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张艺谋:自信中国,让北京八分钟更纯粹

[摘要]演员们穿着石墨烯服装御寒,流畅地滑行于平昌奥运会闭幕式72.8米直的主舞台上,熊猫、中国结、中国龙、长城传达着中国人款待世界人民的热情。人工智能精彩登场,展现中国当下国力。著名导演张艺谋新的国家作品,又一次交与世人欣赏与检验。

中国与世界相约2022

核心要点:

  1. 时隔14年再次执导北京八分钟,张艺谋向北京冬奥组委提出,“你们能不能答应我,不要那么多节目?能不能回到八分钟上来,这样我们在艺术上也可以纯粹一点。”
  2. “大家很意外,没见过,‘新鲜’,要有这样的一个赞扬是最难的,‘挺新鲜的’,这话太好说了,但是做到太难了。”张艺谋说。
  3. 简约,代表纯粹,也代表自信。张艺谋和北京八分钟再次做的,也是奔着这样一个更加从容和自信的姿态,去向世界展示中国。

文/张蕾 张楠 曾潇 发自北京、平昌

编辑/谢凤梅

时隔14年,北京又迎来了一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最大舞台——奥运会。时隔14年,导演张艺谋再次站在这个舞台隐形的中央。

这一次,热爱浓郁的68岁的张艺谋决定,今天的北京八分钟,要简约。简约,代表纯粹,也代表自信。

“你们能不能答应我,不要那么多节目?”

张艺谋没有想到会再次执导北京八分钟。不是出于个人意愿的问题,而是没想到奥运会的主办权会这么快又来到北京这里。

从2001年执导申奥宣传片开始,作为中国影像界最具符号意义的导演,张艺谋就跟奥运会没有间断过联系。成功导演了北京夏奥会开幕式后,伦敦奥组委前来咨询,他建议对方也找个电影导演来做开幕式。后来里约也遵循了这一点。

“开辟了电影导演的第二职业。”张艺谋开玩笑说。

当北京奥组委找到张艺谋询问再次执导北京八分钟的意愿时,他本能地犹豫了。

“八分钟不好搞,像上次一样,受限比较多,又不是主场。大家希望演到一个水平,但在客场有时候达不到。时间又那么短。我就觉得,哎呀,可能这个活,出力不讨好吧。”

中国女孩将浓郁的传统中国民乐带到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北京八分钟一亮相,满眼火红,灯笼、旗袍、脸谱、二胡、琵琶、武术……央视主持人张斌说:“满眼看都是中国符号。”

张艺谋说,那时“心太重”,“什么都想演,什么方案都经不起推敲。”雅典为北京提供的舞台,就那么小一方;国际奥委会给接旗仪式文艺表演的时限,顶到头就八分钟,承载不来那么多的表达欲望、百年期盼。

雅典奥运会上,“满眼都是中国符号”的北京八分钟表演

“当时起的名字叫《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你听一下,这怎么演?”

历史给了张艺谋再重来一次的机会。他向北京冬奥组委提出,“你们能不能答应我,不要那么多节目?”“我们的国力不可同日而语了,能不能回到八分钟上来,这样我们在艺术上也可以纯粹一点。在目的上纯粹一点,在艺术上可能就纯粹一点了。”

双方一拍即合。

“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可以放开一点手脚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力。作为创作者来说,我觉得很愉快。”奥组委询问张的个人意愿时,张答应了。

“行吧,为国出力吧。”他说。

北京夏奥会开幕式核心创意团队成员樊跃、王潮歌与张艺谋

张艺谋多年的合作伙伴、北京夏奥会开幕式核心创意团队的主创之一王潮歌知道这其中的压力有多大。

“张艺谋导演他本身多少年岁咱不说了,他现在叫功成名就,其实不必要再去涉险,要做一个作品让您不满意,然后您再说他,其实真的不必。那他为什么这样做?我认为真的是叫赤子之心。”王潮歌说,“他个人的荣辱得失他没有考虑的太多,只要国家需要,他便披挂上阵。”

