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评论 > 中国足球 > 正文

足球报:政府干预德国足球 算不算举国制?

2011年06月09日15:06《足球》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娜姐上周在罗兰加洛斯激情绽放,流风余韵波及至今。大家在为李娜喝彩的同时,又开始为举国体制争论不休。这年头只要是抨击体制的言论,都能博一个满堂彩,很多言论都是姿势大于内容,发泄第一,能深入思考可行性的不多。82年出生的娜姐从6岁开始打网球,关于举国体制的争论从她手握球拍之日就开始了,这20多年中国金牌越拿越多,争论也愈演愈烈。可见举国体制真不是一个容易说清楚的事。

举国体制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集中资源拿金牌,单论这点举国体制的效率确实很高。但是经过多年的批判,举国体制为了塔尖的少数牺牲大多数运动员的青春,只为国家挣面子漠视国民体质,行政指挥代替科学决策等弊病已经是千夫所指。所以举国体制的问题在于价值取向不对,而非效率不行。但用单飞的李娜来否定举国体制,确实是选错了对象。1988年,网球在中国还是地道的奢侈品。如果离开了举国体制的青训系统,娜姐去哪玩网球?在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之前,李娜在举国体制里呆了10年,因为她的天赋和努力,她在体制内成了尖子,获取了大量的机会和资源。试问没有这10年的沉潜,会有娜姐的今天吗?

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只为国家挣面子的举国体制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了。不过各种改革的争论中一个最纠结的问题是:究竟青训系统是否属于举国体制?是否应该坚持?在三大球项目日益沉沦的今天,这个问题很有追问的必要。

许多坚持足球应该完全市场化的人认为:欧洲和南美的足球都是俱乐部自行选择青训球员,也发展得很好,可见根本无需国家插手。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区别:在欧美,足球已经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德罗巴范佩西等球星的自传里都提过,因为不想回贫民窟那个吵闹贫寒的家,他们少年时几乎天天都在街头踢球直到看不见球为止。但是在我天朝大国,足球是一种移植过来的运动,先天不足兼后天失调。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连踢球的基本人口都无法保证。况且中国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国家,发达地区的精英对五大联赛了如指掌却不肯让孩子靠足球去赌前途;中西部地区的穷孩子却大多数连足球都没见过几回。自从足球逐步职业化之后,青训系统日渐崩溃,唯一看到实绩的青训系统就是徐根宝的东亚俱乐部。以徐氏在足坛的影响力,以上海在中国的地位,也只此一家,其他的足球学校可想而知。

即使欧美各国内部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也各有不同,英美两国是自由主义经济的大本营,而德法等欧陆国家还是奉行的大政府传统,政府插手足球青训是常有的事情。法国足球在普拉蒂尼退役后曾迎来10年的低潮,但为了配合98年本土举办的世界杯,法国足协开展了雄心勃勃的青训计划,成功培养了齐达内、亨利等一代球星,成就了世界杯、欧洲杯双冠王的伟业。而德国足球在两德统一后也陷入了低迷。为了振兴足球,德国足协在全国范围内设有366个训练基地,培训了14000名小球员,厄齐尔、穆勒等新生代从中脱颖而出。为了这个庞大的青训计划,德国足协和俱乐部共投入了六亿欧元。德国人也酷爱制订计划,在战场上他们首创了参谋总部,提前10年制订了入侵法国的施里芬计划。在球场上他们将全国足协分成5个大区,21个州足协,统管2万多家足球俱乐部,600万名俱乐部会员。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否也算得上举国体制呢?而我们全国注册球员不到2万,跟德国的做法相比,我们自称举国体制不觉得脸红吗?

值得借鉴的是:德法政府并没有因此居功,反而视为自己的义务,高官会感谢培养出来的球员为本国取得的巨大荣誉。这和鄙国要求运动员先谢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见即便同是“举国体制”也有不同的玩法,那些认为举国体制无所不能,不可动摇的,官大一级就可以拍脑袋决策的,实际上是既得利益阶层在找借口保护计划经济带给他们的利益。中国足球早已成为举国体制的弃儿,最好的资源和人才都分配给优势项目了,体制内的好处捞不着,反倒饱尝官僚瞎指挥的后果,沦为举国体制下最失败的项目。现在足协正在努力推广校园足球项目,据说效果不错。在市场不肯为青训买单的情况下,这样打基础的举国青训系统又何妨一试呢?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oulesu]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