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周边新闻 > 正文

信息科技载入史册 无形精彩创造亚运有形精彩

2010年12月06日09:38南方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信息科技载入史册 无形精彩创造亚运有形精彩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没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运动会就不可能成功举行。

的确,作为一名亚运注册记者,感觉到信息化气息无所不在:进出比赛场馆要凭RFID注册证件,随处可得的无线上网,媒体村的电子刷卡就餐,在场馆采访赛事,通过INFO和大屏系统可以看到最及时和准确的比赛成绩。

广州亚运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4600多名技术官员和裁判员、1万多名记者及媒体人员、66万名志愿者参加,成为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亚运会,也造就了亚运史上最复杂、保障难度最大的信息技术系统。但困难挡不住广州亚运信息技术保障团队追求卓越的步伐,他们以热情、科学、创新、坚韧、拼搏的精神,以最少的人数、最短的时间,创造了亚运信息技术系统建设的高速度和保障的高效率。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亚运会信息技术和通信系统是亚运会成功举办的神经中枢,总体运行平稳,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应予特别表扬。9月初刚刚来过、亚运开幕又风尘仆仆赶来的亚奥理事会(OCA)IT系统审计官员Manolo先生和Alfonso先生在完成信息系统审计调查后,非常赞赏广州的高效率,认为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强有力的介入、超常规的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出人意料的工作,尽管本届亚运会的复杂程度和规模是历史上最大的,但用户对各方面的表现都很满意。同时亚运信息技术的成功也计划载入亚运会历史。亚奥理事会欲把广州亚运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写到OCA下一个指导纲要,成为亚运会的财富。

□科学统筹

创造信息技术广州新模式

9月以来,亚运信息技术建设部署的复杂性、艰巨性彻底体现出来,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专门视察信息通信保障工作,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奚国华副部长、杨学山副部长亲临广州视察指导,张广宁书记亲自过问、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万庆良市长高度重视,将信息技术系统确定为亚运三大保障系统的核心,多次主持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两次深夜视察信息技术监控中心(ITCC)运行情况,许瑞生副市长自始至终全力支持、遇到困难有求必应,贡儿珍副市长亲力亲为,精心指导,多次到场馆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总指挥部科学决策,准确部署,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信息技术与通讯专项指挥组,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主要领导兼任亚运信息技术部部长,强化了信息通信保障工作的领导和骨干力量,强化信息通信保障核心;在推进机制上大胆创新,实行亚运信息技术部、科技和信息化局、信息技术与通讯组办公室等多部门合署办公,从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及其系统抽调80多名以局处级干部为主的骨干力量,组建由8名副局级干部领衔的八大片区专责小组,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矩阵式组织架构,从而有效地将信息通信的保障团队、场馆信息技术团队等近万名工作人员组织在一个统一运作的系统上,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人员到位;在运作机制上,精心运筹,实行倒逼计划,滚动目标管理,就地决策,每日一报,每日一会,确保指挥统一、信息统一、运作统一。短短的两个多月,信息技术部召开了28次部长碰头会、18次部长办公会、15次部务会,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发现问题立即研究,立即解决,发挥快速决策、快速传递、快速执行的奇效,迅速解决了场馆信息技术建设部署的难点棘手问题,创造了大型运动会信息通信建设的新时速。

□顽强拼搏

万名信息技术人员昼夜护航亚运

信息技术是现代大型运动会的“第二裁判”、是广州亚运会的“生命线”,激情盛会运行一刻也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信息通信服务越卓越,也就越平凡,于无声处的精彩源自于近万名信息技术工作者辛勤的汗水。42个竞赛项目、53个竞赛场馆,广州亚运成为大型运动会历史上最复杂、保障难度最大的信息技术和通信系统,同时相对奥运会而言,亚运会的赛程具有更多的变动性,变动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创新、更多的工作。

不管是在信息技术部,还是在场馆信息技术团队,在各通信保障、信息安全等专项指挥中心,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都活跃着一支支无声的信息通信保障队伍,这支上万人的信息技术团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中有的是国内外富有经验的顶尖专家、有的是雄姿英发的精英骨干、有的是初出茅庐的莘莘学子,但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无一例外选择了面对和承担。这里是他们的一组剪影:领导干部靠前指挥,长期工作奔忙在场馆信息通信系统建设运行的第一线;亚组委大楼信息技术部办公室在深夜仍可以看到众多忙碌的身影,灯火常常迎接朝阳;场馆信息技术团队有的每天需要赶三小时的路程,不畏艰辛,克服办公、饮水等实际困难,硬是成为到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群人,神经时刻紧绷着每一个系统、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情况;IT志愿者起早贪黑、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项看起来细微的技术服务工作,奉献服务收获满意的微笑;国外技术专家克服言语不通、饮食不惯的困难,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兢兢业业地保障着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份必胜的信念:要创造无形的精彩确保亚运赛场有形的精彩。经过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抢时间、抢进度,如期建成了庞大的亚运信息通信系统工程,新建了联通所有场馆光缆网络8万多纤芯公里,开通69个场馆信息点7000个,配置计算机、电视机等设备1.7万多台,为4.5万名工作人员提供了高效的数字集群指挥系统,建成100多个系统为媒体和参会人员提供40多种综合信息服务,为亚运盛会的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其中总指挥部信息平台(MOC),整合信息化领先资源,成为汇聚20多项赛事运行信息的信息汇集发布中心、资源调度中心和可视化监控指挥中心。亚运信息通信系统高效率建设、高水平保障,实现了广州对世界承诺,以丰富的信息服务、随心所欲的通信服务、随时随地的无线接入,为精彩亚运提供了有力保障,塑造了智慧广州新形象,赢得了赛场外喝彩。

