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在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在解决运动员基础教育阶段文化教育方面有了不少政策突破。比如地方各级政府要将体校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向体育运动学校选派文化教师,工资待遇享受国家有关规定等。为了将这一系列新政策落到实处,国家体育总局7月底已部署重庆、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开始试点,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探路”。
在国家队层面,国家乒乓球队已率先进行二线队运动员在入队前进行文化水平测试制度,对于文化水平达不到一定标准的运动员不许入队。领队黄飚说:“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有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打什么样水平的球。国家乒乓球队不能只培养世界冠军,还必须提高运动员退役后二次就业、适应社会的素质。”
“体教结合”还需突破“体制瓶颈”
“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界对改革运动员培养模式、重视文化教育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政策也在逐步跟进,但如何操作并非易事,”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表示,首先是观念和评价机制问题,对于各级体育局来说,与奥运会、全运会上争金夺银相比,文化教育毕竟是软任务,雷声大、雨点小在所难免。
其次,解决“学训矛盾”难度很大。这需要体育部门提高竞技训练的科学性和质量,像教育部门减少学生课业时间一样减少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为文化教育腾出时间。同时,运动员文化教育应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这需要调动教育部门的积极性,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基层体校如何纳入教育体系也面临不少问题。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地体校自办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不仅设备落后、师资缺乏,甚至连基本的办学资质都没有。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校长徐威告诉记者,体校的初中和小学阶段完全是体校自己筹资办学,还属于“黑户”,但要想到教育部门登记注册,又面临编制、经费和管理归属等一系列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张智认为,从今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向来看,体育部门的重点应该是抓好10%的尖子运动员,而基础阶段运动员则要回归到教育体系中,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重视起来,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建议,基层体校可与教育部门合作,同时挂上中学、小学的牌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体育部门在项目布局时可以把一些项目交给学校去办,并给予经费支持,这样就能调动学校的积极性。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