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特评:收获20年 国安需更多营造足球文化

[导读]坐望“百年俱乐部”,国安需要更多营造属于这座城市的足球文化。更包容,更开放,更从容,更自信,不仅应当是北京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应当是北京足球文化内容中的应有之义。20岁,应当充满活力。

腾讯特评:收获20年 国安需更多营造足球文化

营造北京足球文化,是国安俱乐部应该多多考虑的

倍魄

曾经北漂,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每个北漂族大概都有过租住地下室的经历。而我的那段时光正好有刚刚步入职业化改革的中国足球,有在工体看球的城市记忆,有工体不败的足球神话。

很多东西的戏剧性就像是宿命,就好比齐祖一头顶向马特拉齐,然后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那个镜头。国安在工体不败的神奇,9比1大胜申花的难以思议,都像是冥冥中注定下来留给后人的回忆,只是这回忆从头算起,已经一晃20年的光阴。

在我的印象里,记忆最深的是两次在现场看球。一次是1996年北京国安3比2战胜巴西格雷米奥队,正是在那场比赛之后,情绪激动的斯科拉里点醒了迷幻中的中国足球强大的神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强队都在这里输球。如果你们只想依靠裁判获得胜利,那么我相信中国足球永远没有机会进世界杯决赛圈,永远没有!”其实,斯科拉里的偏颇在于,那一连串的胜利靠的主要是运气,而不是裁判的帮助。

第二次印象深刻的是1999年,北京国安对升班马辽宁队的阻击。创造过工体不败神话的国安击灭了另一个眼看就要铸就的“中国的凯泽斯劳滕神话”。李金羽被换下场时,捂着流血的耳朵,对血拼的国安队员表示怨怼和不解:“有你们这样踢的吗?”

就像因为户口的门槛和北京“本土”市民对外来人的不接纳态度,让北漂人难以把北京当成“自己的城市”,在工体的那些看球岁月,也并没有让我把自己认定为国安的球迷。

北京城,大并且繁复无限,但并不接纳宽容,让人感觉归属;北京国安坚持20年,成为职业化以来的最久,但它的冷漠与北京土著对它的热情也毫不相干。

说到底,国安集团是国企背景。从本质上说,资本的意志都是冷漠的,但相对于民营资本的更多个人化与人性化,国企的资本意志更加揉合了官僚的傲慢。这20年里,没有哪个球员可以因为场上作用重要或者劳苦功高,而能够与俱乐部讨价还价谈条件。没有谁是不可以卖掉的,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与高傲相比,球队的成绩都是不重要的。你不爽,请你走人;我不爽,你必须走人。

像辽宁队那样的“老爸”张引的模式是中国足球土造江湖的一个极端,而北京国安却是“国营模式”的另一个极端。它们都不是现代足球市场化运作与传统足球文化合壁的先进模式。教练员从金志扬到沈祥福,球员从 高峰到邓乐军,我们很难听到他们对老东家发自内心的感念。

20年未换投资方的一家俱乐部,依托的首都这样一座大都市,北京国安的稳定在国内无人可及。但如果不是2009年的唯一一次联赛冠军,这样的稳定将反衬出一种尴尬:北京国安一直不是弱队,但也一直难有王者的霸气,它的气质更像是不愁吃喝的京城阔少。

收获20年,坐望“百年俱乐部”,北京国安需要更多营造属于这座城市的足球文化。更包容,更开放,更从容,更自信,不仅应当是北京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应当是北京足球文化内容中的应有之义。

20岁,正年轻。20岁,应当充满活力。

>>点击观看更多酷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junma]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