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李宁隐者入世:社会是个很好的修炼场 50岁后才开始成熟

[摘要]年轻时,兴致所致,他去TVB剧中客串,演的都是武功高强但并非着意刻画的角色。这像一个隐喻。后来的人生中,他一丝不苟地完成宏大的国家任务,坚定不移地扮演着上市公司的救世主,时代卷着他成为符号,他却竭力想摆脱“意义”。

李宁

采访/张蕾 车莉 张楠

撰文/张蕾

编辑/谢凤梅

李宁在等他的大茶缸。工作人员建议他先喝个瓶装水,但他坚持要等他的大茶缸。

我们坐在三台摄像机的注视和两盏灯的炙烤下。

坐下来之前,工作人员在A和B两件衣服之间斟酌了一番。两分钟后,李宁穿着C——一件黑底彩字的T恤,出现了。

李宁穿着一件黑底彩字的T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等茶缸的时间格外漫长。他催了两次。

拘谨中,我说,视频采访我不在行,你多担待。他说,我被采访也不在行,“咱俩负负得正。”

比预想的开场要好,顺着这热度,我庆幸了一句:还好你没穿西装。

“穿西服说话的时候感觉被绑住。”他说。紧接着补充一句:话,向来都是不能乱说的,“谈话要收敛。”

从盛名之下的体操王子,到兵败汉城的国民“罪人”;退役转型经商,抓住时代机遇迅速取得成功;国内的企业家里,他最早一批启用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公司上市后处于半隐退状态,公司遭遇危机时实现“乔布斯式”的回归。李宁一直以来的公众形象,大开大合;高光,但沉默。

作为公司的老大,在自己地盘上,可是能自如些?

“我不是为老大来的。要用工作说话。”

李宁心心念念的“大茶缸”

大茶缸拿来了。那是个透明玻璃制品,画着伟人的头像、飘扬的红旗、立誓的拳头,上书八个大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对垒

李宁公司的司庆在8月。李宁定的。

品牌的成立纪念日也在8月,因为1990年亚运会在这个时间,李宁的第一家店开业。

然而司庆日并不是为了纪念品牌成立,而是有着很日常的理由——“我们是做体育的”,而夏天适合大多数室外体育运动的开展,孩子放假,可以来公司跟父母一起玩儿,“都比较开心,比较方便。”

在李宁公司司庆上,李宁与孩子们在一起

对李宁的提问,用力过猛是不适用的,话头容易掉到地上捡不起来。他保持着与“赋予意义”之间的距离。

十年前,也是8月,他在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成为最后一棒火炬手,以极高难度和极富象征意义的方式,点燃了北京鸟巢的主火炬。

“有宿命的感觉吗?”

“没有。”他断然否认,“命运靠我们自己掌握。”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到来之前,虞立琪和李宁公司的人都在等。虞刚刚出版了《李宁:冠军的心》一书。

那个时候的快消品,要么卖广告,要不就是恶性价格战,而“体育产业整体比较健康”——“有品牌概念,把力气花在发展和设计上。”她选择写体育产业,选择了李宁公司来作为观察和记录的样本。

“并没有要跟奥运或者点火有什么关系,”虞立琪说,“其实是一个商业整体的力量(决定的)。”

虞立琪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写了有关李宁公司的一本体育传记

李宁始终没有参与全国的火炬传递。随着开幕日子临近,他执行这个光荣使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会不会是李宁点火?”虞问她熟识的李宁公司员工。

“不知道会不会。”不止一位被问者回答,但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兴奋。

虞立琪与李宁公司并没有合作,她以独立作者的身份来写体育传记,对于她觉得公司做得不好的地方,她也会直言不讳。但这一刻,她发现自己也期盼起来。

“这是一种对垒的心情,就是突然(觉得),李宁和阿迪达斯有得一拼了。”十年后,准确描述出那种心情,虞很兴奋,“(以前的经验是)你没办法和阿迪达斯拼,怎么可能去跟它们争当赞助商?”

