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评论 > 白浪 > 正文

半岛都市报:运动员培养体教分离需改变

2011年06月28日17:07半岛都市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广州亚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杨明关于国内媒体不应一边倒地对金牌歌功颂德的观点引起不少体育界人士的争议。虽然在短期内无法得出孰对孰错的结论,但却足够引起更多对我国体育现状的关注与思考。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运动员培养选拔机制“体教分离”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所谓“体教分离”是指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分离和脱节。可以说,“体教分离”模式是目前我国很多项目后备人才欠缺、全民体育氛围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极端现象世界冠军成了搓澡工

对那些需要从小开始专业性训练的项目,如跳水、体操、举重而言,体教分离的培养模式似乎无可厚非。由于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多是从小就进入地方体校进行专业训练,在其具备最好的学习能力和年龄段时没有得到良好的知识、能力培养,使很多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除运动员外从事其他职业的能力和谋生手段,而且由于从小从事高强度的训练,使这些项目的运动员成为伤病的代名词,往往运动寿命较短,同时也为其退役后无法适应社会竞争埋下隐患。原举重世界冠军邹春兰退役后成为搓澡工、曾经的世界级长跑名将艾冬梅生活窘迫到只能廉价拍卖金牌,种种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否是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造成了这些在运动生涯中没有站上金字塔尖的运动员的悲剧。

由于体教分离现象的严重,对于喜爱体育项目的青少年来说,如果选择从事这些项目,似乎就只有取得冠军这一条没把握的路。这种高淘汰率和低安置率导致家长在面对是否让孩子从事体育运动显得顾虑重重。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我国很多体育项目群众参与率低选材范围小的情况,因此像女排、女足等曾经辉煌的项目也因为青黄不接出现了成绩的波动和下滑。

普遍现象运动员求学有名无实

一些本应该有很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如田径、游泳 、篮球等,体教分离的现象也很严重,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中学和高校实行了体育生模式的运动员培养方式,但实行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教育系统办体育(高水平院校运动队)除了清华大学跳水队及田径队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之外成功的范例很少,只是组织形式上的结合,缺乏内在凝聚力。

从学生和家长角度来说,通常是将从事体育项目作为上名牌院校的敲门砖,是为自己加分的方式而不是出于对该项目的热爱,尤其是上大学后继续训练取得好成绩的很少,与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击剑奥运冠军玛丽埃尔·扎古尼斯都是正牌名校大学生相比,我国代表国家参赛的选手,以及我国职业联赛的运动员仍然鲜有业余选手的身影 。而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特招运动员入校主要是抱着为校争光的目的,仍然一味要求运动员埋头苦练荒废学业,只要训练成绩好,课程可以耽误,要求可以一降再降,体育生们往往只有一纸空文凭。同时由于在校期间学校会给予体育生种种特权,很容易造成体育生心态、性格上的变化,对其将来的发展和工作十分不利。

理想现象美国模式提供新思路

相对而言,美国高校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值得借鉴。美国运动员的原则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街头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天赋绝佳、同时也饱受争议的运动明星,这部分人多数家境比较贫穷,但是凭借天赋和自己对体育的热爱和努力仍然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二是俱乐部模式,美国俱乐部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并且配有私人教练,适合家境比较富裕的运动员参与体育。三是最为普遍的学校模式。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中不仅有奥运冠军,NBA(微博) 明星,还有政界、商界、学术界等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 ,因为体育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职业,没有替代他们的教育而是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美国大学对特招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有统一的最低标准,而在我国这个标准没有统一划定,往往一降再降。同时,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MCAA(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管理机构)在其宪章中明确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利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为发展大学的竞技体育和体教结合模式的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

蔡振华曾分析:“在西方人眼里,体育活动仅仅是一个职业,运动员要靠这个养家糊口,而在中国,体育运动是一项事业,运动员不惜一切代价来争取的事业。”或许,当体教结合模式能更广泛地实施,当我国的运动员退役后,能够在另外一个领域同样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时,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关专题:

白浪
订阅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oules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