王潮歌说,如果再让她经历一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她会特别犹豫,张艺谋的胆量值得她佩服和鞠躬。

“这个东西的压力,不光是成和败的压力,关键他太想让他好,对艺术、对各种事情的挑战,那八分钟,每一秒钟都是关卡。都需要翻越和度过。他接了这件事,他已经是了不起的。特别希望他能够依然保持着身体的健硕和思维的敏锐,依然能够承担创作的压力,而且承担这个十多亿人,那种期盼的目光。这个目光很重很重。”

接下这个分量非同寻常的目光,张艺谋找来近15年来所有冬夏奥会、冬夏残奥会闭幕式上的八分钟作为背景储备,提出节目包含的元素为冬季项目特点、中国文化展示和欢迎世界人民的主人姿态,口号也更加务实和自信——“2022,相约北京”。

从思路到方案,都是一次通过,“创作思路上没有走过一点弯路。”

“‘挺新鲜的’,这话太好说了,但是做到太难了”

节目整体的形式基调是从滑冰滑雪运动轨迹中得到的灵感。中国武术有轻功曰“踏雪无痕”,张艺谋更欣赏洁净冰雪之上,滑行留下的痕迹,在冰面上构成美丽的图案。配合地屏,痕迹便能呈现出来。

“从电影导演的角度,(地面投影)不稀罕了。地上拍电影,放什么都可以了。说白了,大家文化不同,但方式都一样。”张艺谋说,“这样我就想到,我们的地面投影,要简约,别的不投、少投,我们就是用线条来描述。演员滑过的出现,演员不滑过的,不出现。这样地面投影就有了设计感。有了设计感之后,整体的形式就比较有意思。”

从张艺谋的电影一路看来,导演对饱满和浓郁的偏爱世人皆知。自我的风格,以及为大众所熟知的程度,是张艺谋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需要他不断地做自我突破。八分钟表演总制作人沙晓岚说,这次的张艺谋,跟我们既往印象里的张艺谋,“完全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张艺谋导演觉得想要得到“新鲜”这样的赞扬是最难的

“只要它是一次创作,它都要突破,都要创新,这是基本规律。对我来说是很习惯的。”尽管原创之难,“大家很意外,没见过,‘新鲜’,要有这样的一个赞扬是最难的,‘挺新鲜的’,这话太好说了,但是做到太难了。”

一起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伙伴们都见识过张艺谋灵感和创意更新的速度——他常常是上个厕所回来就推翻了之前想的。

“对我来说,每一天都可能会推翻一个,或者是三个方案。……脑子里每天就头脑风暴。”

最让他满意的核心创意,来自于一个想法:“可不可以让我们的领袖来跟全国人民一起,传达这样的理念——欢迎来中国。我这个想法想出来以后,我自己觉得很激动。”经过周密地准备,形成了完备的方案,上报了领导。

“非常高兴的就是,很快,领导就同意了,从上到下的领导。真没想到。我说,其实是我们的方案做得比较准确,比较务实,也比较符合国情吧。”张艺谋说,核心创意形成后,“所有的创意都要围绕这这个核心创意去结构它。”

传统元素+高科技手段:熟悉的样子+时尚的味道

演员穿着熊猫的装扮,在地面滑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中国结、中国龙。熊猫从平昌飞回北京,带上全国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祝福和邀请,重新回到平昌时,现场再次被点亮。

萌态十足的“熊猫队长”

熊猫的形象是创意时导演首先想到的。只不过那时他的想法是,做巨型玩偶式的场地表演,就像嘉年华、狂欢游行一样,由十几个人举着一个高5至8米的熊猫进行表演。后来考虑到滑行的速度和对流畅感的需要,将熊猫的体积缩小,由演员装扮起来,分成两队,每队一个“熊猫队长”带领,以每秒3.5的速度舞动起来。