李宁公司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竞标。李宁本人亲自去现场递交的标书。以防万一,他甚至提前在奥组委附近订了酒店。十几天后,消息传来,竞标失败。

然而,这个一度落败的民族品牌,却因为创始人被选中执行特殊任务而在对手的舞台上大展拳脚。“作为局外人,你就是觉得,干上了!”虞立琪说。

跟局外人相比,李宁反倒没那么兴奋,组委会和张艺谋总导演各送给他一份开幕式拷贝,他都没有回看过,“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当下和未来”了。

李宁在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主火炬手

他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能够非常幸运地完成任务”。

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称这个点火设计“精彩”而“疯狂”,当初看模型听讲解的时候,体操王子觉得实现起来是“不太可能”的事。

开幕式现场曾发生有惊无险的一幕。火炬正向李宁传来时,他发现被什么东西钩住了,叫助手过来处理。助手跑过来的时候,被安保拦住——当时不允许有任何人靠近李宁。迅速沟通之后,助手急忙上来解决了问题。追随着火炬而来的镜头差点就把助手扫进去了。

“我们整个团队——特技组,我们的任务就是,不能有失败。而且没有重来。象征性的活动,失败就不好玩了。”

夏热,恐高,加上每天都是大半夜的,开幕式团队其他人员全部清场,他才能开始训练,一个月的时间,李宁瘦了十斤。这位55岁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调了下皮,说,自己是被“吓瘦的”。

主火炬点亮之后,李宁便隐黑,缓缓下降。在那个过程中,没人能看到他。

“就像扛着一个负重终于放下了。”

这个千钧一发与如释重负,跟当年的赛场不同。

“赛场可比这复杂多了。这个就像是个表演。赛场上是竞争,你有可能失败。赛场失败是很正常的,这个不能失败。“

李宁说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自己瘦了10斤,完全是“吓瘦的”。

那天夜里12点多钟,李宁从现场下来,就给公司高管下达了指示:点火是个人行为,是国家任务,不能借此为公司做宣传。

8月9日一早,虞立琪专门跑到王府井的李宁旗舰店去观察。一层和二层挤满了试衣服的人,她插不进去,径直走上略微宽松一点的三楼,买了一条围巾。

“点火是个人声誉。但是我认为他们有一个企业文化,也是因为李宁的身份,从(赞助1990年)亚运会开始,他们就始终盯着‘中国体育’四个字,不断地要和国家的体育大事站在一起,……他把这四个字和公司联系得挺紧密的。”

李宁穿着阿迪达斯升空,充满遗憾,也满怀壮阔。他与中国体育的联系,是竞争对手唯一不可能战胜的。

“你干到1988年,就可以光荣退役了”

我试图为8月8日附加仪式感,但失败了。李宁只是客观地陈述任务,淡然回顾了那一刻:“很激动”、“非常有意义”。

对李宁来说,那一刻很重要,但又没有那么重要。

点火训练的那一个月,他天天半夜出门,也没告知妻子原因。亲近的人多少都猜到了,但没人说出来。

2008年8月7日,李宁专门给师父张健打了一个电话。张健是李宁在国家队时的主管教练,历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副局长、体操中心主任。

李宁是张健选入国家队的。因为此前在青少年比赛中跟队友打架,李宁被国家队老教练们认定为“顽劣”,拒绝征召。张健在地方队时看过李宁比赛,那灵巧劲儿,让他喜欢得不得了。

李宁与师父张健,他们情同父子

多年的师徒情谊让他们几乎等同于父子。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李宁拿了三块金牌。他把金牌分了,自己、地方队教练梁文杰、国家队教练张健一人一块。

“那么高的荣誉,你应该自己留着。”师父说。“我有一个够了。”徒弟说。

“他不把这些看得特别重。也许那块金牌都不知道丢哪儿去了。”张健说,师徒俩这点很像,从来不会把奖牌奖杯挂起,一排排码进橱窗。

退休后,张健居住在加拿大的女儿家里。李宁送他的那块金牌,他带在身边。

1986年世界杯,李宁又赢得了三枚金牌。赛后,他提出,想退役。

李宁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先后摘取十四项世界冠军,赢得一百多枚金牌。

张健驳回了他的请求:“李宁你是个懂事的孩子。队里需要你,年轻的运动员还没有上来。你干到88年奥运会,就可以光荣退役了。”

