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乒乓球 > 正文

残奥乒乓冠军想考驾照 为证明自己静蹲俩小时

2010年09月05日12:35河北青年报白娟我要评论(0)
字号:T|T

残奥乒乓冠军想考驾照 为证明自己静蹲俩小时

残奥乒乓冠军想考驾照 为证明自己静蹲俩小时

第16届亚运会11月将在广州举办,各地乒乓球运动员已经在正定国际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始了紧张的集训,葛杨也是其中一员。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1985年出生的保定小伙葛杨站在了冠军领奖台上,圆了自己的奥运冠军梦。从6岁因意外失去右臂后,他曾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站在那儿的一刻。拿到金牌的时候,他放在口中咬了咬,他说,金牌的味道是苦的。

一场意外出现人生转折

葛杨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是在6岁以前,优越的家庭环境,从未吵过架的父母,作为葛家独苗的他,享受着一家人无微不至的爱。

一场意外却以轰轰烈烈的形式到来了。调皮的他因为放鞭炮,不慎炸到了右臂,只能将肘关节以下的小臂截肢。“当时就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每次出门的时候都要将胳膊缠上纱布,其实一点儿用也没有,但是没有那块纱布我绝对不出门。”

父母刚刚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就开始为葛杨的将来打算。是继续让他按部就班上学读书,还是谋求另外一条可能的捷径呢?就在这时,父母看到了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的直播,父亲决定,让葛杨练体育!

“父母带我学了特别多东西,国画、毛笔字、羽毛球、游泳、射击,恨不得能学的都让我学一遍。”最后,因为乒乓球运动幅度相对小一点,葛杨选择了乒乓球。6岁的葛杨意识不到父母的苦心,“当时这些压力都压在父母身上,我的感觉就是累,别人做一分钟我要做两三分钟。”

最初学球时,同批的孩子有30多个,只有葛杨一个是残疾人。为了让葛杨跟上其他小朋友的进度,葛杨的父亲每天混在一群七八岁的孩子中间学球。每次教练讲解过后,老葛先领悟了再教给儿子。最简单的正手练习,对父子俩就是一道坎儿,别的孩子一打就是几十板,而葛家父子刚开始时光忙着捡球了。不想落在别人后边,老葛买了球桌,晚上爷俩儿一起加练。

葛杨10岁时参加了保定市小学生比赛,打败了所有健全人获得了冠军。尽管奖金只有10元,他还是兴奋不已。而父亲对葛杨的奖赏却是5公里的长跑,“小子,跑着回家吧,是块练球的料儿,就更要加倍努力!”从此,长跑成了葛杨的必修课,葛杨在前面跑,父亲骑着摩托在后面跟着,四季无阻。

“我要当世界冠军”

1999年,14岁的葛杨参加世界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比赛时一个法国选手对葛杨说,“你的球打得不行,赢不了我的。”那次比赛,葛杨获得男子单打第三名。比赛结束后,葛杨对教练说:“没事,我还年轻,我一定能打败他。”

回国后,葛杨一点得奖后兴奋的感觉都没有,因为他知道他要拿的是世界冠军,“我差得还很远。”

当时的葛杨只有一个念头,进专业队、找好对手,提高自己的水平。但之前还从没有过残疾人进专业队训练的先例。经他几次要求,再加上他之前的实力证明,终于在2000年被特批进入专业队训练,条件是不拿当地工资、不算当地运动员,只随队一起吃饭训练。

那时他每次随残联出去比赛,其他残疾人都会指着他说,“这就是那个开始在健全队训练的小孩。”葛杨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更加拼命练球。

以他当时的实力,在同龄的健全人队友当中几乎是无敌,“我常跟他们开玩笑说,我让你们一只胳膊也能赢你们。”但是葛杨没有放松自己的训练,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每走一步都是为自己今后可能坎坷的人生铺平道路。

“别的孩子很多都是花着家里的钱,完成家里给的任务,但是我不一样,我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所以15岁的葛杨每天在正常练球的基础上,晚上还要加练两个小时,“每天晚上都是我来关灯,没人比我练得还要晚。”很多队友不训练的时候都凑在一起踢足球,但葛杨不敢去踢,他怕万一受伤练不了球,“有那踢球的时间我还多练会儿乒乓球呢。”葛杨说,为了练乒乓球,很多少年时代的业余生活,他全部都舍弃了。

为证明自己 静蹲两个半小时

因为和健全人一起训练,身体有残疾的葛杨格外敏感,总觉得别人有意无意针对自己。这也养成了他倔强的性格,总爱和人较劲。

他进专业队一年后,有一次体能训练时训练“静蹲”,就类似于扎马步。当时的要求是蹲3分钟,他的一个队友随口说,“3分钟算什么,我蹲5分钟也没问题。”一直要求自己处处比别人强的葛杨,听到这句话后,他的脾气又被激了起来,“我能蹲一个小时!”面对队友的不相信,不服气的葛杨说,晚上咱们见分晓。

