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体育 > 2011深圳大运会 > 校园足球的乌托邦 > 正文

深层探讨北理工模式 两难点限制高校足球发展

2011年08月19日18:19竞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当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的王强开始为寻找一份工作而忙碌时,他已经不得不为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而努力。他知道,迟早有一天,他会告别学校,告别中甲联赛。

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的王强是北理工足球队的元老,从人大附中开始,他就作为这支球队的主力征战南北。多年以前,他还是一个高中生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职业球员。然而,现实告诉他,他的将来注定与绿茵场无缘。像王强这样的球员存在于北京的很多高校中,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足球梦想,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无奈的。

不可否认,随着北理工足球队晋级中甲联赛,以及金志扬的名人效应,足球回归教育一直是2007年中国足坛的热点话题。但高校足球的现状及其前景却远无想象中乐观。

高校足球·难点一

足球链条不成系统

北理工足球队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眼球,便在于它并不具备普遍性。在中国学校里更普遍的是,没有足够的生源和没有足够的实践。一条学校制造的足球产业链尚未形成。

高校没有合适生源

目前我国优秀的中学球员少之又少。年轻的球员的培养,主要还是以各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和各种足球学校为主,像人大附中这样能培养高水平球员的学校寥寥无几。

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绝不只是由于大学的球队培养体制问题,与邻国相比,我们缺少系统的培养工程,而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同样缺乏有效的配合。

1998年,人大附中曾与人民大学约定,从该年开始,人大附中足球队的每届毕业生都要进入人民大学,以保证球队的连贯性。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这一计划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成功。

与职业足球彻底脱节

人大附中三高俱乐部的一名教练曾经做过这样的设想:如果出台一个规定,规定每支职业队必须要有3名大学生球员,那么,必将大大激励学校足球的发展。当然,这一设想并不在足协及大体协的考虑范围之内,虽然两个部门已经决定展开合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任何一个关于体教结合的具体方案。

不可否认,职业队梯队球员的水平要普遍高于学生球员,因此,职业队在选择球员的时候肯定会选择前者。而且,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学生球员也难以进入职业队的考虑范围。

多年以前的一届全国青少年足球赛上,人大附中的一个小球员与胡兆军、邹捷等人一起入选了那届比赛的最佳阵容,他就是现在北理工足球队的场上队长袁微。当胡兆军等人成为中超球员后,袁微却从未获得过这一机会,他的道路注定与职业足球无关。实际上,在人大附中,像袁微这样的高水平学生球员有很多,但他们却难以进入职业队。

北理工足球模式能全国推广吗?
0
0
不能

相关专题:

校园足球的乌托邦革命者
订阅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oules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