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商业登山改变珠峰

[导读]一场“史上最高冲突”,拉开了珠峰首登60周年新高潮的序幕,随后的一个月,有人丧命、有人破纪录,在我们这个星球最纯净的世界屋脊,商业登山让此处不复平静,也充满了低处人间的喧嚣与混乱……

安全? 珍爱生命,挑战极限须理性

【深度】商业登山改变珠峰

在我国,相对于专业登山,民间登山起步较晚。据中国登山协会高山部部长罗申介绍,2003年是民间登珠峰的重要节点,包括王石在内的7名业余爱好者成功登顶,加上正值非典爆发期间,央视直播和介入让登山运动得到极大的推广,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登山运动的行列当中。

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要数企业家王石,他一度成了民间登山的代言人。作为一名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他毫不讳言登顶为自己公司带来的广告效应,“作为公司长远的广告形象策略来讲,即使我当时登顶不成功,也无疑会让公司品牌得到提升。”

在坊间故事里,王石是被人“拽”上珠峰的,但大部分人都受其“当时在山上,只是身体有些不适”的豪言所误导,也视登珠峰如等闲。很多人此前没有经验的爱好者,怀着一腔热血加入了登山者的行列,他们也取代专业登山运动员,成为登山大军的主要部分。从而不少人在认识上形成了一些误区——登山就要登珠峰,登珠峰就要到顶峰。

“8848当然有它的意义所在,毕竟是海拔最高。”张少宏曾经在2005年作为珠峰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目前他是大地探险公司的负责人,经常组织境内外登山活动,“真正登山的顶尖高手未必会把珠峰视为终极目标。像埃德加峰(海拔6618米),虽然高度不够,但挑战性甚至比珠峰还要高。”攀登珠峰属于高山探险的范畴,尽管在高山探险中,珠穆朗玛峰也并非难度最高的,但她绝不是普通人随随便便就能征服的——人类首登珠峰之后的50年,珠峰登顶的总死亡率是8.27%(据中新网),而新世纪之后,这一数字不断攀高:2001年14%、2003年12.7%、2006年11%——商业登珠峰规模化之后,安全问题更为凸显。

登山作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探索自然的象征,很多不成熟的登山者就把登顶视作登山的最终目的,而执着的冲顶行为,也导致很多危险情况的发生。有个资深的美国登山者,经验非常丰富,多次担任攀登珠峰的向导工作,但这辈子还没有登顶。据说他曾经有两次“无限接近”顶峰的机会,但因为天气或身体等条件不完备,最终都放弃了。但他丝毫不觉得遗憾,“如果这辈子没到过珠峰之巅也没什么。但如果我冒险冲顶,或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是藏族登山名家,他建立的登山学校培养出大批从事向导、协助的登山人才,他也同意这样的观点,“登山是一种体验,是对自己的挑战。你的极限到了,你感受到了,那就行了。不要太执着,挑战的机会以后有的是,但生命只有一次,不能不爱惜。”

在王石登顶珠峰前,黑龙江人阎庚华在2000年成为中国业余登山第一个到达珠峰顶峰的人,但他的生命却停止在了8750米的高度。阎庚华堪称体育极限运动家,他是徒步跑长城的世界第一人,也曾征服过漠河到天涯海角的跋涉,也许正是这样的“征服欲”害了他,或许还有背后电视台的拍摄、看直播的黑龙江人以及电视台与企业赞助?阎庚华当时遭遇了恶劣天气,大本营命令他下撤,但一年前登顶失败的他觉得这也许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机会,毅然关掉无线电向顶峰冲去,他成功了,却也在下山时失踪(失踪6天后遗体才被发现)。有人赞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疯子”。

(十一郎:资深登山者,曾任2003年珠峰攀登总指挥助理、前进营地负责人。NGO从业者。)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tinyzhan]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