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那个放弃中科院工作去开赛车的男人50岁了 周勇驶入人生下半程

[摘要]“我的病需要赛车来治。”这条路,周勇一走就是数十年,他说自己还在火力全开。

周勇对话腾讯体育

WTRC房车世界杯进入亚洲赛季便逐渐驶入了收官阶段,日本站在铃鹿赛道落幕,此前则是中国宁波。

作为嘉宾,在宁波国际赛车场,我们见到了周勇。中国赛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三栖”全能车手……从那句“我的病只有赛车能治”,到当年毅然放弃铁饭碗,再到其为人熟知的征战达喀尔,周勇和腾讯体育聊了聊。

每一项运动的细分领域都有属于它的传奇人物,赛车也是如此,比如F1有“车王”舒马赫、“车神”塞纳,WRC有“路霸”勒布……

但是不知道车迷朋友们是否有想象过,如果让舒马赫去驾驶WRC拉力赛车,而让勒布去驾驶F1赛车,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或许没人能够想象出来,毕竟术业有专攻。在如今的赛车界中,很少会有拉力、越野、场地都精通的全能车手,车迷朋友们或许能报出好多各个赛事的名将,但如果要说,去想几个几乎所有赛事都精通的车手,车迷们恐怕很难报出几个。而在我们中国赛车界,就有着这样的一位“全能车手”,他被车迷们封为“三栖冠军”,无论是在艰险的达喀尔拉力赛场、短兵相接的场地赛场,还是在状况多变的越野赛场,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我现在做赛车推广,即便我不再是车手了,我还是离不开赛车,我能带着一群年轻人去做赛车,这就是一种快乐。我的病需要赛车来治,如果有一天我生病了,可能药物是次要的,真正能够治愈我的还是赛车。”周勇对腾讯体育说,而“我的病只有赛车能治”这句话也成了伴随周勇整个职业生涯、乃至今日的一句座右铭。究竟是什么让周勇如此离不开赛车?

放弃中科院“铁饭碗”扎进赛车领域到出征达喀尔

“我觉得人类最不缺的就是挑战和征服,你越是遇到挫折遇到困难你越是要去挑战,就像著名的曼岛TT、还有达喀尔摩托车组,虽然每年都有出事的案例,但一旦开放报名了,这些赛事依旧会很快报满,这就是他们作为车手的一个梦想与追求,人不能总活在安稳的衣食住行里,还是需要有很多精神追求,而我觉得赛车运动就是精神追求的一种表现。“——周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有两个工作上的选择摆在周勇面前,一个是中科院,有了这份工作,无疑将拥有较为可观且稳定的收入,衣食无忧,生活稳定;而另一份工作:赛车手。

要知道,在当时人们普遍的代步工具还是自行车,而人们对于汽车的认识,还停留在当时马路上常见的卡车和公共汽车,对于赛车,可以说全中国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赛车手这份在职业在当年更是只有极少人认可。常年漂泊全国、全球赛场,没有一点稳定可言,收入也相当有限,甚至面临随时可能“失业”的风险。

铁饭碗?梦想?

周勇面临这个选择时,他的决定在当年看来让人大跌眼镜。他毅然决然丢掉了中科院的“铁饭碗”,转而投入了赛车事业中。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眼中,周勇无疑是属于“脑子坏掉”的那类人。

回忆道当年这个冒险的决定,如今的周勇却显得格外轻松淡然,甚至脸上还有一丝掩盖不住的自豪:“我当时做出的这个决定,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年轻任性。在当时的老人们看来,我这决定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但很庆幸我坚持了下来,如果我当时半途而废了,那这个决定确实还是错误的,但很庆幸的是,面对无论多令人绝望的困难,我还是咬咬牙撑过来了,而在现在看来,我有足够的底气告诉所有人,我做了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1992年,周勇首次步入赛车场,参加了当年的北京首届场地汽车赛。那次比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场地汽车赛,虽然现在看来,当年的比赛条件十分简陋,场地设在北京一个驾校里,但是获得第6名的周勇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车手之路。

周勇早期征战达喀尔

三年后,1995年第三届北京场地汽车赛上,周勇获得冠军,开始在圈内小有名气,并由此获得了赴瑞典参加“特纳多赛车培训班”的机会。海外培训结束后,周勇决定成为一位职业车手。周勇的传奇之路就此开始……