后来,张健被调去训练局当副局长,他不肯,但架不住领导命令,“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升官”后的张健,还是放不下,每天有半天泡在体操馆里。李宁换了一位年轻的教练带,“不是教练带他,而是他带教练。”

张健总结李宁的特点,“很灵活、很聪明、很能练,但是他胆很小,伤病多。他的训练要掌握的比较巧,也不能练得多。那么多少之间呢,要有节奏。”多年形成的默契,此时已无用武之地。

“他的运动(生涯)已经到了晚期,他已经到了不能换教练的程度。”张健说,“这个时候换教练,等于把他一脚踹倒了。”

赛场上的李宁

失去了训练基础,加上伤病,李宁在1988年的韩国,甚至无法抬着头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鞍马比赛中,他掉落器械,坐到地上。他想笑对失败,却被当时的舆论质疑:怎么还能笑得出来?

张健坐在主席台上,“心里面流泪”。等到比赛结束,他赶到更衣室,看到六个队员抱在一起,大哭。他没进更衣室,没说一句话。

汉城归来。飞机快到北京时,广播响起,安排落地事宜。

“官员走在最前面,接下来是拿金牌的运动员、拿金牌的教练,然后是拿银牌的运动员、拿银牌的教练……”在“以此类推”中,张健看到了前6名都没进的李宁。

“按道理,我是领队,楼云拿了跳马冠军,我可以去前面走。”但张健还是决定留在后面,陪李宁。

“下飞机后,前三名的运动员接受接见,后面的运动员在外面帮别人提箱子。”张健和李宁一起帮别人提箱子,远远地躲开里面的热闹。张健听到海关值班的人说,“李宁啊,哪不好坐你非得去那坐。”

接下来的日子,李宁收到了全国各地寄来的鞋带、臭袜子,他连去银行取钱都觉得不好意思。

李宁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失利,让他面临猛烈的全民指责。

对李宁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比得上国家荣耀反转后的全民指责来得猛烈,它让一个在单纯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瞬间感受到胜负的残酷是多么冷酷。

他终于可以退役了。张健希望他留在队里,“把你的优点传递给下面的运动员。”破天荒地,李宁拒绝了师父。他也没有选择进入地方体委。

对体操痴迷的张健惋惜不已,他不得不尊重徒弟冒险的决定——接受健力宝老总李经纬的邀请,踏上商船。

“现在看来他走的是对的。当教练你只能带出几个运动员。当时就是眼光太窄了。”多年之后,张健变得欣慰。

李宁依靠经商反哺体育、反哺体操,并长久地维持着社会的美誉度。人们对他的欣赏或者愤怒,再也不依赖于残酷的胜负。

时代的宿命

“以前,8月8是健力宝的厂庆加订购会。”在聊到李经纬先生的时候,李宁才给了这个日子以特殊的温情。

“每年8月8,我印象中,三水都非常的热闹。尤其在80年代90年代,市场经济不像今天这么活跃的环境下,那时候是非常非常兴奋的。”

时光有些交叠。

出租车载我到北京通州李宁中心,在岔路口,司机像在重拾记忆,犹犹豫豫才找到大门。

“以前多火啊,出租车都在门口排队。来拉业务的人特别多。”他叹了一句。

曾经的健力宝公司门口也出现过这番热闹。经销商排着队,“一个批条可以卖到三万块,小经销商光靠倒卖批条就足够致富。”与李宁相识30年的老友张健(与前文的张健教练重名——编者注)回忆起当年红火的日子。他之前在健力宝工作,现在是李宁基金会秘书长。

1989年的李经纬(二排左三)与李宁合影(二排左五)

在1988年那趟悲惨旅程的尽头,李经纬拿着一束鲜花,迎接李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体育服装品牌,也来自李经纬的建议和鼓励。李经纬以有形的资金和无形的智慧、情感投入,扶着李宁上马。

“李经纬是他(李宁)经商这条路上的导师。教会了他很多处世为人,也包括李经纬的人格魅力。”张健说,健力宝开订购会,“李经纬不到场,经销商都不签字的。李经纬一来,大家全部都抢。”

李宁说,李经纬教给他最多的是“企业思维”,“我的商业基础差不多是在他的指导下建立的。”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富有魄力和想象力的第一批企业家,李经纬一手缔造了健力宝品牌。但也跟同时代的明星企业家一样,深陷体制之困,去世时仍为戴罪之身。

