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排球 > 正文

广州日报:女排最佳教练争议 体坛颁奖潜规则

字号:T|T

为何场外颁奖分歧严重

为何最佳传言“内定”

为何发奖状要全面开花

全国女排联赛落幕,“最佳教练”大奖“花落”天津女排主帅刘晓明,但是他上任才一年时间,而且在总决赛第2场有“追打裁判”的“前科”,无论在执教资历以及个人形象上,均输郎平一筹。随后,刘晓明的得奖在坊间引起不小的争议,到底这个奖项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世界体坛赛后“分红式”的颁奖,有没有“潜规则”?

女排联赛“分红”惹争议

杨敏:没有哪一届全国女排联赛像今年这样火爆,各种热门话题一直延续到联赛结束。

天津女排第8次登上联赛总冠军宝座,主教练刘晓明随即被宣布获得“最佳教练”称号,而该队队长魏秋月当选“最受欢迎球员”。这两个奖项的颁发引发争议。

孙嘉晖:据我所知,这样的奖项通常是有“行规”可循的,冠军球队的教练、队长肯定要拿两个奖了,即便数据的“硬件”不行,也会靠“受欢迎”之类的软实力来弥补。谁让人家是冠军呢?

黄越滔:CCTV一年一度的体坛风云人物评选,每个奖项的最终获奖者只有一个人,优中选优的难度很大,要确保公平、公正,不带任何偏见,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杨敏:根据中国排协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魏秋月是以13060票,超过33%的支持率位列联赛最受欢迎球员评选的第一位。恒大女排队长冯坤仅列第17位,而美国外援洛根·汤姆以及塞尔维亚外援乔瓦娜排在第21位与24位。

一些同行议论纷纷:美国外援洛根·汤姆走到哪里都是粉丝一大堆的。反观魏秋月在本赛季的前半段因伤未能上场,到了淘汰赛阶段,她的状态也未能达到最佳。

孙嘉晖:是啊。这的确让人感到疑惑。区区200张票,能说明什么呢?在这个“看谁更受人喜欢”的票选年代,随便拉拉票也不会只有这个数。

杨敏:奇怪的是,对于全国女排联赛最佳教练的评选标准,中国排协并没有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中国排协有关人员透露,把最佳教练颁给冠军队主教练属于“惯例”。

孙嘉晖:现在很多评奖都是趋利避害的,对我有利就按“惯例”,对我不利就要“与国际接轨”。评选标准存在模糊区域,给“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

体育奖项分配靠“神马”

杨敏: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不是通过体育竞技产生的奖项,而是通过评委、观众、网上投票决出的最佳、最受欢迎、最有前途奖等。受全国女排联赛的“启发”,我们有必要把这话题说清楚,体育奖项分配究竟靠“神马”?

孙嘉晖:评委能否代表公众,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类似“超女”、“快男”的评分方式,还是很有代表性的,采用专业人士打分和公众短信、网络投票“双渠道”,兼顾专业性和大众口味。

事实上,媒体人也被视为客观公正的代表之一,像“CCTV体坛风云人物”、国际足联评选等多项年度大奖,都会邀请媒体人参加。如何郑重投出宝贵一票,任何人都要自己斟酌,主客观的因素仍然不可避免。

黄越滔:我个人认为,无论体育媒体,还是体育界专业人士,都有各自心中的偏爱和喜好。但出任奖项的评委,你就必须抛开个人感情,根据不同奖项的特点对候选人进行甄选,如果做不到抛开个人感情,那就不应该承担评委的工作。

杨敏:说起“惯例”,带出了一个话题,到底一些非竞技而来的体育奖项,是否存在“潜规则”呢?每年年初,国内体坛总是会举行一些盛大的颁奖典礼,体育明星们以亮丽的造型现身,有些让人惊艳,有些则让人喷饭,就像刘翔(微博 官网 博客)今年在体育风云人物颁奖盛典上的烟熏妆,不知吓倒了多少粉丝。

孙嘉晖:一个单项的颁奖如果都存有争议,跨项目、跨领域的奖项分配就更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可循了。比如网球和足球,李娜在澳网公开赛拿到女单亚军,已创造历史;而中国足球队2002年首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在国内制造的震感显然要更强烈一些。毕竟,两个项目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不同,如果将两者相提并论,要评个突破奖出来,恐怕也是见仁见智吧。

各项体育颁奖意义何在

杨敏:入围奖项提名的选手,多是表现抢眼的体育明星,有时候他们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强。

孙嘉晖: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因为此类评奖的目的并非为了表彰某个人,通常是没有奖金的,只是一项荣誉,精神鼓励的价值更大。像曲棍球这样在中国非常“冷”的项目,如果不靠官方奖励、媒体宣传,恐怕很难深入民心,更不要说推广普及了。因此,“按需分配”看起来有失公允,但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可以被视为“具有政治家眼光”。

这种评奖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很难“量化”。就像两个人在赛场上正面交锋,裁判因素很重要;赛场下再PK,“裁判因素”或许会更大,甚至出现“潜规则”。

黄越滔:但是我认为,体育奖项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奋斗在竞技体育一线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获奖对他们来说是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从推广竞技体育和宣传体育精神的角度来看,体育奖项的存在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从鼓励和推动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奖项的设置也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选手如何捧国际大奖

杨敏:在国内的体育颁奖盛典搞得如火如荼之际,我国的运动员却鲜有在国际上获奖。就拿劳伦斯世界体育大奖来说吧,它被誉为体坛“奥斯卡”,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奖项。在已经举行的12届评选中,中国运动员/队曾3次捧起劳伦斯的奖杯。而今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既没有中国运动员获得提名,也没有中国的体育明星到颁奖典礼现场捧场。

孙嘉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像中国足球一样,球员的薪水、身价都堪比世界级,但中国足球在亚洲也只能算三流,是何道理?

黄越滔:没有拿到国际大奖,不代表我们国家的运动员没有资格去争取大奖。就目前来看,中国不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运动员,但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提升国际知名度,这是运动员自己很难独自完成的事情。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以及提高宣传力度。而另外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提高中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杨敏:从过去12年的最佳男、女运动员获奖人选来看,劳伦斯最青睐的项目是网球。高尔夫名将伍兹、F1车神舒马赫和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田径界的伊辛巴耶娃、琼斯等也曾加冕。另外,年度最佳团队奖项则偏重于足球项目,12届年度最佳团队中有6支足球队获奖。

尽管中国奥运代表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51枚金牌,高居金牌榜首位,中国体育的奥运金牌、世锦赛金牌大多来自“非主流”体育项目,只有姚明、刘翔是中国体育真正意义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面孔”。

黄越滔:在中国,我们经常听说一些还处于巅峰状态的健儿退役的消息。很多冠军选手饱受伤痛,耗费了太多的私人时间,席卷奥运会、世锦赛等各项大奖后,他们也失去了进取的动力。然而,往往在国际上获得肯定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某一个领域得到的肯定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他们的形象也更深入人心。

孙嘉晖:这些数据的梳理,其实让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浮出水面,那就是,在职业化和商业化日盛的今天,真正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制造影响力的才是王者。像网球、高尔夫、F1、环法、田径等都是职业化发展非常成功的项目。反观中国体育,职业化程度最高的是足篮排,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国际赛场上的“软肋”,想拿体坛“奥斯卡”,还是要有天才在世界热门运动中横空出世,而这也正是评奖的初衷,除此以外,评奖的价值似乎也不大了。

(大洋网-广州日报)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