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判不再是足球的一部分?

用科技替代裁判 足球误判史就此终结?

0人评论
183
责编:张健强 收听

编辑1

导语

2010年南非世界杯,英格兰与德国的八分之一决赛,上半场兰帕德在禁区外的吊门打在横梁下沿弹进门里又弹出,然而主裁认定此球未进。兰帕德双手抱头,不可思议的表情让英格兰球迷心碎不已。为杜绝兰帕德式悲剧重演,巴西世界杯将采用门线科技,判断球是否已经越过门线 ...详细

撰稿:刘璟文

足坛有句亘古不变的谚语:误判是比赛的一部分。

但在2010年世界杯,诞生了一句歇后语:兰帕德进球——不算!

这个世界杯历史上最明显的误判,成为了改变足球的推动力。尽管足球界的人士一再拒绝科技的进入,普拉蒂尼曾经愤恨地拍桌子说:“足球不是电子游戏!”

但何必自欺欺人?科技在改变裁判系统之前,早就已经改变着球员们,各种轻便的、防滑的、带着芯片的鞋子早早就武装着球员,甚至球衣也不仅仅只是设计领域,高新材料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球员。

英格兰人的冤屈改变足球?

兰帕德进球被判无效,鲁尼示意边裁这么明显的进球都没看见?兰帕德进球被判无效,鲁尼示意边裁这么明显的进球都没看见?

英格兰人是现代足球的鼻祖,而他们最近一次改变足球运动契机,几乎是靠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方式完成的。

2010年世界杯上八分之一决赛,英格兰队对阵宿敌德国。德国队一开场不久就以2-0暂时领先,但随后英格兰队很快搬回一球,2-1。这时再进一球就能扭转局面,果然一分钟之后,英格兰队前场射门被挡出,兰帕德一脚补射吊向球门,皮球已经越过门线近半米,但却被当值主裁判乌拉圭人拉里昂达判无效!

后来全世界人都在反复看那个慢镜头,这是世界杯历史上最明显的误判之一,而这个球显然也成为了英德之战的分水岭,兰帕德本可能挽救球队的努力,却因为裁判的失误而被断送。

“1966年历史的重现!”,英国《卫报》在兰帕德进球被吹罚无效后这样表述。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英格兰与联邦德国相遇决赛,双方常规时间2-2战平,加时赛中,赫斯特的进球击中横梁弹在地上被判有效,最后英格兰以4-2在本土夺得了唯一一次世界杯冠军。44年一轮回,球迷们则笑称英格兰在还历史欠下的债!

在兰帕德进球被吹无效后,BBC的评论员说,“别管谁进的球,这一幕都算是足球的悲哀,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却连足球比赛中的这一点事(连进球的判定)都解决不了。”人们开始思考,科技的进步也应该运用到足球上。

从1966年赫斯特的“悬案”到兰帕德的“冤案”,这44年之间,电视转播技术的进步已是天壤之别,但唯一不变的,是进球仍要靠裁判们的双眼和直觉。

足坛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多番角力,欧足联终于2012年欧洲杯首次引入了“底线裁判制”——两端底线各增设一名负责盯着门线的裁判。但即便是5名裁判共10个眼睛,还是无法杜绝足球场上的“冤假错案”。在小组赛末轮,英格兰对阵乌克兰的比赛中,乌克兰一个明显越过门线的进球被裁判漏吹,最终英格兰1-0获胜。

引入录像回放判断进球是否有效的提议,让不少欧洲足坛名帅都对此表示了支持,但却屡次被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回绝。布拉特表示科技的进步会减少足球的魅力,而他更是动辄声称“误判也是足球的一部分”。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反对的态度甚至比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更加坚决,他认为足球还是应该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并且警惕“科技以此为开端渗入绿茵场”。

新门线技术怎么判断进球?

门线技术工作原理门线技术工作原理

尽管如此,时代前进的车轮还是不可阻挡,经过2013年巴西联合会杯的试运行,“门线技术”终于在今年首次登陆世界杯。此前,坊间有一句笑谈,“门线”是国际足联的底限,现如今,科技已经打破国际足联的底限。新科技的原理和“鹰眼”技术相似,名为“进球控制4D(GoalControl-4D)”的系统,由14台高速摄影机和一台图像加工电脑组成,通过捕捉皮球的运动轨迹,以此判断是否已经越过门线,官方公布试验中的精确度达到100%。

