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北京8分钟”客场作战 每天刷十几次天气预报

央广网北京2月27日消息, “我现在的心情特别轻松”,刚下飞机的张雷边走边对记者说着,前天这个时候他还在韩国平昌的体育场内,对即将登上闭幕式舞台的机器人们进行最后调试。

张雷是沈阳新松移动机器人BG总裁,也是这次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8分钟”24台智能机器人的负责人。2月25日晚8时,由张艺谋执导的以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北京8分钟表演”,再次引起世界级反响。90秒换场准备时间,智能机器人与舞蹈演员精准互动,16套复杂的机器人动作规划……24台移动机器人车体携带“冰屏”,在表演中成功配合舞蹈演员完成了一系列曼妙而复杂的舞美动作。

“这其中哪怕一台机器人有一秒的延迟或动作偏差,都将导致整个演出的失败”,张雷说到,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如此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刚下飞机的机器人团队(左一为张雷) 本文图片均来自央广网

客场作战压力大 一天刷十几次天气预报

中国传统的除夕佳节已经过去了十多天,张雷带领的冬奥会闭幕式机器人团队终于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圆。早在2月11号,他们就已经到达韩国,进行闭幕式现场的环境布置和场地测量。“2月15号大年初一那一天,正巧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张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

从去年10月份直到出发前,“机器人们”一直在国内的场地与滑冰表演者进行磨合演练,经过几百次的调试已经基本能够做到零误差。但是,走出国门来到陌生的城市,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让张雷的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

“因为韩国自身也需要在场地进行演练,所以给我们适应场地的时间很少”,在仅有的几个开放给“北京八分钟”团队的时段里,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最近一个礼拜每天都是2、3个小时睡眠”,晚上演练完,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团队还要再进行不断地调试,“要保障每一个机器人都能按照我们规定的路线‘听话’地走完全程”,张雷说这段时间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场工作人员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除了磨合时间短,闭幕式当天的天气也成了张雷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闭幕式正式开始的几天,平昌的天气一直很恶劣,除了大雪、大风,还出现了大雾。“从控制室里连外面的场地都看不清,这样的气候会给表演带来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张雷说那段时间他天天拿着手机刷天气预报,就怕因为天气的原因,影响了整体效果。

“我们的运气还不错,闭幕式当天是这段时间以来难得的大晴天”,张雷在心里松了口气。

给“迷失的机器人”安装GPS

“中国八分钟”开始时,张雷就坐在体育场的中心控制室里,眼睛紧紧地盯着控制屏幕,并时不时望向窗外。“大气不敢喘,就怕出问题”,这八分钟对于他来说非常漫长。而在当时的场地上,24台智能机器人正在流畅地变换着形态,配合舞台灯光和音乐节拍,组成长城、中国高铁等不同的样式,就像“长了双眼睛一样”。

表演成功后团队庆功宴

表演成功后团队庆功宴

一开始没有人会想到,机器人可以代替人来完成如此精确、复杂、需要配合度很高的表演。

“最初的设计是两个人推动一块冰屏进行展示。但是这样对人的体力需求量非常大,很难保障演出质量。这才考虑到用机器人代替人来完成”,张雷说到。

一般的机器人都是走直线,但是这次要求机器人不仅要走出流畅的弧线和曲线,自身还要进行旋转,这比普通的机器人要求高很多。除此之外,“配合”也是一大难题。“24台机器之间、机器人和表演者之间、机器人和音乐灯光之间都需要精准的配合”,张雷说这给最初的研发造成了很大困难。

机器人和演员的合练一开始并不合拍,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大场景室外作业让机器人经常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我们只能一边排练、一边调试,反复修正算法”,张雷说,研发人员针对现场特殊的情况,专门研制了全新的导航控制算法,由中控室负责下达命令,协调24个智能系统的运行和摆布,确保所有移动机器人在演员移动频繁、场地光照等复杂情况下仍能精准定位和运动。

随着音乐的结束,智能机器人也停止了移动,整个闭幕上“中国8分钟”美轮美奂。“China is good”,各国友人对控制室里的机器人团队竖起了大拇指。“这些机器人是哪个国家制造的?”,每当外国人问起这个问题,张雷总是有些自豪地说:“我们中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omanji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