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四年前伦敦奥运他们称霸赛场,四年后的今天虽无缘奥运却在另一个主场继续开启挑战之旅。

他们或是不想被裹挟主动转战职业拳坛的邹市明;或是因伤病无奈暂时离开的焦刘洋;亦或是完全意料之外落选的“五金王”邹凯。

无论是谁,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提醒人们——人在主场,故事继续!

文/任昕

伦敦奥运会,中国击剑队的两位重剑奥运冠军,李娜和骆晓娟在追逐冠军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从退役到复出夺冠,从病秧子林妹妹到叱咤赛场的女汉子,李娜和骆晓娟用坚持得到了回报;退役后,李娜和骆晓娟传承了这股韧劲和坚持,继续在人生的主场中演绎精彩。

“娜”样精彩只因坚持 12岁开启魔鬼训练

“每一天都想放弃,但每一天又都坚持下来了。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李娜常用微博中的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在她看来,伤病、退役都不叫事儿,只要坚持到底,拼尽全力,结果自然不会错。

1981年出生的李娜从小就显示出良好的身体素质,每次学校运动会,她总能在跳高、跳远、短跑等项目上拔得头筹。1993年,“左撇子”李娜被教练相中,开始了魔鬼般的训练,那一年她才12岁。

每一次跳跃、每一次翻滚、每一次出剑,她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龄人都在享受少年时光的美好,玩着心爱的玩具,而我只能面对这枯燥的训练生活,甚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都不知道。”李娜说。

训练中,手臂的挫伤,跌倒,发烧感冒都不算什么,用教练的话说,“要想圆梦,必须吃尽苦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青春年少的李娜虽然是位女孩,但骨子里多少也有一些抵抗和叛逆心理,但教练的这席话点醒了她,这句话也好似一盏指路明灯,点亮了李娜的运动之路。

奥运首秀摘铜创历史 北京奥运丢牌刺痛内心

2000年悉尼奥运会,19岁的李娜第一次站上奥运会的赛场,训练长达10年,虽然是首次参赛,但这块场地对她来说再熟悉不过。在悉尼,李娜和队友杨劭琦、梁琴联手击败世界头号种子法国队,最终收获了一枚宝贵的铜牌,这也是中国女子重剑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首次奥运之旅就摘铜,李娜的下个目标就是金牌。然而这只是美好的愿景,李娜所在的女重队兵败雅典,团体只拿到第六名。作为老将,她为自己的低迷表现感到自责,多年积累的伤病、这次奥运会的惨败,使李娜一度产生了淡出的想法,“本来对自己充满信心,没想到结果如此糟糕,第一时间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对自己的打击很大。”

然而每当看到击剑,看到剑道,这块主场让她难以割舍,这份热爱与追求此时变得沉甸甸,拿得起却很难放得下。“真的那时候都不想再练了,但到这块场地就伤心。倘若真的放下了,还是心有不舍,心有不甘,练了这么辛苦,这么长时间,为何自己不能站在世界之巅呢!”

就这样,李娜选择了坚持。

北京奥运会,李娜被寄予厚望。不过在巨大压力下,李娜并没有在主场实现突破。她接连在半决赛和铜牌赛败北,最终与奖牌擦肩。至今,回想起北京奥运会的失利,李娜的脸上依然写满了遗憾和悔恨,“这场比赛可以说是我作为运动员比较刻骨铭心的一场比赛,包括现在,有的时候挺刺痛我的。”

儿子是最好礼物 妈妈级选手一剑闯天下

北京奥运会的失利让李娜非常沮丧,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再练击剑,2009年全运会结束,李娜彻底离开剑道,回家结婚生子。

退役后,李娜的重心都放在了家庭,而最令她骄傲和自豪的就是儿子的诞生。在李娜的房间,儿子的照片到处可见,每当看到儿子阳光灿烂的笑容,李娜的心中无限温暖。

李娜说:“离开击剑赛场后,一度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后来想了想,还是回归家庭。很开心得到儿子,他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好礼物,现在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一看到儿子都会烟消云散,他已经是我生活的全部。”

虽说儿子能够给李娜带来足够的快乐,但要强的她对赛场的失败心有不甘,奥运冠军的梦想始终在他脑海里回响。

2011年世锦赛,这名30岁的“妈妈级”选手创造了历史。她在决赛中击败队友孙玉洁,帮助中国队历史上首次获得世锦赛女重个人桂冠,同时,世界排名第98位,从资格赛打起的她也创造了该项目夺冠的世界最低排名。

text

curr/total page

伦敦奥运会,作为四朝元老的李娜自信满满,志在必得,她与孙玉洁、骆晓娟合作,收获了女子重剑团体金牌。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再多的伤病、泪水,复出以来的痛苦、折磨都是值得的,十二个春秋的辛酸劳累今朝化作梦想成真,为此她付出了超人的代价。李娜振臂高呼,纵情呐喊,此时她是世界上笑得最灿烂的选手。回想起来,这份灿烂的笑容是李娜在主场送给观众最好的礼物,也是她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完美写照。

