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特评:向陈招娣致以一个平实的感谢

[导读]没有中国女排的刻印,80年代就不成其为中国式的80年代。陈招娣以这样告别的方式留住一代记忆。向陈招娣,也向中国女排,致以一个平实的感谢!岁月总是会致以一些忧伤,就像曾给予过更多的欢乐。

腾讯特评:向陈招娣记以一个平实的感谢

陈招娣(资料图)

倍魄

至少在中国,愚人节似乎总是要成为一个悲伤的话题。人们在这一天不是用恶作剧的方式度过,而是忙于纪念。而就在今天下午,这种纪念又增加了一个悲伤的内容:在这样一个已经让中国人五味杂陈的日子,陈招娣又离开国人。

对于我这个60后而言,陈招娣的名字是与郎平、孙晋芳、陈亚琼等一批老女排“大姐姐”们联系在一起的。一晃3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电视上看着她们拿世界冠军的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而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经是中学生了。30年前的那些小记忆,虽然微不足道,但它联系着一个时代。

我父亲算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一批出国合作研究人员,一年的留美使我家在82年就看上了20寸彩电。原属煤炭部的科研院所如今已经改制企业化,可当年有很多毕业分配的大学生,平时不会来“老李家”看电视,但有了女排比赛的日子,会有7、8个男男女女的大学毕业生来我家看比赛。那时根本没有专业球迷,大家都是边看比赛边领悟比赛规则,“平拉开”“背飞”“时间差”这些术语也都是从宋世雄老师的嘴里听明白的。

女排确实鼓舞着整个时代的中国人,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自强自立,又承担时代责任感的一种精神风貌。你可以说那个时代缺少多元化,那个时代的人也不知道先进的职业体育,不知道欧洲五大足球联赛,对任何NBA(微博)的球星也一无所知。但今天的中国正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那时的中国可以全国上下议论一部长篇小说,比如《高山下的花环》,当然,还是全国上下一致的排球热。在家属院小区里,在学校教室前,到处都有围成圈打排球的人。——也许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当年的中国人有些“一根筋”。

当然,还有在我读高一时暗自喜欢的高年级学姐,漂亮的校队女排队长,每天下午放学,在明媚的西阳下,排球场边都有围观训练的同学,那些矫健的身影,那些痴迷的脸和那些乌黑的短发,铭记的正是理想主义的80年代。

我记下的这些琐碎的记忆,看似和陈招娣无关,但我从心底里怀念童年和少年时的女排姑娘们,她们带给一代中国人的是精神的点拨,焕发起的岁月激情如今消散在我们努力过的生活劳作中。

想必郎平、曹慧英、陈亚琼她们都有更深痛的悲伤,但像我这样回忆起平行岁月的“陌路人”也在内心存有一份感激。没有中国女排的刻印,80年代就不成其为中国式的80年代。陈招娣就以这样告别的方式留住一代记忆。

向陈招娣,也向中国女排,致以一个平实的感谢!岁月总是会致以一些忧伤,就像曾给予过更多的欢乐。

>>>点击进入陈招娣去世专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