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中国足球 > 国内专题 > 正文

刘建宏三论中国足球:向中国教育要中国体育

2010年09月20日09:18体坛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这个题目,我酝酿了很久。因为在很多人心里,这可能是两个不搭界的领域,为什么要生拉硬拽在一起?

回答这个大问题前,我们先得弄明白一个小问题。过去20年,中国足球缘何被韩日越甩越远?在我手上有份日本球员的培训体系图,这张看上去有些复杂的图表,其实可简单归纳为两个线索。一个线索是以职业俱乐部为骨干的青少年培训体系,另一个则是以学校足球队为线索的体系,而这两个体系也联系紧密。

简而言之,日本的青少年足球队分为三种。包括:课外活动中开展的以学校为单位的球队;职业联盟所属的俱乐部球队;再就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俱乐部球队(这个线索是对两条主线的补充和完善)。

日本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学校教育中接触足球的,考虑到他们升学和成长过程,日本足协及地方足协都在努力充实训练制度,不让足球人才失去发展机会。同时也在终端通过对教练的训练,确保整个日本足球训练体系的完整。日本足球如此重视学校足球,是因为他们有个终极理念:没有儿童根基,就没有国家队的进步和强化。

我以为这才是日本足球不断进步的关键。我们的足球与其说是输在了职业足球和国家队层面,不如说是输在了以学校足球为核心的业余足球上,要知道,在日本,每年都有几十万孩子在为未来国家队和俱乐部做准备呢。

韩国的情况大致一样,不再赘言。作为一个对社会化程度依赖极高的项目,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足球要想强盛,必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进一步细分,我们当然会明白,青少年足球基础才是重中之重。

回到我们中国足球。1994年开始的足球改革,固然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所谓的职业联赛,同时却把过去中国足球赖以生存的业余体校的足球体系几乎全部破坏殆尽。从那之后,中国孩子要想踢球,就只剩下加盟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梯线队或进入足球学校这两条路。

孩子过早离开教育的危害性不言而喻,而失去了业余体校这个缓冲机制,中国足球的人才链条被彻底孤立了。于是,我们的足球人口越来越少,进而在十几年后,在俱乐部和国家队,在男足和女足层面上,全面爆发了危机。一个几乎没人踢球的国家,怎么还敢奢望其国家队能在亚洲屹立潮头并打进世界杯呢?

其实,不仅足球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的篮球、排球还有很多集体项目,都面临着相同困境。来自上游的人才补充越来越少,且质量越来越差,这才是中国三大球的集体性滑坡的根源。

因为那些本可能成为优秀集体项目运动员的孩子都被禁锢在了校园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挑灯夜战,挥汗如雨。而中国的三大球却岌岌可危,只能苦苦挣扎。

所以,中国三大球的希望在教育。甚至可以说,中国体育的希望在教育。如果推不开校园的大门,我们就永远看不到振兴希望。

说到这里,不得不为进去的那几位和刚接手中国足球的韦迪说两句。以他们的地位和能量,不要说推开校园大门是件无法完成的工作,就是如我上篇文章所言的“建立稳定完善的业余联赛体系”都难上加难。即便他们的位置上升到国家体育总局,这个工作也具备极大的挑战性。

得出“向中国教育要中国体育”这个结论并不难,真正的难点是如何把振兴三大球和改进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来一次彻底改革。

其实,这样的改革还有着比振兴三大球更深远的意义。它可以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可以让中国青少年少一点“眼镜族”、“胖墩族”,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更强的集体意识、配合意识、竞争意识。可以把应试教育逐步地改造成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出我们的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高精尖人才。

这自然是个庞大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极高明的智慧,极大的决心,更需要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极长的一个周期。在此之前,为了帮助中国足球,首先要在若干足球重点城市建立起若干足球重点小学、中学和大学,且和建立业余联赛配套起来。其实,中国足球去年就获得了4000万青少年发展基金,只不过,他们把这笔钱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到全国40多个城市的几百所学校后,这个工程就变成了典型的形象工程。而如果能先把这笔钱用在大连、青岛、广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延边等重点城市上,一面利用这里相对好一点的足球基础,一面总结经验,摸索做法,进而再逐步推广,那这笔钱也才会真正发挥效用。

只是,教育体系里的工作,谁来配合,谁来开展呢?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batijia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