这一次,张艺谋依然没有回避传统元素,所有一看就是“中国的”文化元素贯穿整个演出。

轮滑演员通过滑行勾勒出中国结

“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的信息,你可以通过现当代的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让人意会就可以了。”张艺谋说,这次的意图不是将重点放在传统元素的彰显上,但也并非弱化,“用现代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还是一种强化。”线条本就是中国结的骨架,流动本就是龙的身姿,冬奥会又恰巧在中国新年到来。现今的展现方式,既是点到为止,也点出了精髓——“吉祥、团结,同心同德”。

同样熟悉的,还有长城。

张艺谋记得,导演申冬奥宣传片时,北京喊出的口号是“请到长城来滑雪”,“2022,相约长城”。

“这句口号对外国友人来说,吸引力很大,我还是觉得要把长城放上来。”

长城的体现方式也几经推敲。最开始想用一块一块的长城砖,但随着操作的深化,科技力量的引入,人工智能即移动装置屏机器人进入到导演组的视野。

把演出的半条命交给了机器人

本次八分钟表演移动装置屏的提供方是沈阳一家机器人企业。在导演组通过一个展览发现和联络他们之前,企业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汽车生产线、物流设备,并且,其加入到八分钟表演中来的时候,距离排练开始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

表演方面对机器人的要求与工程上的要求存在很多区别。工程上对设备的要求是“快速、准确就可以。”企业方负责人张雷说,“在文艺演出中间,要求动作灵活柔美协调。排练中,编导团队对动作也是随时调整,所以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

承载着张艺谋构想的“万象移动,自由转换”场景的机器人

机器人承载着张艺谋构想的“万象移动,自由转换”的场景。他想让机器人“跟长城砖结合”,“把机器人变成一个载体”,而非人形的、长腿的,他想从第二个节目开始,“蜿蜒的线条一直在呈现,其实就是长城,一直在表现这样一个意象的东西。”

起初,机器人的配合度不够好,工程方着急,张艺谋也担心。加上理工科的人员,说话从不拍胸脯,每次都把隐患摆在前头,张艺谋只能纠得更细:失误率是多少,会出现什么情况,怎么在这会卡……“都要告诉我”。

“毕竟是机器,在现场,大型的、一次性的东西,高科技常常也是双刃剑,任何重大失误,都有技术成分——下雨、刮风、接头松了。所以做大型活动,最后我们上的都是人工的,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你不敢(把一切)交给电门,电门按下去不动,你不就死了?”

感觉是把演出的半条命交给了机器人。反复测算、编程、校对、排查之后,机器人的表现越来越娴熟,其走位跟线条结合越来越流畅,越来越接近导演要求的“纹丝不能差”“使它完美化”。

在平昌实地彩排时,遭遇下雪天气,地面打滑,机器人略有跑偏,但很快便自我纠正,整体合练下来,没有出问题。

导演组开玩笑说:“机器人不负众望啊!”

OBS美国的转播团队也喜欢上了这些机器人:“诶,它们自己可以‘回家’啊!”他们觉得很好玩:“16号走得慢,最后才回家。”

在“北京八分钟”的舞台上,24块冰屏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美好形象,成为演出中的一大亮点。

这24个机器人,表意第24届冬奥会,被张艺谋视作是本次八分钟表演的“最大亮点”。

“这就是跟上次最大的不同,不是(在于)我们用了人工智能,(而)是你完美的人工智能,呈现了这个元素,代表了你的国家今天的实力和国家形象。”张艺谋说。

八分钟表演团队在昌平排练时,领导来观看,对效果很满意,除了提出增加世界性概念之外,没有提出更多修改意见。

张艺谋总结八分钟所要体现的理念,其实也并不简约:冬季项目的展示,中国文化和科技展示,欢迎来我家做客的主人姿态,世界的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审查的顺利也让张艺谋感到对自我和国家的自信,跟创意和方案一次性通过的确定感一致,“中国跟过去真不一样了。文化自信是在每个人的心里,而且你把方案做得很扎实的时候,它就是一次就能通过。”

