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北京冬奥会筹备进展如何?国庆前夕中外记者探访冬奥场馆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姜江 任超)由低向高盘旋而成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承载着“冰水双驱”梦想的国家游泳中心,正在成为“后奥运时代”场馆利用典范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冬奥会场馆逐一展现在眼前。

9月24日,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系列北京城市采访活动拉开序幕。

9月24日,境外媒体记者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前拍照留念。新华社发(任超摄)

首场活动中来自68个国家的82家媒体的103名记者近距离对话冬奥场馆建设者和运营者,现场感受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办奥理念在场馆建设运营中的实践,发掘“双奥之城”北京背后的成功秘密。

22条“冰丝带”盘旋在国家速滑馆外墙曲面,就像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所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又象征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更是其“冰丝带”美名的由来。

国家速滑馆公司总经理张绍辉向中外记者们介绍,“冰丝带”预计2020年6月达到测试赛要求。届时,将为观众呈现一座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名副其实的智慧化场馆,无纸化自动检票、智能引导观众、智能化人脸识别系统等将让观众观赛体验更优。

9月24日,工作人员(左二)在向境外媒体记者介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建设情况。新华社发(任超摄)

来自南非独立传媒集团的记者温德尔·马丁认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冰丝带”的建筑设计风格,“基于之前举办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我相信中国会如期将一座世界级别的场馆呈现给大家”。

在曾经举办过多项水上赛事的国家游泳中心,一场由“水立方”向“冰立方”的神奇变身正在上演。

截至2019年8月底,“冰立方”已完成冰壶赛道钢结构施工及预制混凝土板铺装工作。一些外国记者在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的介绍下站上搭建在泳道上的混凝土板,并用力试踩了几下,稳当的混凝土板未发生变化。

记者现场了解到“水立方”变“冰立方”要克服“水变冰”的许多难点,实现复杂的温度和湿度分层控制,确保观众能够舒适观赛,比赛又能够在相应温度要求下进行。

9月24日,境外媒体记者在国家游泳中心参观。新华社发(任超摄)

那曾经的“水立方”从此就消失了吗?这是许多外国记者共同的问题。对此,杨奇勇给出了答案:“‘水立方’并不会消失。夏天时,它依然还可以承接水上运动;冬天,它又能变成‘冰立方'。”

凭借可转换结构和可拆装制冰系统,“冰水双驱”的国家游泳中心是通过创新实践打造北京“双奥之城”的又一典范。

国家体育场“鸟巢”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场地。“鸟巢”在2008年奥运会后,坚持市场化运营,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各类文化演出活动,做到了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

在这里,记者们观看了《鸟巢·京韵》演出,并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鸟巢”金色大厅、祥云金厅、流水银厅等,实地感受了在创新运营理念下不断带给人们惊喜的“鸟巢”的魅力。

9月24日,讲解员(右一)在向境外媒体记者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新华社发(任超摄)

采访活动将持续到9月30日。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注册记者还将探访北京移动5G+客户体验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汽福田汽车公司、东城区前门东区等地,深入了解北京等城市在前沿技术、创新创业、高端制造、民生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omanji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