李宁参加李经纬追悼会

李经纬带着巨大的壮志难酬离世,李宁长途奔袭回到三水,彻夜守灵。治丧期间,虽低调,但里外应对,皆自执长子之礼。葬礼上,李宁落泪,几度不能自持。却终未致一句悼词,他嘱咐众人:“我们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平平安安地送老板最后一程。”

每年五月,李宁会回三水扫墓。平时如果有机会路过三水,他也会去看看老板,心里默默想些对他说的话。

“平时都会想到他。”李宁说。

李经纬目标高远,执行执着。李宁曾陪老板去负责批准进口原材料设备的部门,亲眼看到“计划经济时代做一件事情,你的梦想在各个地方都(可能)被断掉”的艰难。李宁继承了李经纬对梦想的执着,老板的人生际遇也让他慨叹。

“没办法,这就是时代的宿命。”他说,人是“基本摆脱不了”这种宿命的,“所以,要珍惜。”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吗?

“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他说,“但是当下的时代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年轻人也好,中年人也好,像我这样的老年人也好,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希望做一个中国的品牌,希望能做出世界顶级的体育产品,希望中国制造的产品能推动中国体育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时代给我们这样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我们很满足。”

运动员基因

“ 他不像个商人。古话讲‘无商不奸’,但是他一点也不奸。我们也很好奇他可以做到现在这样。”

“宽厚善良”是我们采访的所有人对李宁的一致评价。他能把企业做到今天这个程度,师父张健有点看不透。

师弟杨月山则觉得,李宁品牌的口号“一切皆有可能”就是对李宁人生的最好概括。他们师兄弟之间也最常说这句话,有时候是为了鼓励困境中的自己。

李宁承认,自己把运动员气质被带到了企业中。企业的命运也像他的人生,大开大合。

“因为我的经历才有了这家公司,运动员的基因才会(使得我)不断地去寻找目标,挑战自我。”

李宁承认自己把运动员气质带到了企业中

这么说来,太理所当然。

李宁公司在2010年经历巅峰。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巨额亏损,到底走休闲时尚还是走体育专业的路线也一度争论不休。2015年,结束隐退状态,李宁归来,一年的时间,公司实现盈利。李宁总结,他为公司带来的还是从理念到执行上的更细化、更专业、更坚定。

“跟当初一样,还是希望这个公司是一个体育的公司,它应该是围绕体育来做,做体育的专业产品。”

虞立琪思考过这个问题:运动员基因,在这个公司里,到底是怎么起效的?这可不是在公司园区里立一尊“李宁交叉”塑像那么简单。

“我小学中学体育不及格,到了2014年,我因为登山拿了一个国家一级运动员, 因为这会要中间需要克服一些东西,我才意识到那种体育特质是实打实的地人在一个人身上存在的,它是人身上柱子一样的东西。”虞说,她写书的时候,对体育精神,还没有这样的理解。

在训练时,身体到达临界点,运动主体要拍板自己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

“在那个训练的当口,不是光拼咬牙把它给咬下来。那个是没用的,是让自己更疲惫的事情。”虞立琪拿跑步举例,即便在快崩溃时,依然要留意心跳和呼吸的配合,“ ‘自我’是在的,我会意识到是我在做这件事,而不是这件事不得不做。”

李宁不在公司的时候,他的“拍板”还在。他回到公司,公司又好了,是因为,“他有一个主心骨在拍板。”

“我甚至觉得,他不见得完全靠商业规律在判断——不是他不遵守商业规律,而是说,商业规律有非常多种,晋江的算一种,耐克的算一种。但是他要做哪种?”虞立琪说,“他肯定是更像一个体育人,不像一个商人,是因为那个(支柱一样的)东西很早就在他身上出现了——他自始至终知道他要做什么样的公司。”

李宁回归,让李宁公司又有了主心骨

李宁回归的那一天,整个公司平台口耳相传。新进的员工很多都还没见过他。

“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公司一直没有一个灵魂。他回来了,突然有了主心骨。”李宁公司市场管理中心总监李竹筠这样回忆道,“感觉在他回来的时候,心里变得踏实了很多。”

