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承认吧 国乒不包揽你也不看世乒赛

[摘要]乒乓球屡次陷入无人喝彩的境地与“包揽”已经没有太大关系……

【锐评】承认吧 国乒不包揽你也不看世乒赛

中国让出半块金牌但不妨碍再次包揽

撰文:王怡薇(微博)

一面是梅威瑟VS帕奎奥拳击世纪大战的金钱狂欢,一面是2015年苏州世乒赛收官。在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两大赛事撞车,世纪大战各种“抢头条”的能力已经全面盖过了世乒赛。在苏州,除了许昕(微博)和韩国美女梁夏银的跨国组合“分”出去的0.5块金牌,国乒在“理论上”再次实现包揽。而每次国乒包揽,公众与媒体就感官麻木地给予“国乒包揽不利于项目推广”的总结陈词,更视每一次包揽为“摧毁”这个项目的催化剂。

可就算是国乒不包揽,乒乓球就利于全球推广?世乒赛就能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吗?也未必。2013年巴黎世乒赛,中国队丢掉男双和混双两金。没包揽,乒乓球的关注度却也未在短时间内急速提升。

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女团丢冠后,“复仇”话题也只是在大赛期间才会被热炒……必须承认的现实是:现如今国乒得多少金牌,包不包揽金牌都已经无法扭转乒乓球关注度日趋下降的事实。就像春晚办得再精彩也无法得到掌声,相声段子写得再有趣也无法引人发笑一样。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乒乓球在中国眼下“尴尬”的局面?历史发展的多股合力将乒乓球推向了这个境地。

首先,远的不说,中国乒乓球在“第二次创业”后形成了一家独大的格局。国乒争金没有错,运动员的付出也没有错,但客观的事实是乒坛再难形成对抗的格局。很多人怀念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瑞典的数次团体赛交锋,荡气回肠的经典对决激动人心。然而现在的外国乒团中,既找不到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卡尔松这样一等一,堪与中国匹敌的选手,也找不到像体操队乔梁、羽毛球队李矛这样由中国输出的高水平教练。欧洲国家无法像过去那样批量产出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原因难以一言蔽之,但就根本而言,乒乓球在西方国家早已经被归类为娱乐健身的工具,无论国家还是资本对于竞技层面没有那么大的投入。

也许有人说,美国篮球也几乎垄断了世界篮坛,篮球为什么关注度不下降?只能说,足球、篮球以及与乒乓球相似的网球赛事,几乎都是西方国家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资本投入开发一定有利可图,而此类赛事经过百年发展建立了成熟的商业体系。乒乓球虽然也是西方人发明的,但项目特点对于商业包装而言有明显的硬伤。其一,乒乓球缺少像足球、篮球那样宏大的战争场面,其二,乒乓球“四两拨千斤”的比赛风格也不太符合西方人的“力量审美”。以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眼光去判断,乒乓球真要有那么大的商业包装价值,恐怕早就在一百年前被开发成像网球那样的职业化项目了。

外国人不喜欢乒乓球没关系,中国人自己包装出一个乒乓球的“NBA”,让乒乓球成为板球之于印度,棒球之于美国那样的运动不也可以吗?像超级碗这样的比赛,不就是美国自己折腾得起劲儿吗?但问题在于,乒乓球在中国始终要遵循奥运战略,虽然近些年有些商业开发的举措,但整体非常有限,同时乒乓球又挤在全球体育赛事商业繁荣的夹缝中“腹背受敌”。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中超联赛的前身甲A联赛和CBA联赛刚刚拉开帷幕,而大洋彼岸的NBA常规赛刚刚在中国直播。在收看体育运动匮乏的当时,国乒重回世界巅峰还被人津津乐道。20年后的今天,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观赏体育的选择更多,眼界更宽,口味更刁。NBA、欧洲五大联赛、中超、CBA、网球四大满贯等职业体育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舌尖上的体育”。

不可否认的是,继蔡振华开始分管足球,这位昔日带领国乒走出低谷的总教头在接触职业体育后,对于乒乓球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女队的姑娘们比赛时穿起了裙子,跨国组合重回世乒赛,乒超联赛冠名权推行公开招标等做法值得鼓励。但乒乓球在中国毕竟过了那段奥运冲金和外交需求的“特定时期、特定背景”,在国人有了更多选择的时候,乒乓球的没落也会像纸媒、春晚、相声的没落那样成为历史必然。对于乒乓球在中国的未来,这是一种无法解脱的苦恼吗?完全没必要。支撑体育的核心价值,无非强健体魄。乒乓球作为普及度甚高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像西方国家那样,为全民健身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spaldingye]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