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女排回“娘家”故事:30年基地老厨忆郎平 郑益昕介绍家乡美食

漳州中国女排训练馆

撰文/叶珠峰

漳州市芗城区新华北路中段的“丁字路口”,女排三连冠(1985年夺得三连冠)的雕塑已在这里巍然矗立了超过30年,背后的大院即为中国女排漳州基地。一代代排球人在这个“熔炉”中淬火锻造,站上世界之巅。如今,这里作为“娘家”第46次迎来了女排队员集训。一些漳州市民听闻女排又回到漳州,都跑到场馆外希望亲眼目睹女排风采。

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后,外电曾报道“中国女排的成功是在该国南方某‘秘密营地’训练出来的。”令漳州基地名声大噪,一晃20年过去了,这里又有哪些老事迹和新故事?腾讯体育深入漳州基地进行探访。

岁月变迁 漳州基地从“竹棚馆”迈向国际化

进入中国女排漳州基地的博物馆——中国女排腾飞馆,一张张老照片背后映射着一幕幕厚重的历史画面。

1972年,国家体委决定在南方寻找并建立一个排球基地。当时的国家体委排球处处长钱家祥南下多方考察,调研、挑选,最终用“领导重视,群众喜爱,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这16个字,来概括漳州建排球训练基地的条件,建基地的计划获得了国家体委批准。

当年11月底,全国女排大集训就要开启,12支队伍眼看就要进驻漳州,然而11月初,运动员吃、住和训练场地都还没有着落。时任漳州军分区司令员兼体委主任的于克钊调来解放军官兵,同群众一起义务劳动,仅用23天,就铺上了6块煤渣、红土和沙子混合在一起的“三合土”场地,场地上搭建的就是竹棚。这也是中国女排“竹棚精神”的来历。

竹棚实物现在没有了,腾飞馆仍然还有当年竹棚的模型。通过老照片和腾飞馆宣传手册,还可以看到很多当年女排训练时的艰苦场景,放到现在简直难以想象。女排宿舍是木板房,没有自来水,许多房间没通电,只能用蜡烛照明,没有专用的浴室,洗澡只能到邻近的工厂将就,而且还不是天天能洗。饶是如此,郎平等一大批名将从这里走出,五连冠的神话在这里缔造,成为了中国一代人的记忆。

漳州训练基地有幢白色的“ 冠军楼”,这里也曾是女排宿舍。1986年,漳州排球基地准备给职工盖新房,可员工硬是将钱捐出来建造宿舍供女排使用。1992年,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未能小组出线陷入低谷。为了激励女排再腾飞,一座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开始兴建,费用是420万漳州人自筹的……

沧桑巨变,现如今漳州早已经成为了一座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漳州基地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所建,条件已经跟不上现在的训练需求。2004年,投资超过1000万的女排训练馆落成,见证了女排的重新夺得奥运冠军。

未来,一座堪比“五星级酒店”的运动员公寓,现代化体育场馆群落将在当年的竹棚场地下拔地而起。或许漳州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顶级排球比赛,迎接世界上各国排球队前来集训。

郎平穿过的运动裤

基地老员工:为保障女排 厨师也要去集训

腾讯体育来到漳州基地女排训练馆探访时,一位场馆科的工作人员将记者拦了下来。“女排队员都还没有来,你还不能进去。”

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很热情地说:“你是来采访女排的对吧?别着急坐下来,泡点茶喝,我给你讲讲女排的故事。过去的老队员,郎平、孙晋芳、陈招娣、郑美珠、侯玉珠她们我都知道,现在的队员我也知道朱婷、袁心玥、张常宁,她们个子高的,我印象最深了。”

不聊不知道,这位师傅是女排漳州基地的“元老”,名叫张松林。他1980年就到女排基地当“学徒”,担任基地厨师,1982年成为基地正式员工,担任厨师长助手,一干就是30多年,现在调岗到场馆科准备迎接退休生活。“记得那时候为了采购女排队员的食材,我开车跑到东山岛采购新鲜的海鲜水产,还和基地领导一起去养鸡场拉了一车活鸡回来在基地里宰杀。这些事情,老女排队员们应该都是记得的。”

据张松林师傅回忆,当时厨师班一共有10多个人。每当女排姑娘们吃饭的时候,厨师班的师傅们都会在旁边偷偷观察,看哪个菜受欢迎,哪个队员不喜欢,商量着怎么给女排队员改换口味。福建的厨师们都做的是南方菜,一些北方运动员吃不习惯,觉得口味淡没味道,面食也没北方做得地道。