品牌的战争

在李宁公司前台,有一份竞品名录,上面开列了68个品牌。按规定,这些都是不能在公司出现的logo。如果访客事先不知情,前台常备的胶贴就会派上用场。

泛运动装备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从中也不难理解,当李宁接到参加建国60年彩车巡游通知时,公司高管的激烈反应。2009年,安踏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登上彩车的体育界人士被要求统一穿着安踏。

“李宁确实非常大度,他一再劝说公司高管,一定要很好地完成这个国家任务,他不会给总局提出(不参加或者不按规定着装)这方面的要求。”时任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回忆说。

考虑到李宁的处境,马继龙主动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用国徽遮住安踏的logo。

这次危机就这样度过了。

2009年,李宁参加国庆60周年庆典

李宁公司是1992到2004年四个奥运周期中国奥委会的合作伙伴。那时的市场不成熟,利用奥运的推广活动只限于奥运会发生当年,能为赞助商提供的展示场景非常有限。在理念上,体育管理者还保持着“体育是公益事业”的态度,对商业活动极为警惕,赞助商想找运动员出来做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好多企业进来玩一次,觉得玩没意思了就不玩了。但李宁非常执着,就这么一直走下来。”马继龙认为,虽然市场回报不高,但李宁在这段时期内积累了良好的美誉度,随着中国代表团在国际上摘金夺银,品牌的曝光率也相当可观。

一同积累下来的,还有李宁与体育系统的深厚感情。

“他是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奥运冠军,是为国争夺巨大荣誉的角色,所以他的这种家国情结是一般企业家无法比拟的。后来我所有的合作伙伴,即便做得很大,在对体育的感情上,也无法和李宁去比。”马继龙说。正是出于这种互相的感情,他才会在国庆60周年的典礼着装的问题上,那么积极地想办法。

“如果不是李宁,我也不考虑这事,你爱穿不穿,不穿你就别来。”

这种感情曾给予李宁很大帮助。

没有拿到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权,李宁公司就改变策略,为单项协会运动员提供专业比赛服装,相当于打了商业擦边球。

按理说,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领导们不便出席这类商品的发布推介会,但“由于李宁本人亲自致电致函,所以我们也就打了擦边球。”马继龙告知阿迪:这个活动,我们得出席。

“阿迪肯定是不同意,但(我们)希望他们能理解。”告知中,体育总局主要阐述了两点理由:第一,“李宁本人和中国体育的这种关系”;第二,“我们会保护阿迪达斯的相关权益,不会让李宁公司做奥林匹克方面的宣传”。

北京奥运会后,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前的藩篱逐渐破除,但李宁与中国奥委会的合作却中断了,刚培育出的市场,“给他人做了嫁衣裳”。

竞争对手还在步步紧逼。

2014年,在赞助了中国体操队23年后,李宁公司竞标失败,再次输给安踏。

大学毕业后便加入李宁公司的体操运动员毕文静描述当时的情况:“已经到了赞助或不赞助都非常困难的一个境地。”

李宁与体育系统有着深厚的感情

毕文静是亚特兰大奥运会高低杠银牌得主。加入李宁公司后,她的主要工作就在专业体操服领域,以及跟国家队的合作。

另有知情人透露,2013年,体操中心讨论赞助权问题时,正是李宁公司的困难时期,主要的资金用于赞助CBA,能给体操中心开出的价码确实与安踏相去甚远。体操中心衡量了价格,也衡量了安踏对于做成这件事的决绝程度,选择了新伙伴。

已经退休的体操中心原主任、李宁的师父张健不能理解这个决定。在他的时代,李宁以旁人不能企及的专业和不求回报的热情赞助体操队。队员们穿着各种款式的李宁体操服,终于不用再在出征时跟训练局仓库讨借那些单一的服装。李宁还想尽办法给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以各种奖励。

体操队投桃报李,参加国际比赛时,在镜头面前骄傲地喝起健力宝——其实碳酸饮料并不适合比赛时饮用,体操队提前在易拉罐里换上了纯净水。

总之,那个时代的双方,都对彼此投入了巨大的感情。

李宁说,对于不能赞助中国体操队,他情感上还是有点难受

在人前,李宁反复强调,在商言商,自己对这样的结果,“接受是没有困难的”,只是“情感上还是有点难受。”

