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英国"举国体制"的爆发 只是昙花一现?

截止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英国代表团已经在本届奥运会上收获27金、22银、17铜,总计66枚奖牌,非但力压中国排在第二,更创造了在本土之外举办的奥运会上的最佳成绩。一时间,英国体育的“举国体制”频繁见诸报端,而此次的崛起也得益于上届东道主的红利、俄罗斯代表团遭禁等其他因素。但总体说来,英国在最近3届奥运会上已经展现了足以跻身第一集团的夺金实力,挥别了20世纪连续近80年金牌不过10的尴尬。从那时至今,英国体育的崛起到底是厚积薄发,还是昙花一现?尤其在脱欧的大背景下,英国特色“举国体制”的神奇又是否能够延续?

   截止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英国代表团已经在本届奥运会上收获27金、22银、17铜,总计66枚奖牌,非但力压中国排在第二,更创造了在本土之外举办的奥运会上的最佳成绩。一时间,英国体育的“举国体制”频繁见诸报端,而此次的崛起也得益于上届东道主的红利、俄罗斯代表团遭禁等其他因素。但总体说来,英国在最近3届奥运会上已经展现了足以跻身第一集团的夺金实力,挥别了20世纪连续近80年金牌不过10的尴尬。从那时至今,英国体育的崛起到底是厚积薄发,还是昙花一现?尤其在脱欧的大背景下,英国特色“举国体制”的神奇又是否能够延续?

撰文/于睿寅

编辑/潘谨勤 汪涛

text

curr/total page

岛国的奥运梦,二十年完成逆袭

1996年,我刚开始学英语那会儿,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首字母填空题——

England is an i___ country.

以小学五、六年级的词汇量,我觉得important完全说得通。但我还是错了,标准答案是island。

16年后,肯尼斯·布拉纳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吟诵着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名句:“上天赋予你一种坚忍,当我把热泪向大海挥洒,因心头的怨苦而呻吟的时候,你却向我微笑;为了这我才生出忍耐的力量,准备抵御一切接踵而来的祸患。”那时,应该有更多人明白了“岛国”的称谓绝非妄自菲薄,反而凝结着英国人的光荣与骄傲。

但是1996年夏天的世界体坛,英国真的没有那么important。虽然在本土举办的欧洲杯足球赛上杀进了四强(准确地说,那是“英格兰队”),但在亚特兰大举办的第26届奥运会上,英国只获得了1金8银6铜15枚奖牌的惨淡成绩,在所有49个有金牌入账的国家中位列第36……

奇耻大辱。这非但是英国自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以来的最糟表现,更别提有5个英联邦国家把自己超过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和尼日利亚。

那个耻辱的夏天已经过去整整20年。2016年的里约,目前已经拿下27块金牌的英国代表队非但在金牌榜上力压中国,也创造了该国在非本土举办的奥运会上的最佳成绩。

忧患也好,嫉妒也罢,国内的媒体这些天已经把英国体育那类似但有别于中国的“举国体制”兜了个遍。回望20世纪的英国奥运史,我却愿意先将目光投向一个看似羸弱,但其思想足以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作家身上。

英国绅士,其实玩不转对抗?

乔治·奥威尔,他的名字因为1984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而为多数人所知。但我们此处要说的并非他的这部反乌托邦经典。

时间倒回至1945年。欧陆的战争硝烟散尽,同样来自盟军阵营的前苏联莫斯科迪纳摩队和英国的阿森纳、格拉斯哥流浪者队踢了4场友谊赛。具体的比分已不可考,但那几场比赛却因为奥威尔的吐槽而流传后世——“一名苏联球员和一名英国球员扭打成一团,观众席对裁判响起阵阵嘘声。混乱不堪,毫无秩序……”

这本应该是战后新秩序下的文明表演,却无处不充斥着战场上弥散下来的火药味儿。所有混乱的场景,都被奥威尔记述在他那篇洋洋洒洒的《论体育之精神》(The Sporting Spirit)中了。

