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09年曾被袁伟民出书指摘 高层领导出面肯定何振梁贡献

0人评论
295
责编:吕长伟 收听

v_yczhao

v_yongpguo

导语

  何振梁被誉为“申奥之父”,这位功勋人物却曾屡次遭到体育总局官员同行的明批暗讽,甚至到了晚年,还要被人在书中指摘,令人唏嘘。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天下唯庸人无毁无誉。对于何振梁,指责也好,争议也罢,历史自有公论。 ...详细

撰文:王怡薇

1月4日,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6岁。在国人心目中,何振梁的名字与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密不可分。然而作为中国“申奥之父”,这位功勋人物却曾屡次遭到体育总局官员同行的明批暗讽,甚至到了晚年,还要被人在书中指摘,令人唏嘘。

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对于何振梁,指责也好,争议也罢,历史自有公论。

 

何振梁的一生: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

北京申奥第一功臣 曾为毛主席当翻译

何振梁生涯回顾何振梁生涯回顾

2001年7月13日晚的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一楼新闻中心大屏幕上久久定格在一个动人的场面上: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当中国台北委员吴经国同样含着泪水走过来与何振梁拥抱,并说“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时,何振梁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

当时72岁的何振梁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两次参加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陈述人,他在莫斯科的陈述中,以自己毕生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追求和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期盼而深深打动了委员。美国女委员、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德弗朗茨在投票结束后说:“很多委员都被何先生的真诚所感动。”

记忆中,何振梁戴着厚厚的近视镜,操着一口无锡乡音的他总是笑容可掬,他语速很慢,风度翩翩。

1938年,9岁的何振梁随全家从上虞老家搬到上海的法租界,也因此进入家附近的法国教会学校学习,这让他从小就打下扎实的法文基础。很多人不知道,何振梁还曾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法国外宾时的翻译。(点击查看更多老照片

1978年,中国要求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当年时任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的萨马兰奇首次访华考察,因为有语言优势,何振梁以体总常委身份担任萨马兰奇的全程陪同,俩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就是从那次活动开始的。

在莫斯科,他流利的英语和漂亮的法语语句让不少中国人震惊,更给全世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那届大会上,最终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人正是萨马兰奇。

国际奥委会+总局官员 双重身份难平衡

何振梁与萨马兰奇交流何振梁与萨马兰奇交流

和中国体育圈的其他官员相比,何振梁一直显得很特殊。作为国家体委的外事干部,他从1980年代初开始进入国际奥委会这个非官方组织。1985年,何振梁的双重身份都升级了,他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又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

在国际奥委会,何振梁拥有出色的语言能力,又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被评价为罕见的、“不可以收买”的委员,也曾高票出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更是中国记者眼中为数不多亲近媒体,有“国际范儿”的中国体育官员。

然而在国内,身兼国际奥委会官员和体委副主任,矛盾总是不可避免。央视著名主持人罗宏涛回忆,何振梁经常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的同事,如何与国际奥委会的人打交道,有哪些是不妥的,这种交流方式肯定要得罪很多人。

某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国际奥委会一位高官携夫人出席,当时的国家体育一位领导走上前来,首先与这位高官握手,何振梁在一旁提醒,应该先和高官的夫人致意,领导的神色显带尴尬。北京奥运会前后,何振梁更是多次被官场同行明批暗讽,这位北京申奥成功的最大功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备受非议和委屈。

2007年,前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曾在《中国体育报》撰文称,“是不是体育外交家,是不是奥林匹克外交家,最要紧的不是看坐了多少万公里的飞机,不是能以英语、法语与多少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聊天……”文中更多次表示“由于宣传走偏”,造成了“体育外交家”、“奥林匹克外交家”的名实不符,媒体普遍认为,李志坚所指之人就是何振梁。而早在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前后,另一位前国家体委的实权人物也对何振梁多有不满,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单单没有与何握手。

在位这些年,何振梁的工作其实主要是在东西方文化间做沟通,而且更多的层面上,需要引导中国有关方面熟悉、理解和适应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游戏规则。中国与国际接轨,无疑是一项比修建两条铁路更艰难的任务。对于每一个中国政府的相关人员而言,这难度不仅存在于技术上,也存在于内心情感上。

何振梁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既要履行政府体育官员的职责,尽可能争取国家利益,又要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考虑。可以想见,二者会有一些发生矛盾的时候,而无论当事者如何富有平衡的智慧,也难以让所有利益相关方满意,误解与隔膜也不可避免。