师父张健见过他在人后的伤心。师徒聚在一起时,一提到这个问题,李宁就会低下头,吐出四个字:“由他去吧。”

他明白世道和市场都在改变。现在是资本的时代。

“有这样的公司出更多的钱支持中国体操,那是更好的事情,所以我们离开,也是正常的。毕竟体操还不像其他的运动那么商业化,有那么大的商业空间;其他的公司认为这个更需要,愿意出更多的钱去获得一个这样的合作环境,对其他公司非常好,对体操也非常好。对我们来说,从效率上来讲,不因为这个让效率做得更低,对公司也是好事。”

“这个企业之间竞争,那真是……他(安踏)之所以动体操,实际上也就是在动李宁的根。”马继龙亲历了这一场场品牌的战争,“他(安踏)确实已经成了一只狼了。”

“李宁在经商方面表现的儒商味儿比他的狼性更加浓烈”

跟竞争对手不同,有没有狼性的问题,在李宁身上是一个悖论。

优秀运动员,一定是狼性十足的。马继龙了解这一点,同时他也发现,“李宁在经商方面表现的儒商味儿比他的狼性更加浓烈。”

儒商也不是讲恭谦让,只是说,“更多地用儒家的思想来衡量利弊。该退就退。再在别的地方想办法。”马继龙认为,李宁并不缺乏狼性精神,而是不一定用狼的手段去对付“敌人”:“市场的手段,有刚也有柔。”

在商场上,李宁显得柔软而大度。

易建联在赛场上直接脱了李宁鞋,但是李宁却没有过度追究明星的责任。

CBA球星易建联在场上直接脱了李宁鞋,要穿回自己的球鞋;羽毛球全满贯得主林丹也曾在场上拒绝使用羽超联赛和国家队赞助商李宁的运动装备。

赞助商风纠纷引起了轩然大波。对这样的事,李宁没有过度追究两位运动明星的责任。

“尊重规则,我们是按照规则做事。也尊重运动员,尊重运动员内心的一些需求。这种矛盾我觉得是正常的,做事哪有不矛盾的?(关键是)怎么样让大家找到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法。”李宁说,事实证明,易建联此前受伤不是因为穿李宁,穿回李宁也没有加重伤势;而林丹呢,不拿李宁球拍,一样可能拿不到冠军。

他一方面提醒运动员,“职业运动员的商业价值,要基于商业的平台。”运动员在体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明白,维护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调动了一般商家很难具备的同理心:“赛场上主角是运动员,不是鞋子,也不是拍子,所有的东西应该是在运动员身上表现的。我们要把我们的位置放清楚,我们不是主角,我们只是一个赞助商。”

如此辩证的李宁,很难被激怒,也不容易被取悦。然而,自称为“佛教消费者”的他,现在还做不到超然。比如他们现在打的年轻人市场,把复古做成时尚,李宁亲自出来站台,T恤上印着年轻时的自己举着大哥大的网红照片,配上反光的蛤蟆墨镜,端着“大有作为”的茶缸,一副老年朋克的样子,与当下亲密无间。

李宁与腾讯体育记者

我故意带点挑衅:你都55岁了,还能赢得年轻人的喜欢吗?

“时尚产品,几乎90%都是老人做的。你能叫出来那个奢侈品牌的设计师或者创意者,是年轻人?”他反问。

侄子建议他开微博,他第二天就执行了,会自嘲也会卖萌。对他来说,那是与消费者互动的有效途径。同时,社交媒体也让品牌人格化,他本人和品牌的捆绑也只能更加紧密——这曾是他一度希望剥离的关系,他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李宁微博语言风趣幽默

他不是很会讲场面话的人才,公司开大会的时候从来都举着讲稿,四平八稳。但一旦摘下麦克风,他的说话和大笑都密密实实,更江湖更豪气。

他不讳言自己会纠结:“做了和尚也可能经常搞不清楚方向。还不要说我们俗人了。俗人的(生活),整个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他说,“社会是很好的修炼场。”

(鲁春萍、钱潇亦有贡献)

往期回顾:

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arahxie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