彼时奥运会因为二战已经停办了2届,而最近的那次是1936年在纳粹德国举办的,结果成了希特勒宣扬纳粹主义的政治工具。奥威尔对于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体育赛事精神的归纳,基本源自那时。在他的论述里,象征和平、团结和友谊的奥运会反倒成了“仇恨的狂欢”。

“体育激起了你我身上邪恶的热情。”这话,听着就要毛骨悚然。

奥威尔的结论过于偏激,毫无疑问,但却触及了竞技体育的本质,与英国人体育性格中格格不入之处。彼时英国人似乎更擅长那些古老而优雅的体育项目,讲究仪式感,排斥肉体的对抗,譬如马术、射箭、赛艇、帆船之类(这几个项目为英国贡献了70多枚奥运金牌)。至于那些诸如足球、英式橄榄球,乃至拳击、摔跤等,在培养英国上流人士的公学里风靡的历史却并不长。

“没有互射的战争”(War Minus the Shooting)——这是奥威尔对于包括奥运会在内的竞技体育赛事本质的概括。海德公园的盛装舞步,或是泰晤士河上牛津和剑桥的百年赛艇对抗,那或许能为英国培养些夺牌的俊才,但其本质更像是艺术与宗教的表演,而非能让内心激荡的肉体对抗。奈何,英国人擅长的就是这些。

奥威尔对于奥运及体育这些“小部分有道理,大部分没道理”的极端论述,英国人在每届奥运会似乎都会拿出来说事儿。在他写下《论体育之精神》3年后,伦敦举办了第14届,也是战后的第一届奥运会。对于百废待兴的欧洲和世界来说,那算是一场胜利的大会。但是即便在德国、日本被禁止参赛、前苏联受邀但未派运动员参赛的情况下,作为东道主的英国代表团也仅取得了可怜的3块金牌,创造了奥运史上东道主金牌最少的纪录(后面才有1968年墨西哥3块,1976年加拿大0块)。

不幸被奥威尔言中,这3块金牌分别来自赛艇和帆船项目。在那些“更像战争”的项目中,英国队在足球赛场痛失铜牌,在拳击台上靠大级别收获两银,而在“轻对抗”的击剑馆更是让法国、匈牙利折磨得毫无建树。

更惨的是4年后的赫尔辛基,他们仅靠马术团体获得1枚金牌。如此尴尬的纪录,到1996年才又勉强被追平。

足球和拳击,带动英国体育

1950年初,奥威尔在穷困与疾病中英年早逝。逝世前5年的那篇雄文中,他依然固执地坚信足球和拳击才是所谓体育最好,或者说也是最糟糕的样子——野蛮、暴力、对抗,把每个人骨子里的恶意都激发出来,最后起到让全场沸腾的效果。

且不说奥运会,英格兰队(这里姑且用作英国的代表)从1950年才开始入围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圈,而欧洲杯在1980年之前更是只参加过一次。但毫无疑问,英国体育上世纪的最高光时刻不在奥运会,而在绿茵场。1966年的本土夺冠为足球起源地正名,而1968年的欧洲杯也取得第三(虽然只有4支球队)——比起奥运会赛场上不温不火的表现,足球这个留给奥威尔观感并不好,但又无比重要的项目,果然成了英国朝体育强国迈进的先导。

除了那个最具争议的门线判罚,查尔顿和赫斯特这些日后的爵士们真的是在粗野的对抗中同样寻得至高的荣耀。

奥威尔力荐的另一个项目——拳击,居然也成了英国代表队在那段短暂的荣耀岁月中的突破口。1956年奥运会首次在南半球举办,而远征墨尔本的英国人最终获得6枚金牌。看似不起眼?这是他们从1928年直至上个世纪结束获得的最佳战绩了……