1996年周勇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汽车拉力赛,安全完赛;1997年参加“世界拉力锦标赛-印尼站”以总成绩第23名,N组第10名完赛。在成为中国车坛唯一一位在越野、拉力、场地三大领域均有涉足并创下佳绩的中国车手后,他决定出征达喀尔拉力赛。

令人欣喜的是,第一次参加达喀尔拉力赛的周勇不但以第19名的佳绩完赛,并获得赛会颁发的“最佳新人奖”。自2005年以来,他更是多次征战达喀尔,并一次一次刷新着自己的记录。

“不同赛事有不同驾驶哲学 赛车最大的魅力是人”

“早在2004年我就参加了如今CTCC的前身CCC,代表当时的雪铁龙车队出战,而在17年的时候我代表阿斯顿马丁中国车队参加了China GT的比赛,这两项赛事都是国内著名的场地赛事。而在场地赛中所学到的知识,完全可以运用到越野赛中,同样越野赛中的知识也可以运用到场地赛中。再后来我主要的经历还是放在了达喀尔拉力赛。”

周勇直言,无论场地、拉力还是越野自己都很喜欢。“说到拉力赛,就让我想起以前科林麦克雷的那些经典的漂移画面,每一个动作精准到可以和场地赛相媲美,这就是拉力赛精彩之处,拉力赛有柏油,有冰雪,还有砂石路面等,所以拉力的车手技术其实很全面,但问题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少看到跑拉力赛的场地了,因为这需要在某个城市周围去寻找这样天然的路面,但现在这样的路面很少了,我认为这项运动有点被路面制约了。”

周勇认为越野赛是中国非常容易发展的,因为中国有大片的沙漠,很多戈壁地区,中国有个著名的赛事叫做“环塔拉力赛”,就是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举办。“每一种比赛都有它不同的乐趣,越野赛主要是运用一些战略的方案,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也离不开团队、赞助的支持。”

周勇也曾在达喀尔折戟

“场地赛拼的是极限,拼的是精益求精。车手的差距都相当接近,唯独秒数的尾端不太一样,别看它差距看上去很小,假设他们时速一百八十公里,那这点差距可能就是四五十米的差距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房车赛是如此,拉力赛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更加的放大了。场地赛大家都跑这一个赛道,越跑越熟悉,越跑越精益求精,所以大家成绩也越来越接近。”周勇总结道。

“而越野赛就不一样了,越野赛是你跑一万公里,但是这个赛道是你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而比赛中车速也很有可能达到二百多公里,风险可想而知,所以在越野赛你需要另外一种理念去赛车。”周勇对腾讯体育表示,“所以不同赛事之间驾驶哲学也不太一样,我指的不是赛车而是驾驶,如果一个车手用场地赛的跑法去跑越野赛,那就完蛋了。同样如果你用越野赛的跑法去跑场地赛,可能也永远都排在最后,因为他们的风格都不同。”

此外,在周勇的理念中,赛车手的故事是赛车比赛最核心的部分。周勇说道:“赛车最大的魅力,还是人,人才是比赛的中心,有人才精彩。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无论拉力、越野、场地,都是如此。”

从车手到“勇之队”创始人 周勇直言中国赛车发展不能靠Copy

时间来到了2012年,周勇已然成为中国赛车界的一员老将。

凭借着多年来在拉力、场地、越野赛场的丰富经验,周勇决定将精力投入到赛车文化的推广,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赛车。”勇之队“就此诞生了。

对这个决定,我们采访问题的描述是“发挥余热”,不过这个昔日的三栖冠军似乎不这么想。

“我不是在发挥余热,我现在正是火力全开啊!哈哈哈哈……”在爽朗的笑声下,今年刚过五十岁的周勇似乎还是二十年前那样。

对于组建勇之队,周勇回忆道:“在九十年代初我接触到了赛车,但在当时国内的比赛都还很少,但是我还是会竭尽全力的去跑每一场比赛,我想这也是一种热爱吧,渐渐的在从热爱变成一名参与者,我在2012年的时候成立了勇之队,勇之队成立之初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车手,参与场地、拉力、越野这三类赛事,这样的车手本身就不多。”

周勇坦言,因为比赛的特性不同,而我是因为都喜欢,都有机会参与,想通过体系,通过一些培训,我们有完整的赛车执照体系机构,就比如这个月我们就有两期,在河南,我们也和各个俱乐部有合作,我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把我的经验传授给那些爱玩的初学者。初学者未必能够学的精,但我希望他们能够理解赛车运动,给大家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自己就好比是一个书架,大脑里有各种有关拉力、场地、越野的知识,我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个书架去找到你想要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