奥运圆满转换人生目标 投身击剑推广

在结束运动员的主场生活后,李娜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女人,我需要换一个方式去实现我人生的另一个目标。”

圆梦后的李娜,如今在为推广击剑运动而奔波。去年8月,李娜现身阳光体育大会,为年轻小选手亲授击剑技能,今年2月,李娜出席了某学校击剑馆的开馆仪式。

“击剑在中国的普及任重而道远,要想在奥运长盛不衰,后备力量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今,练习击剑的青少年屈指可数,好苗子更是少之又少。但即便困难重重,李娜推广击剑的决心不变,“前方的路再漫长、再遥远,我都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人生的主场,李娜从不服输,她依然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努力换来更多的精彩。

“林妹妹”席“娟”天下 打遍天下无敌手

击剑运动员骆晓娟在伦敦奥运开花结果,大放异彩;退役后,她结婚生子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这条路写满了励志,每一段故事都散发着正能量。

骆晓娟打小身体不好,被身边的人笑称为“病秧子林妹妹”,“小时候体弱多病,家里人很是担心,想了很多办法,也去过很多医院,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身边的小朋友都称呼我为林妹妹,”骆晓娟表示。

出于强身健体考虑,11岁的她就被送到当地体校练习田径。在体校,身材娇弱的骆晓娟难以承受队伍大负荷训练,她曾一度偷跑回家,母亲疼女心切,最终让骆晓娟安心留在家里。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骆晓娟接触到了击剑,从瞄准、调整步伐,到出剑,骆晓娟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在她看来,戴上头盔站在剑道的女子酷酷的,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潇洒、帅气。骆晓娟说:“那会并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挺好玩的,挺酷的,才开始练习击剑。”

凭借刻苦的训练和过人的天赋,骆晓娟一路平步青云,打遍天下无敌手。2003年意大利世青赛,骆晓娟夺得女重个人和团体双料冠军,成为那届比赛最闪亮的新星。

进入国家队后,骆晓娟的奋斗目标就是奥运会,为了冠军的渴望与追求,骆晓娟付出了很多,汗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伤病与失败交杂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在刺痛着她柔弱的内心。


无缘奥运如晴天霹雳 为团队咬牙坚持

2000年,骆晓娟进入国家队,但她接连错过了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这如晴天霹雳一般让她灰心丧气,差点就此作别赛场。“以前我觉得拿冠军真的很容易,太容易了,只要我想拿到的冠军基本上我都拿到了,一路都很顺,当时感觉就是能够参加(奥运会)。但没有竞争上,蛮心灰意冷的,真的感觉练不下去了。”骆晓娟曾向媒体诉苦。

在竞技主场难以施展才华,骆晓娟在2009年全运会后考虑退役,但由于当时一批队员,包括李娜、仲维萍和张莉都离开了队伍,为了这个团队,她又重新回到队中。

骆晓娟表示:“当时挺心灰意冷的,退役报告都开始动笔写了,但国家队当时有一批老将离队,教练组也在做我思想工作,让我带一带队员,而我考虑到自己的年龄,还没有过巅峰,所以就坚持下来了。”


text

curr/total page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骆晓娟在重压之下为中国击剑队挑落首金,“夺冠一瞬间,如释重负,感觉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骆晓娟说。

伦敦夺冠创历史 转换剑道精彩依然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早早成名的骆晓娟在多年等待后,终于迎来了首次参赛的机会。这次,就连上天也眷顾这位天道酬勤的小姑娘,她与李娜、孙玉洁搭档,拿到了重剑女团金牌,创造了历史。

赛后,骆晓娟与队友、教练一一拥抱,正是因为坚持,她才有机会站在世界之巅。骆晓娟说:“没想到能够夺得金牌,这些年的努力换来了回报,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这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了,没有遗憾。”

2014年结婚后,骆晓娟选择转换人生跑道。尽管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站在剑道上,不过她的生活也过得很充实。3月,骆晓娟现身公益,参加了常州武进区带头、向当地学校展开的体育用品捐赠活动;4月中旬,骆晓娟在南京大学与学生交流、互动,分享17年击剑领域的奋斗经历;上个月,骆晓娟还出现在政协盐城市大丰区第13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现场。

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段路有每段路的风景,每段路有每段路的担当。对于自己而言,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赛场的主场,骆晓娟在几度风雨后,迎来了绚烂的彩虹;离开竞技场后,骆晓娟依然如鱼得水,风雨无阻,她是这两个“主场”的人生赢家。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