那届奥运会,英国人在传统而文雅的马术项目上获得1枚金牌,田径、游泳和击剑各1枚,拳击却竟然在轻量级和羽量级收获2枚奖牌。要知道他们上一次在奥运拳击台上夺金,已经是32年前的事情了。

虽然英国在最早的几届奥运会上都有拳击金牌入账,但直到1956年之后这个看似粗野的项目才成为他们稳定的夺金点,迄今已贡献17枚,在所有项目中排在第五位,也是所有有身体对抗的项目中最多的……

英国迄今一共在夏季奥运会上获得金牌263枚(截止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在所有参赛国中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位列第三,很大程度上是沾了一次没缺过的光。近几届奥运会英国代表团战绩彪炳,但翻翻上世纪的历史,却很少有人相信英国在将近80年的历史中金牌从来没有突破过两位数。诚然,仅靠传统而文雅的马术、赛艇、帆船、射箭是无法锻造体育强国之形象的。为数不少的人在那段日子一直将英国“假想”成体育强国,一方面是由于足球的兴盛尤其是俱乐部队的煊赫战绩,另一方面应该是逐渐培养起的那些稳定夺金大项——田径(53块)、自行车(26块)、游泳(15块),当然也包括拳击。

脱欧之后,“举国体制”何去何从?

看到这里你或许觉得这文章愈发与奥威尔无关了,而且你标题中说这是“第二个成真的预言”,第一个是什么?

别忘了英国人民两个月前的主题词——脱欧。

不得不佩服奥威尔的智慧。他在《1984》中对世界未来版图的预设就是俄罗斯吞掉欧洲、美国吞掉英国,这样欧亚国、大洋国和东亚国三分天下。虽然后续听起来略扯,但至少英国脱离欧洲这一步,机智的奥威尔早就看穿了一切。

俄罗斯虽然在本届奥运会上因为大规模禁赛而金牌大幅缩水,但在正常情况下保持欧洲第一体育强国的地位仍非难事。加上英国体育的强势崛起,未来在欧洲的竞技体育版图上很可能出现俄罗斯、英国和欧洲大陆三极对抗的局面。

虽然多半个欧洲都在因为经济衰退、难民涌入等一系列问题而头疼,但英国的不确定因素相对更多一些,当然是因为脱欧。脱欧之后英国经济必定会陷入较长时间的低迷,而英国人当然急盼从不断攀升的奥运金牌中重拾自信。那么问题来了,最近频繁见诸报端的英国式“举国体制”毕竟是要靠国家财政,以及国家支持的博彩业等行业来买单的,若是脱欧造成的经济困境短时间内无法弥除,砸出本届精彩表现的3亿英镑缩水之后,还能替多少项目的奥运计划买单?

对于英国,象征竞技体育综合水平的三大球在欧洲存在感很弱(足球算是联赛热闹,国家队完蛋),田径和游泳尚可,而已然稳固的奥运夺金项目如自行车、赛艇等等从科技研发、场地装备到后勤保障都是明显比普通项目高出一块的。若是体制的资金在下一个奥运周期明显缩减,而2012年延续至今的“东道主红利”开始消耗殆尽,英国人如何在保持优势项目的前提下开发新的夺金点(譬如本届的体操),算是他们在脱欧公投后体育方面的必答题。

那是后话。至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人足可以为1908年以后的奥运奖牌榜最高排位欢呼雀跃一番。这可以看做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积淀在最近3届奥运会中的总爆发——经历了约翰·梅杰、托尼·布莱尔、戈登·布朗、约翰·卡梅伦这4任首相,再到如今的特蕾莎·梅,英国随着欧洲不可避免的衰落一道,竞技场上往昔的光辉散发殆尽,但再怎么着也不能忍受比澳、新、加,或是南非和牙买加这些英联邦小弟差吧?

等到奥威尔逝世70周年的时候——2020年,我们再瞧瞧他还有多少关于英国的预言成真了。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