此前极力反对引入门线技术的人们最大的理由在于,通过科技判定会中断比赛,将影响连贯性和观赏性。系统生产商、来自德国的“进球控制公司”发言人表示:“在皮球越过门线后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信号就将传达到主裁判佩戴的腕表上,震动并显示‘进球’字样。裁判不会观看慢动作回放,而且这也仅仅是个参考,裁判仍保留是否进球的最终决定权。”

进球后裁判腕表上会收到提示进球后裁判腕表上会收到提示

本次巴西世界杯的12座场馆已经全面覆盖该系统,但这项新技术还不具备普及的基础,原因在于设备成本过于昂贵。基于比赛场馆具体条件不同,设备及安装价格也会稍有浮动,其中最贵的一套甚至高达44万美元。而据欧足联统计表示,如果要让欧冠联赛的场馆都装备上,则需要5400欧元(约合7367万美元)和5年的时间。即便是用于世界杯和欧冠这样商业价值巨大的比赛,也已经有反对派发出“铺张浪费”的批评声。那如果一场巴甲或是中超比赛的话,这笔账又怎么算得过来?

科技早就改变了足球

FIFA官老爷们在“保持足球纯洁性”时,科技其实早早就已经改变了足球。阿迪达斯获得国际足联委任为世界杯制作官方用球的历史,要追溯到1970年,在墨西哥世界杯上,全球观众第一次通过卫星信号观看比赛直播,所以这第一代产品就被命名为“电视之星”。其实在2006年之前,世界杯用球和传统足球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由32块皮革手工缝合而成。

德国世界杯上的“团队之星”算得上是划时代的产品,球体由14块异形的PU复合材料外皮通过热粘合的方式拼接而成。至此之后,官方用球的表皮数量呈减少的趋势,从2010年南非世界杯“普天同庆”的8块,再到如今的最新的“桑巴荣耀”的6块十字型聚氨酯表皮。

巴西世界杯官方用球——桑巴荣耀巴西世界杯官方用球——桑巴荣耀

根据日本筑波大学洪成灿博士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研究文章中指出,在风洞试验中,表皮数量最少的“桑巴荣耀”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是最小的,因此球速也要超过此前的产品。

最近每代足球都朝着更圆、更轻、更快、更鼓励进攻的方向发展,但4年前的“普天同庆”则显然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由于皮球过于光滑,在射门时很容易像棒球投手扔出的关键球一样,不会在空中旋转,从而划出一道匪夷所思的轨迹,弗兰、本田圭佑等人就在南非进过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世界波,但也引来了布冯、卡西利亚斯、哈特等几乎所有门将的抱怨。球迷也就看个新奇,但并未因此觉得比赛更加精彩。

在设计新一代产品时,世界杯官方足球研发团队成员、阿迪达斯总部技术总监纽伯格也反思道:“我们不希望由球来决定往哪里飞,我们要由球员决定球往哪里飞。“桑巴荣耀”的表皮上增加了很多细微的凸纹,就是为了修正球的稳定性,原理就像凹凸不平的高尔夫球,空中飞行时的轨迹更便于预测。

但无论洪博士在风洞实验室里的研究如何细致全面,但和真实比赛的复杂环境还是存在差异。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研究员西蒙-肖邦就指出:“没有人能模拟出一个球员踢出40码香蕉球的情况。再加上场上随时变化的温度、湿度等等,对空气阻力都有不同的影响。”

为了保证球员们在比赛中对这款新球有良好的反馈,阿迪达斯公司已经悄然测试这款球很久,其中包括U20世青赛、德国杯决赛以及阿根廷VS瑞典等一系列热身赛。很多时候由于足球在外装饰上进行了改动,很多球员在比赛当中甚至不知道自己踢的就是即将在巴西世界杯上使用的官方用球。

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在这个赛季率先试用新球,并获得了不少好评。科罗拉多激流队门将克林特-埃尔文就表示:“‘桑巴荣耀’和之前的世界杯用球相比,飞行轨迹要真实得多。你不需要在应对此前阿迪达斯足球带来的疯狂局面了。”

目前看来,似乎一切都很好。但相信在前两轮比赛中,球员们还需要好好适应一下“桑巴荣耀”。如果在巴西,我们能尽可能少的听到关于足球的抱怨,那这款比赛版售价160美元、重量为437克的新球就可以称得上成功了。

结语

不只是比赛用球,球员们的装备也富含科技含量。梅西的战靴只有165克,在比赛中可以提高他的加速和变向能力;由于比赛是在炎热的巴西进行,各国家队的球衣赞助商纷纷采用新材料,着重考虑球衣的排汗和透气。尽管国际足联一再拒绝科技进入足球,但即将开始的世界杯,科技已经打上深深的烙印。

投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