晚上回到宿舍后,等到22时宿舍熄了灯,葛杨让3个舍友拿着秒表,自己在宿舍中央就做起静蹲来。3个舍友撑不住都睡着了,葛杨还在坚持。“醒醒、醒醒,看看表多长时间了。”舍友一看手中的秒表,150多分钟,两个半小时!全都傻眼了。为这葛杨也付出了代价,“腿跟瘫了一样,站都站不起来。”第二天这件事就成了队里的传奇。

葛杨说,他是希望每做一件事就做到极限,就没人能够超越他。但如果是现在的话,他会学会妥协,跟对方互相妥协,而不会那么冲动。

一次失败陷入运动生涯低谷

2004年雅典残奥会,葛杨获得男子单打铜牌和团体冠军,但是葛杨说,那次比赛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低谷,因为他与男子单打冠军失之交臂。那次比赛,葛杨一路过关斩将,进入4进2半决赛。他的对手是一名斯洛伐克的老选手,之前跟这个选手比赛时,葛杨从来没输给过这个对手。这时他又听说,上届冠军已经被淘汰,葛杨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问鼎冠军。

“当时压力一下就来了,因为我太想拿冠军,太想证明自己了。”但是19岁的葛杨毕竟还年轻,“成熟的运动员紧张会变成一种理智,我的紧张就变成了一种压力,不加力就一点力都不敢加,一加力就发死力。”结果3局比赛打下来,葛杨打得完全乱了套数。

3:1输掉后,葛杨走过新闻采访区,走过长长的走道,在休息室换衣服,上大巴回宾馆,“我完全忘了这一段路是怎么回去的,那一段完全是失忆的。”

回国之后,葛杨开始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那段时间练得很‘精致’”,不再练基础的技术,也没有像常规想象的每天增加多少训练时间,“只练对手让我难受的地方”。“我知道自己缺陷在哪儿,技术性的东西不练了,以前要是练体力的话,现在就是练战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葛杨提前一年以亚锦赛公开、团体和单打冠军的身份,直接领到2008年残奥会“入场券”。

成功圆梦 夺得奥运冠军

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备战的时间里,葛杨的精神一直紧绷着。“训练的时候经常崩溃,一个球没接住,就会想万一奥运会上也接不住怎么办,下午的训练就练不下去了。”教练和队友几乎不敢跟他对话,因为他那时“一点就着”。当时葛杨的表弟也进了专业队,成了葛杨的陪练,队友们要跟葛杨说什么事,都先跟葛杨的表弟说,让他代为转达。

离奥运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葛杨就开始整夜失眠,压力大到他几乎要崩溃。看到他这种状态,很多朋友开始给他各种各样的鼓励。

葛杨在北京大学练球的时候,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刘伟也在北京大学上学。一有空余时间,刘伟就带他到北大附近的小酒吧,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人要一杯冰激凌,“不聊我的事,只聊她之前的经验教训”。刘伟告诉葛杨的,多是自己输球后的沮丧和冷静之后的想法。

可能是之前的弦绷得太紧了,可能是朋友间的恳谈让葛杨放松了,真到了登上大巴,前往奥运村的时候,葛杨反而平静了下来。“一上车就睡,睁开眼已经到了奥运村了。”

男子乒乓球单打决赛时,葛杨和师弟马麟进入决赛,争夺奥运冠军。当晚,葛杨2:1赢得男单冠军。 夺冠后回到混合区,葛杨一看自己的手机,已经塞满了400条短信。电话一个接一个,他只能不停地挂断,让对方等一等,“我先给家里打个电话。”

爸爸的电话一接通,葛杨大声说“爸,我成功了!”电话那头,已经放起了鞭炮,“比比赛现场还热闹。”

希望能考取正规驾照

采访当天,葛杨坐在正定国际乒乓球训练基地大厅里,他已经在这儿训练了近7年,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成了他的家。大大的落地窗外,一群六七岁的男孩子正从大巴车上走下来,背着是自己身高一半的双肩包,满脸欣喜地看着基地里的一草一木,看着已经成功或将要成功的自己的前辈。二十年后的他们,也会有人登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升起中国国旗。

现在的葛杨,有了自己的房子和门脸,谈话中对别人说到的投资理财也很感兴趣。葛杨说,他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能考取一张驾照。

葛杨有了自己的车,却因为没有驾照而不能上路。他说自己开自动挡的车完全没问题,因为目前国家对上肢有残疾者考取驾照没有明确规定,葛杨的这个梦不知道该去哪儿实现。

回想起之前吃饭时,他和腿部有残疾的朋友在饭店门口感叹:“又没有残疾人车位。”或许,葛杨和他的朋友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文/本报记者白娟

■摄/实习记者张雅琳

(河北青年报)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