曾遭袁伟民“炮轰” 高层领导安慰令其释然

袁伟民与何振梁矛盾的焦点在于谁是申奥第一功臣袁伟民与何振梁矛盾的焦点在于谁是申奥第一功臣

2009年,原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的自传《袁伟民与体坛风云》出版。书中袁伟民暗指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选举等问题上多次“不听招呼,自作主张”,认为何振梁在北京奥运会申办过程中未能很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对支持韩国人金云龙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而未支持罗格提出了质疑。这本自传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媒体圈引起轩然大波,让何振梁这个在大众眼中“申奥最大功臣”的形象受损。

“树欲静而风不止”何振梁曾这样形容那段时间饱受非议时的心情,那一年他已经80岁高龄,相比8年前莫斯科之夜的精神矍铄和成功后哽咽的泪水,此刻的他更显孤寂。

袁伟民自传在中国媒体间引起轩然大波时,何振梁正在在意大利米兰参加第27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开幕式。这场开幕式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合会主席阿斯卡尼,为何振梁颁发了卓越荣誉金花冠奖,以表彰何振梁在传播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方面的贡献。

开幕式后回到酒店,何振梁才发现记者们给自己发的短信,但他也只是简单回复,并未多说什么。那段时间正是全运会即将开幕的日子,何振梁说自己不想在全运会这样的重要日子里再起风波,才没有及时作出回应。

从意大利回国后,何振梁曾找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诉说了原委。“何老,你又受委屈了,又受伤害了。您德高望重,谁都知道你勤勤恳恳一辈子,为体育做了大贡献,您在宽宏大量。”刘鹏这样安慰何振梁。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何振梁曾接受过2-3家媒体的采访,做出过回应,但没有深谈。不过也留下了“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这样一句名言。当年11月,何振梁曾在北京召开过一个小型媒体见面会,对所有的争议和指责做出了详细说明,但事后在更高层领导的干预,且充分肯定了何振梁先生的贡献后,媒体也都顾全大局放弃了报道。

袁伟民与何振梁之争,核心在于谁是申奥功臣,谁的贡献更大?作为总局“一把手”,袁伟民自然认为体育总局是主角,不了被何振梁抢了风头,矛盾由此埋下。

被韩国人“裹挟” 当年联署金云龙实属无奈

何振梁当年联署金云龙,实则支持罗格何振梁当年联署金云龙,实则支持罗格

事实上,萨马兰奇即将卸任前,与何振梁的谈话中已经明确表示支持罗格继任,而罗格也表示会支持北京申奥。然而,由于韩国人金云龙背后有很多奥委会委员的支持,在当时的复杂形势下,何振梁明知金云龙是利用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威望,但为了争取金云龙背后那些委员将票投给北京,还是名义上答应了金云龙的要求,联署支持他竞选,但并不意味投票给他。

关于这一点,何振梁事前主动跟罗格做了沟通并取得了后者的理解。何振梁更强调,此事的来龙去脉,自己都已和北京奥申委做了汇报,联署金云龙这一决定也是由高层领导同意的,并非他的个人决定。“这绝对不是背叛祖国的行为,”说道这里,何振梁鲜有的异常激动。

何振梁说,自己在国际奥委会工作了20多年,“不听招呼”的时候也有,但都是出于为国家利益考虑。比如讨论北京奥运会设项的时候,何振梁按国家体育总局的既定思路在为武术争取空间,这时有关领导又传话过来,要求也要为女子垒球争取一下。何振梁觉得无法同时为中国去争两项利益,便没有听从总局的指示。还有,总局方面在申奥的时候想成为主导者,何振梁则认为,北京市才应该是申奥的主体。

妻子梁丽娟曾替何振梁鸣不平:“外事工作许多时候需要当场做决断,什么事都层层汇报,怎么可能?”曾有人建议何老也出书,反驳袁伟民等人的言论,每听到此,何振梁都摆摆手,不再提及。

结语

  至于个人清白,何振梁曾用一句唐诗来形容自己:“‘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相信我称不上自己那么纯洁无暇,但是我努力做到了。我应该讲,我无愧于党和人民对我的教育和培养,绝没有做出过任何违反国家利益的事情。”何振梁这样说道。 如今,斯人已去,曾经的争议、误解和委屈都和那段历史一样被翻过,只待成追忆。

投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