□协同合作

聚集优势资源为亚运通信保障添彩

精彩亚运是每一个细节的精彩。信息技术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这不仅要求处理好精深的技术和复杂的系统,而且要熟悉和协同各部门、各竞赛项目业务,但许多工作界面不是一条线、一句话就能划分清楚的。在亚运信息技术部领导心中“以大局为重,以精彩亚运为重”、“不怕吃亏”成为最高原则,主动协同也成为每一个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准则。小小的观念转变,消融了冰山,部门的界限不再是壁垒,只是协同握手的接口。只要发现与信息有关的问题,即使是芝麻绿豆的小事,都当做自己的重要事情,主动衔接,共同完善。比如在ITCC里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志愿者,用青春的眼睛时刻盯着INFO系统,在浩如烟海的数据库里,搜寻着每一个错误,哪怕只是一个单词、一个字符,立即主动弄清源头,修改完善;信息技术部的注册人员发现场馆团队漏注了部分合同商驻场技术人员,立即主动协助解决注册问题。在这里,合同只是君子协议,需求就是军令,不管是国内的合同商、赞助商,还是国际合同商,只要接到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就会竭尽全力去完成,比如亚运转播公司(GAB)到现场后发现工作区域缺少几条网络线,接到需求后网络服务商北大明天立即逐个场馆解决。在这里,协同成了共同的旋律,不管是与竞赛、广电、安保、服务等部门,还是与场馆团队,主动承担,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协同缔造起信息技术保障的强大网络。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派出了以司局级干部带队、从部机关和国家院所抽调信息技术专家40多人组成了亚运信息系统测试工作组,对亚运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进行评估,提出完善建议。北京市有关单位派出了多名原北京奥运技术部主要领导和核心骨干支持广州亚运信息技术保障。国家无线电委员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州军区通信部等成立专项工作组,调集全省技术骨干200多人、40多台应急保障,主动承担亚运无线电保障重大任务。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等建立了通信保障、无线电、公共网络安全、电子政务等专项保障小组,并派驻工作人员联合办公。这些优势资源的集聚,使得举全国之力保障亚运信息通信的体制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形成了亚运信息技术保障强大合力。

□辉煌财富

科技亚运开启创新广州新篇章

在美轮美奂的开闭幕式和精彩的亚运赛事,有一串串创新的信息技术的美丽绽放。

———首次采用立体电视技术拍摄亚运赛事、城市文化景点和闭幕式,在媒体村、总部酒店等50多处可以感受全新的视觉享受和精彩的视觉冲击。

———开幕式上令人目不暇接的LED帆船显示和城市7万盏LED照明灯,高技术、高精准的立体安保,世界领先的数字集群指挥调度系统。

———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4G)通信技术试验网,体验无线网络看3D高清电视、穿梭进行流动视频采访、无线多媒体汽车等新应用模式。

———食品安全、安保、计时记分等无所不在的物联网和RFID技术,智能方便的数字家庭技术,便捷、智能的交通信息服务。

———11月1日至12月31日,全球首次推出大规模无线宽带免费上网服务,数十万人感受无线城市的新生活风暴。

亚运会虽然谢幕,但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数字生活方式,使城市在瞬间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强大冲击破,点燃了城市的创新意识和生活激情。下一步,将着力布局平板显示、新一代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LED照明、数字家庭、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创新广州、智慧广州的大幕。

■数字看亚运

亚运信息系统:40个运动会竞赛和管理信息系统,55个竞赛项目计时记分系统,实现亚运组织筹备、赛会运行全流程的网络化、信息化。

网络:光缆3100多条,8万多纤芯公里,足够绕地球两圈。

终端设备:电脑、打印机17000多台;

成绩报告:打印78128份,打印、复印纸张1500万张。

开幕式移动电话:海心沙0.175平方公里, 高峰时并发用户4.2万,话务量增长12.3倍,话务密度超过奥运会,创历史新高。

电视信号:首次采集3D电视信号,提供42个项目68路电视图形图像信号,46路为高清信号,远超多哈亚运会13路高清信号,达国际先进水平。

800兆数字集群:177个基站和60多个室内分布系统,可满足8万用户同时通信,开幕式当天总呼叫次数高达226万次。

无线免费上网:亚运期间全城免费使用无线宽带(WIFI),新增上网体验用户52万。

视频监控:连通亚运场馆视频监控图像2.17万路,整合共享城市视频监控2.6万路,实现全方位立体监控。

■亮点

四大网络织就亚运数字化神经系统

四大网络即亚运赛事(AGIS)和亚运管理(ADMIN)两大专用计算机网络、语音通信和宽带互联网两大信息通信网络,是整个亚运会的神经系统,是广州亚运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管理的最基础保障。本届亚运会采用全光纤化的通讯网络实现了10G带宽到场馆群、千兆进场馆、百兆到桌面,联通所有亚运场馆亚运专网信息点近7000个、电话近万台、宽带互联网接入点2000多个,为竞赛计时记分系统、成绩处理系统提供网络保障,为INFO信息查询、评论员信息以及亚运会的竞赛报名、志愿者管理、人员注册、抵离信息等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交流和服务。

