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评论 > 不黑哨就正义 > 正文

陆俊的潜伏人生:金哨变黑哨 是谁害了陆俊?

2010年10月06日11:28体坛网[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媒体则自发对陆俊进行起底,在众多貌似揭秘陆俊前世今生的大块文章当中,陆俊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贪婪的魔鬼。真实的陆俊,到底什么样?

“金哨”的成长路

2005年春天,从北京到济南的列车软卧车厢,记者巧遇陆俊。由于此前做过专访不久,彼此也算熟识。熟人相见,谈话的氛围轻松、话题自然随意得多。

陆俊称他这次去济南跟足球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替自己的夫人“打工”——他妻子的贸易公司跟山东一家钢铁企业有业务往来,陆俊专程为此事“走一趟”。

话题最终没有离开“金哨”。这个象征着国内裁判界最高荣誉的称号,为什么他一人就能得到6次之多?陆俊不无得意地说:“为什么我能年年拿金哨?不光涉及到业务水平高低,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你必须能把握大局——上边要你怎么吹时,你必须能够迅速领会他的意图——有时候一些比赛,并不是根据场上形势作出判断那样简单,而是要学会揣摩领导的意图。这方面的重要性,有些裁判压根儿不了解。”

对于陆俊所说的上层领导,他语焉不详。但从他的一位同行的话里不难得知,陆俊跟他的同班同学、长期担任裁判委员会主任的张健强关系非同一般。

一位北京籍年轻裁判曾经参加过陆俊与张健强等人的聚会,他感觉陆张之间完全超越了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他们以前有同学情谊,这可以理解,但张健强毕竟是主管裁判的官员,你不能让别人感觉你和陆俊有那种莫名其妙的神秘关系。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感觉他们完全超越了一般同学或者上下级之间应该有的正常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已经超过同学之间的友谊,甚至是超越亲情的特殊情感。这种传递给外人的强烈信号,说实话很不好。”

不过,陆俊所言的“上层领导”,却并非张健强,张最多只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给陆俊以提点的“幕后高人”。而在中国足球圈中摸爬滚打多年的陆俊,也早就练就了对于“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拿捏把握。

2010年3月东窗事发之后,所有有关陆俊的消息几乎全部被打上负面的标签。但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代“金哨”,单纯从业务能力的角度上说,中国裁判界至今还无人能出陆俊之右。

陆俊的授业恩师、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曹镜鉴,听说他的得意门生被批捕的消息,感慨万千。他回忆说,“我作为当时的足协裁委会副主任,选拔裁判的唯一标准就是择优录取。另外,听过我课的年轻裁判,都知道我们任何时候都强调‘先做好人,后做好裁判’的培养原则。目前裁判道德层面的一些问题,很多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的金钱诱惑和利益交易,所以圈子也相对纯净。”

在曹镜鉴看来,陆俊成名并非因为他与自己有师生之谊,“我的确很看重陆俊的裁判潜质,但他进入社会之后,做裁判的次数不多,高水平比赛锻炼的机会也不多,在经验上也相对缺乏。所以我们也是在时机成熟之后,才为他申报了国际级,并且最终获得了国际足联的批准。”

1977年,作为北京体育学院(北体大前身)一名普通学生的陆俊,此前并无任何专业底子,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足球爱好者。曹镜鉴说:“在专业上,他和同学里很多专业足球运动员差距很大。加上当时北京体院校队专业水准很高,陆俊的踢球水平根本就不可能代表学校。但他很喜欢足球,加上体能好,对足球裁判这个特殊的领域也很有兴趣,于是慢慢入了门。”

真正让曹镜鉴对陆俊青眼有加的还不是他对裁判职业的热爱,而是他身上一种特有的性格,“陆俊从学生时代起,就显示出果断、自信的高水平裁判潜质。这个行业,唯唯诺诺的人干不了,不是那块料,你怎么打磨都磨不出来。”

从1981年入门到1991年被批准为国际级裁判,陆俊花了十年时间。至少从时间跨度上看,他并没有掌握什么终南捷径,也看不出“破格提拔”的迹象。

张希岗如此回顾陆俊的成长历程,“从足球爱好者开始做裁判,正常途径是:经过两年培训成为‘三级’,再两年成为‘二级’,再两年成为‘一级’,然后从‘一级’到‘国家级’还需要三年左右。成为‘国家级’之后,才能在中国足协的推荐下成为‘国际级’。陆俊走上职业裁判员这条路,完全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张希岗早就注意到陆俊身上不同于同龄人的特质,“在年轻人当中,陆俊显得很特别,除了执法大胆之外,平时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他在圈子里有一个绰号叫‘陆疯子’,就是说他训练很刻苦,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自己在哪个地方,每天都会认真训练,到了赛区也是安排好酒店,就马上脱衣服开练,这表明他的事业心很强。另外他这个人说话比较冲,态度偏激,所以有此得名。”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nickel xue]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