这个决定绝非一时兴起,3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赛车的飞速发展,也了解中国赛车还需要什么。而一些经历的故事、存在的问题,也让周勇感触颇深。

周勇早期为备战训练

在参加达喀尔期间,周勇曾搭档过不少冠军级别的车手,他们一起训练,一起探讨学习,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件事,给了周勇一个极大的震撼。

在一次自行车的体能训练后,周勇向他的队友一位传奇拉力车手交流技巧,而作为周勇的好朋友,这位世界冠军很大方的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了周勇,但在最后,他却开玩笑的和周勇说了一句:“No copy(不要抄袭)”。

虽然两人已经是多年的好友,而这位冠军车手也仅仅是戏谑之言并无恶意,但周勇感觉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而就在不久之后,周勇发现,作为少有的中国车手,围场里越来越多的外国车手对他开着“No Copy”的玩笑,尽管没有恶意,但似乎“Copy”在外国人眼中成了中国人的一个标签,于是周勇向那些车手们提出了严正的交涉,才结束了这一场闹剧。但通过这样一件不大不小的故事,周勇却深刻认识到了中国赛车的问题。

“在过去,我们的差距在于设备条件上,现在我们的进步是市场进步了,我们的观众、爱好者变多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赛车。进步空间还是有的,有差距也不用灰心,中国的赛车起步才三十年,而欧洲的一些国家赛车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不管是什么发展都需要我们去尊重历史,遵循历史规律的发展,我们不是差的这70年,而是这70年所带来的一些事物、知识、深度。有些人可能认为,通过‘Copy’,可以走不少捷径,也可以省去不少的预算,但这样不但学习不到别人的优点,同时也会打击到一些原创者的积极性,最后带来的是恶性循环。不过,虽然目前中国的赛车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都是能解决的,脚踏实地的去发展,我相信中国赛车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周勇表示。

从车手身份变成管理者的身份,周勇所遇到的挑战并不比达喀尔拉力赛所遇到的小。相反,对于周勇来说,完全陌生的新领域给了他更大的挑战,而就是周勇敢于不断接受新的挑战的性格,让周勇得以有机会继续将他所热爱的赛车推广出去。

“其实对我来说,这(身份的转变)是一个主动的事情,而不是被动的事情,我是主动把自己车手的身份调节成一个赛车文化推广者的身份,我知道在我第三个十年的规划中我要把我自己一些积累起来的经验、把我所有的对赛车的认知、还有我在赛车路上摔过的跟头,告诉大家,让大家走更直的路。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后面要做的事情。”

“当然在我刚开始实行这一计划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有一些小小的波澜,尤其是当一个比赛很艰难的时候,或者不是很顺利的时候,我心里会有一种很痒的感觉,这还是会激发我的挑战欲,但后来我一转念,身份上的转变,我遇到的挑战其实更大,因为这并不是我熟悉的领域,赛车是我熟悉的领域,但是管理、带队、推广这些又成为了我一个新的领域,所以我转念一想,还是这个挑战更艰巨,而赛车只能当作我治病的‘药’。”

勇之队征战达喀尔

时至今日,周勇在赛场上的战绩或许也已成为历史,但他和他的“勇之队”依旧在世界各个角落、各个赛场,用另一种方式去完成他们的梦想。

在专访的最后,周勇也告诉了我们他的终极目标,“因为过去的积淀、积累让我对泛赛车运动有了自己的认知,对于中国汽车运动市场、对于中国车手应该走的、去提升的一条路,我心里有了认知,我的终极目标,不是做一个车手,也不是做一个车队,而是建造一个赛车运动文化发展的一个平台,让我们勇之队培养出更多的世界冠军。这是我的一个目标,但要达成这个目标还是很困难的,需要更多的支持,更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这也离不开广大的车迷,但要想得到车迷的认可和支持,我们也应该去做对车迷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我的病只有赛车能治。”这句话是周勇的座右铭。这位征战赛场三十年的传奇车手依旧在用另一种方式热爱着赛车,依旧在赛车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光热。正是这份对于赛车的真挚热爱,这位50岁男人和他的“勇之队”,正在梦想的赛道上开足马力……(朱卓铭)

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onggfa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