现代化信息平台成智慧大脑

如果将亚运信息技术和通信系统比作一个人,主运行中心(MOC)无疑就是大脑,共同构建了亚运会指挥调度的信息平台。

主运行中心(MOC)占地510平方米。集中了图像显示、视频监控、视频会议、中央控制等用于指挥调度的核心功能,汇集了实时显示事件报告、应急处理预案、赛程、赛果、奖牌榜、电子地图、道路交通、气象信息、抵离信息、城市视频监控信息等全面信息,指挥人员根据综合信息判断分析、决策指挥。其中覆盖54个竞赛场馆会场、14个非竞赛场馆等82个会场的视频会议系统和连接77个场馆和重要场所的亚运视频专网,可实时监控2.17万路亚运场馆和周边区域的视频图像和来自全市的2.6万路城市视频图像,这就好像与大脑连接在一起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形成了一个立体直观、先进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创新元素注入信息科技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第16届广州亚运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并且最为复杂的体育赛事之一。本届亚运会共设42个大项,55个分项和476个小项,其中14个非奥运会项目集中反映亚洲不同国家的体育文化和传统,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和板球更是第一次出现在亚运会比赛中,广州亚运信息技术系统高标准研发,突破了多项自主创新技术,为亚运提供了14个运动会信息系统,全面支撑赛会筹备和运行。

广州亚运创造了亚运会历史上多项目突破,首次为团体项目的比赛提供了实时更新的比分,首次在亚运会赛事中为公共记分牌提供了图像信号,首次向新闻媒体提供了远程打印报告服务,首次实现向各个国家奥委会提供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报名的方案,首次在亚运会实现3D电视播放……。广州亚运已成为信息技术创新的盛宴,也为今后的亚运赛事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人物素描

信息工作者:汗水铸就辉煌

在亚运精彩赛事的背后,是1.5万名信息通信保障人员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地利用专业知识技术为亚州盛会保驾护航。

赵玧,源讯公司亚运信息发布系统经理,来自北京,值班时总是坚守岗位,忙忙碌碌地协调处理事务,不值班时仍然昼夜忙碌在隔壁的集成实验室软件开发工作间。远离家乡的他,错过了陪伴妻子享受第一次做爸爸的喜悦,错过了宝宝的满月,错过了宝宝百日……

李卓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毕业的他,承担着网络通信处多项工作,还兼任片区联系人。白天冒着高温酷暑忙碌于场馆,晚上赶回亚体中心继续完成处室工作。因工作强度高,有一次他病倒了,高烧至近40度,但那份责任感让他咬牙坚持工作,高温和退烧药让他的衣服被汗水一次次浸透,晚上加完班回到家,人就几乎瘫倒。

史弋昕,奥体曲棍球场馆团队信息技术经理,每天带领近80人信息技术团队开赛前两小时到场,认真检查每一台设备;比赛过程中,快速准确地为运动员、裁判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分发成绩报表;成绩出来了,他们协助技术官员记下每一个得分,认真谨慎地将成绩录入系统予以发布;比赛结束了,他们仍要整理报表、维护设备,他们是起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拨人。

韦丽,信息技术监控中心人事证件经理,来自市档案局,一个话语不多、略显瘦弱的女孩,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微笑着迎接每一次变动和新增任务,多少次直到深夜还与同事们在仔细核对每一个注册人员资料,从他们手中准确报出了4000多人的资料。有一次,为了第一时间领取一个开幕式电视评论员系统技术专家的证件,她硬是在制证中心从深夜等到第二天清晨。

谭源欣,华南农业大学的志愿者,奥体中心场IT帮助台助理,每天只要上岗,就从不离开岗位半步,接到报障或求助,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报告;工作之余,还主动干起苦力活,把一台台电脑、打印机、电视机搬到场馆IT运行中心。“能将所学知识服务亚运,这是我们的骄傲。”IT志愿者无私的奉献诠释了最美的亚运精神。

Magnus,来自瑞典的信息技术专家,与他一起的还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技术专家,大多是北京奥运会,温哥华冬奥会等信息系统项目组成员,到广州的三个月来,反复说这是奥运会都没有过的工作强度和密度:每天平均工作18个小时,来不及仔细欣赏广州的美景,但在短短几天却对所有亚运场馆轻车熟路,来不及品味广州美食,已习惯吃场馆盒饭。

南方日报记者姚艺曲通讯员范小红欧阳滨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smilingbao]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