“作为导演来说,改来改去,有时候会无所适从。……当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其实作为导演来讲,你不要怪别人,你要问自己,你方案没有做好,没有说服力,不达标,不达大家心里的标。”

人群聚集的磁场

除了视觉,在听觉上,张艺谋也采用了能引起中国人强烈共鸣的旋律。

在跟作曲家孟可的几次交谈中,张艺谋渐渐明晰了思路。他提出:“要不然,我们就再用一次《歌唱祖国》的旋律?”

在张艺谋看来,《歌唱祖国》的旋律,对几代中国人,包括年轻一代,都“有一种民族的情怀的东西。”他对孟可说,“当然,你作曲,可以写任何一个新旋律,但再好的新旋律,我们都是第一次听,但这个旋律在平昌的上空奏响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感受不一样的。”于是我们听到,贯穿在整个节目中,一直反复变奏的《歌唱祖国》的旋律。

作为中国大型广场表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深深地理解庞大人群共鸣的意义。对于有人批评人海战术,他不以为然。

“人海战术不能随便是个贬义。”他说,“大型活动首推奥运会开幕式,这么大型的活动,哪一家不采取人海战术?你告诉我,哪一家只有俩人就能演完?不可能啊。”

他谈到人类群居的时候产生的“磁场”,“我们建十万人的一个体育场,不管他是做什么。是超级碗,还是奥运会,或者是演唱会,当你进去5万人的时候,是不是那个磁场本身,就让你有一种激动感?人类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比如)我们的阅兵 ,那是人海战术,整齐吧?它给你带来的是什么?它给你带来自豪感,国家伟大感 ,对吧?人类就是这样,通过这样的聚集,聚集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观的展示,所以人类从来就是要聚集起来,就是展示自己。”

在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樊跃、张艺谋和王潮歌

王潮歌在谈起她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记忆时提到,她时常回想起的,是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她在操作看台上,“所有人在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突然之间大家都泪流满面,我和樊跃(核心团队主创之一)站在椅子前,手放在自己的胸口,那个时候感觉到很光荣,也觉得自己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了贡献,这是真的太值得也是太荣耀的一个事情。那个时刻真的终生难忘。”而这种感觉,她以前从来没有过,以前看升旗,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但那一时刻,这么大的一个事,十万人进了体育场,全世界的政要全世界的人都在观看着我们。有一种自豪感,那个自豪感就是它跟我有关,祖国跟我有关。”

北京奥运闭幕式上的伦敦八分钟表演

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伦敦八分钟表达得非常简约,一辆标志性的红色巴士开进场来,变幻成各种伦敦地标,最后由球星贝克汉姆一脚提出足球。跟中国人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目光完全不同。

“他们(英国)很自信,他们有非常长的工业文明史,在世界的前沿站了很长时间,而我们呢,经过了改革开放后,一点点往上赶。这样的两人站在你面前,他们的表情是不会一样的。英国更加的平和和自信,我们更希望努力地让外界能够重视。”王潮歌说起十几年前她对民族心态的观察。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的表演征服了世界

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改变了这样的心态。她听朋友的朋友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欧美社区里,一位华人跟邻居相处淡漠,平时连礼貌都做不周全。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早晨,华人朋友的门被敲开,邻居送了他一束花,说,昨天我们很感动,你们真了不起。这位华人朋友顿时感觉,祖国真的强大了。

王潮歌认为,那一次,“我们是用艺术征服世界的”。从此,作为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她也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

张艺谋和北京八分钟再次做的,也是奔着这样一个更加从容和自信的姿态,去向世界展示中国。

相关阅读:

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oelyzh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