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天生孤独的女王莎拉波娃 不苛求怜悯选择与世界背道而驰

2016年3月8日,洛杉矶,莎拉波娃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当年澳网的药检没有过关。

在经受了现场记者一轮咄咄逼人的提问之后,莎拉波娃在一片令人不安的沉寂中转身离去。她没有回头多看一眼,走出新闻发布厅那短短几米的距离,莎拉波娃走得如此孤独,一如她的人生。

孤独,对于这位星球上最为成功、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女子网球运动员而言,本来是一个不相干的字眼。但是在莎拉波娃迄今生活过的32个年头中,这个词却一直伴随她的左右,成为她最大的标签。

莎拉波娃的父母早年为了躲避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带来的影响,举家搬到俄罗斯西伯利亚。莎拉波娃在西伯利亚一个叫做尼尔根的小镇出生,2岁的时候又跟随家人搬到索契居住。6岁的时候,莎拉波娃到莫斯科参加网球课程学习,一年之后,她跟随父亲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佛罗里达州追求自己的网球梦想。

犹如《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莎拉波娃也曾说过:“我的童年几乎从来没有过朋友,因为我总是不断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童年曲折的经历使得莎拉波娃和身边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造就了她坚毅而孤僻的性格。她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网球这项运动中,这使得天赋出众的她很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在15岁就踏上了残酷与机遇并存的职业赛场。

彼时风光无限的网球美少女

一头灿烂的金发、天使般迷人的面孔,看似娇弱却拥有超强击球力量的身躯,仿佛能刺破天际的尖叫怒吼,莎拉波娃在当时的网坛,成功掀起了一股旋风。从首次踏上WTA赛场,到成为大满贯冠军,莎拉波娃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2004年温网,她在女单决赛中击败了“一生之敌”小威,举起了自己第一个大满贯冠军奖杯。

那个时代的莎拉波娃,是整个女子网坛最大的金字招牌,无数的奖金、广告、代言接踵而至。相比当年和父亲一起仅仅揣着700美元远赴大洋彼岸的忐忑,这个时候的莎拉波娃,已然成为人生的赢家。

温网夺冠后两年,莎拉波娃又在美国纽约举起了自己第二个大满贯奖杯,她在决赛中击败的对手,是当时状态如日中天的比利时姑娘海宁。

2008年,莎拉波娃和伊万诺维奇在澳网决赛中奉献了网球史上最著名的“双美大战”,而笑到最后的,依然是莎拉波娃。

不过这次澳网夺冠之后,莎拉波娃遭遇到肩膀伤势的困扰,接受手术让她缺席了北京奥运会,并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深陷状态的低谷。

低谷中的莎拉波娃并没有就此沉沦,为了迁就依然不时感到疼痛的肩膀,她不得不修改了发球动作。但是强大的意志力最终帮助莎拉波娃战胜了这个本来足以断送她职业生涯的残酷考验,2012年,战胜伤病的她在法网决赛中击败埃拉尼,拿下第四个大满贯冠军,并就此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全满贯”。

莎娃的失望

莎拉波娃曾自嘲说:“我在红土上打球,就好像是一头奶牛走上了溜冰场。”但是正是这头看上去不够灵活的奶牛,登上了红土赛场的最高荣誉殿堂,并于两年后再次摘得法网冠军。

登上职业生涯的巅峰,愈加迷人的外表,长时间保持单身状态,使得莎拉波娃成为了众多球迷和商家追逐的目标。但令人感到费解的是,莎拉波娃却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成为网坛的宠儿。

职业赛场上的大部分球员,对于莎拉波娃都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而在小威与莎娃这两大球后之间,则充满了针锋相对的恩怨,两人每一次在赛场上相遇,都是一番不计代价的死掐。

2004年两次在大赛中输给莎拉波娃,在小威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使得她后面每一次在赛场上遭遇莎拉波娃,都会不由自主的激发出120%的状态。2004年之后,莎拉波娃在赛场上就没有再赢过小威,迄今为止已经连输了18场。两人在赛场外的唇枪舌战,更是经常成为比比赛本身更吸引人的话题。

一生之敌

莎拉波娃的性格中似乎自带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寒冰光环”,使得很多人都无法走近她的内心。

在禁药事件曝光之后,几乎没有一名球员站出来为莎拉波娃说过一句话。名宿埃弗特一针见血的指出:“莎娃一直都在孤立自己,在网球圈,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支持她,因为她在这个圈子根本没有朋友。”

看着莎拉波娃走出新闻发布厅的孤独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对于这位当时还不到30岁的女人来说,她背负的东西,其实足以压垮她瘦弱的双肩,但是她依然选择用假装的坚强,对抗这个世界投来的形形色色的目光。

无论是巅峰还是低谷,无论是禁赛还是重返赛场。莎拉波娃一直都是这样,她不追求欢呼也不渴望同情,她不奢望理解更不会渴求怜悯。也许女王天生就是这样:在坐拥声名的同时,她总是选择与这个世界背道而驰,尽享孤独!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mandyge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