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封杀“小李娜”?媒体别想太多!

[摘要]中国体育思想里固有的“唯成绩论”让包括徐诗霖在内的运动员,都自以为是般地将成绩看做是自己的“护身符”。而对于年少的天才运动员,除了捧杀和炮轰,更应该多些理性。

【锐评】封杀“小李娜”?媒体别想太多!

小花徐诗霖被媒体封杀

撰稿: 贾斯

李娜退役之后,中国网球正式进入了“球星真空”的时代。没了李娜的中国网球就像这几天的股市,瞬间被打回了原型。正当人们觉得中国网球后继无人的时候,号称“小李娜”的徐诗霖终于在众小花中突出重围搏了一次头条。只不过,她没靠成绩,靠的却是“娜”式的“冲个性”。

如果不是因为惹怒了前方所有的中国记者,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志要在二十岁前拿下大满贯的徐诗霖究竟是哪号人物。而徐诗霖在温网(微博)的行为,最终让各大体育媒体都毫不吝啬地献出头条炮轰她。“封杀”、“不知初次献给了谁”、“最不配合的选手”,面对17岁的女网小花,不少媒体使出了这样的措辞,将矛头对准这个温网青少年组的参赛选手。虽有小花拒绝采访的事实在先,不过媒体真的有权力动辄就将“封杀”挂在嘴边吗?

作为一项职业化程度很深的项目,网球已经拥有了一套十分完备的“规则系统”,而在大满贯期间接受媒体采访也是网球比赛中约定俗成的规则之一。从这个角度讲,17岁的小花徐诗霖拒绝接受采访的确不够职业,但中国媒体接下来所做的“封杀”、“炮轰”,则更是让这场不够职业的闹剧愈演愈烈。前方报道温网的记者们,大多都见过了被小威17次击败却依然能一一作答的莎拉波娃,看惯了被数次追问李娜退役感受还依然细声细语的彭帅,如今却被17岁的中国小花摆了一道,放了鸽子,心情之愤怒当然可以理解,但做法委实有些欠妥。

媒体,归根结底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是属于公众的平台,媒体之所以需要报道新闻事实,实质上是因为大众有获取新闻的需求。作为站在赛事和大众之间的中介者和第三方,媒体的确没有“封杀”任何一名运动员的权力。事实上,媒体与球员的交恶,无外乎是一种恶性循环。对于这名刚出茅庐的17岁小花来讲,似乎她更需要的是媒体正确的引导,至于封杀则大可不必。

这朵小花还没等到绽放,却先沾上了一身的坏脾气。一直以来,中国体育思想里固有的“唯成绩论”让包括徐诗霖在内的运动员,都自以为是般地将成绩看做是自己的“护身符”。南京青奥会夺金后,徐诗霖不仅享受到了巨额奖金和广告代言,也同样拥有了让媒体们趋之若鹜的待遇,在长枪短炮的浇灌之下,让徐诗霖迷失了自我,“二十岁前拿大满贯”、“百年难遇”,当这样的字眼被一个17岁的孩子用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吹捧和炮轰,似乎应该更多些理性。

作为中国竞技体育在职业化道路上最为成功的运动员,李娜无疑是她的标杆和楷模。但是,坦率的说,在处理与媒体关系的问题上,李娜依然仅仅拿到了一个“不及格”的成绩。顶着“小李娜”的光环,徐诗霖要向李娜学习的,应该是那股子不服输的霸气和精湛的网球技术,而不是那门稍有欠缺的“媒体关系课”。

温网青少年组双打的比赛还在继续,而17岁的徐诗霖职业才刚刚开始。但愿,这场徐诗霖和媒体之间的交恶,可以早点化干戈为玉帛。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joseli]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