“后来,基地的领导让我们厨师班也去上海、山东、北京等地‘集训’,去学手艺,再后来还请四川、广东的厨师们来基地授课,让基地厨师们尽可能丰富厨艺和菜品,尽全力保障女排队员的训练。”张松林回忆。

昔日黄金一代主帅陈忠和曾回忆,以前老女排队员们爱吃基地做的漳州馄饨。现在的基地保障条件品类丰富,早已应有尽有。据称郎平来漳州,最喜爱的美食是海蛎煎、炸小黄鱼、海鲜皮蛋粥和各种煲汤。最爱吃面条的朱婷,也曾对基地的面条赞不绝口。

敬业、肯吃苦耐劳、有组织有纪律,是张松林对女排最深的印象。“很多女排队员都要晚上加练,那我们晚上也要加班,保证她们什么时候结束训练回来,都要有热饭菜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们来食堂吃饭时,都是排队前来,吃饭没有一个人有剩饭、浪费的现象。”

这位张松林师傅,平时业余生活就爱跟一些街坊们下象棋,但因为跟女排产生了缘分,他每次有比赛都会看,到了奥运会更是只看女排,别的项目啥也不太关心。张松林师傅终于提到了自己最动情的一幕:“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得冠军,赛后接受采访时首先感谢了漳州基地,我当时听到她说这句话,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从年龄上,我应该和郎平是同龄人,可能她并不认识我,但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真的没有白干。”

漳州姑娘郑益昕为啥难当东道主?

本期中国女排集训名单中,郑益昕就是土生土长的漳州姑娘。常年南征北战,她的口音听上去已经“南北融合”,几乎没有了“胡建腔”。别的队员都要飞机转大巴曲折来基地,而她的家就距离女排训练基地10多分钟的车程。

目前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郑益昕是最早一个在此“训练”的。“我小时候在这里打羽毛球的时间更多吧。喏,就在我们女排健身区域的另一半场地。”郑益昕指了指,自称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再熟悉不过。“那个时候,怎么敢想象自己能作为国家队的队员在这里训练啊。”

打小时候起,郑益昕就在同龄孩子中身高明显突出,漳州少体校各个项目的教练都“垂涎”她出色的身体条件,三番五次想把她招进队里。郑益昕的父亲也曾经是一名出色的田径运动员,但他一直不愿意让女儿成为运动员。最终,排球教练软磨硬泡,凭借自己和郑益昕爸爸多年的同事关系,做通了思想工作,将郑益昕带上了排球的道路。

郑益昕进入漳州队后,倒也没有立刻享受进入中国女排训练馆的待遇,而是依然在少体校训练馆“练级”。待到打进省队后,又赶到福州去训练,还是与漳州基地无缘。终于,郑益昕在一次青年队大集训中回到了这座球馆,她对青年队时的打磨印象深刻。“我就记得青年队的时候总挨罚,都记不清自己围着这个场馆,跑了多少圈了。”但经历了这次打磨,郑益昕逐渐在福建队挑大梁,直至“升格”成为国家队队员。

每年,只要入选了国家队漳州集训名单,郑益昕都回借机回家,不过她也并不会搞什么“特殊化”。“其实,我们都要服从集体安排,只有在周日不安排训练的情况下,我才会回家待半天,然后晚饭前就会回到球队。”

漳州基地给郑益昕留下的不光是便利,作为国家队队员每次来这里训练,吃的苦要比青年队更多,尤其是在奥运会的大赛年更是如此。“记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大家在这里集训真的是太辛苦了!每天的训练课只要我们自己觉得有不到位的方面,就有可能会遇到单兵训练,晚上大家相约来场馆加练。最后队伍夺冠了,我们都觉得,那是值得的!”

“我给你推荐几家店啊。”郑益昕对腾讯体育记者介绍起了家乡美食和景点:“就咱们那个酒店,对面就有个巷子,那里有家肠粉特别好吃,是几十年的老店了。另外还有这家海蛎煎、卤面、豆花都不错的。豆花有甜的,也有咸的,推荐你们吃咸的。不过,现在球队管理非常严格,我肯定不会把队员带出去吃饭的,你们都可以去尝尝!另外,漳州开了一家温泉也很不错,你们也可以去体验一下。”

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onggfa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