。”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邓亚萍又去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中国女子乒乓球研究》,采访了16名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国家乒乓球队领队、女队主教练和不同年代的女运动员。

“在国际奥委会工作,语言关过了以后发现听懂别人说什么还不行,那得要更多的知识,所以就继续学,读硕士。读完硕士以后,发现真正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是它的商业,觉得这是根本,所以我要再去学。”

邓亚萍读博推荐信是萨马兰奇写的,“老萨一开始不同意,也不给写,他觉得硕士就够了,但是我很坚持。他看我很坚决,确实真的想读,还是给我写了。”

邓亚萍

邓亚萍的博士毕业论文是《奥运品牌与全球竞争力——2008北京奥运会为例》,为了获取一手资料,邓亚萍采访了40多位与运营奥运商业品牌相关的总裁,单是采访实录就写了近60万字。

过去打球,邓亚萍说自己像“人来疯”,人越多她越兴奋、越来劲,发挥得越好。可读书需要是面对的却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没有观众,没有人给你叫好,你需要直接面对自己和知识,如果你静不下来,无法面对孤独和寂寞,学问是做不下去的。”邓亚萍说。

投资、做管理 面对争议:“时间会说话的”

18个世界冠军,4块奥运会金牌。

邓亚萍把这些荣誉打包在了一个箱子里,“连孩子都没看见过”。“打球这个事已经结束了,这辈子也不可能再打了,重新上路。把它放下。”

今年7月,邓亚萍在毕业季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19届的毕业生,发表了一次演讲,当时的主题就是“偏见”,期望每一位学弟学妹们,都能够打破周围的偏见和枷锁。

邓亚萍:要打破周围的偏见和枷锁

演讲里,有这样一段——

我的微博里,不停有人说:“邓亚萍,你都快50的人了,好好相夫教子不行吗?你都这么强了,你还想干嘛呀!”嘿!我就纳闷了,什么叫“我还想干嘛呀”?我做投资、做管理、做咨询,这不都是工作吗?”

如果一位男士中年转行,你们就说他是勇于挑战;一位女士中年转行,你们就留言说“你要干嘛?”

凭什么啊?

“过去一件事如果做好了,那是因为我借助奥运冠军的名气;如果没做好,很多人就开始嘲笑:“你看,果然搞砸了吧!”

邓亚萍退役之后,闯过政界、商界,也做过投资、咨询

毕业后,邓亚萍闯过政界、商界,做过投资、管理、咨询,做成的事业不少,可让人记住的却只有那一个越传越离谱的“黑点”,面对争议,她从来没解释过,只一句,“时间会说话的。”

“人生很漫长,不是说拿了世界冠军就结束了。评价一个运动员是否真的成功,还是要看这个人退役以后,是不是继续能够为社会、国家贡献力量。”邓亚萍说。

首次上综艺:花了168小时改小品剧本

做了这么多“行当”,邓亚萍认为自己“一直是个体育人”。“虽然是退役了,但其实没有离开体育这个圈子。现在做市场开发、体育产业跟体育的企业。”

打球时,她有个从小养成习惯,常喊一声“飒”,“他们说我打球特狠,老是瞪着眼睛,像要把别人杀死似的。我要保持这样强势的感觉,要给你压迫,你甭想赢我。到了大赛的时候,你就对我有一种心理阴影了。”

几年前,她第一次上综艺,就是演小品,预告片一出,评论都是:“没想到大魔王也能演小品。”

邓亚萍说,“没有人天天板着脸的,我私底下很有亲和力的,所以我觉得综艺给了我一个机会展示真实的自己。”

“7天,168个小时,剧本一次次推翻……”第一次演小品,邓亚萍将自己在乒乓球桌上的坚持和认真也带过去了。

邓亚萍携老公林志刚一起做客某综艺节目,并上演了自己的喜剧首秀。

“娱乐明星练不好体育,体育人不该上综艺。”近几年,大家关于这类话题的讨论越来越多。作为“跨界”参与过综艺的体育人,邓亚萍从不认为体育和娱乐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运动员是在赛场上通过比赛的项目展示自己的魅力;演员、歌星,偶像也好,他们通过表演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自己的性格,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最终都是要呈现给我们的观众,是一种自己非常阳光自信的那一面,我觉得这都是相通的。”

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不仅要战胜自己,更要战胜对手,还要战胜质疑。

生而为赢,这一次,邓亚萍想领着一群偶像,在赛场上,踏碎嘲笑和质疑的声音。

邓亚萍这一次作为总教练要带领一群偶像,去踏碎嘲笑与质疑的声音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arahxie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