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杨毅:《篮板青春》天才如何诞生 科学训练是最难部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杨毅侃球

等了一个夏天,《篮板青春》终于迎来了终极比赛,在上海卢湾体育馆和日本高中篮球制霸福冈第一高中的这一战,在内线支柱李弘权开场就脚踝扭伤退场的情况下,篮板青春队首节便落后将近20分。可最后时刻,他们几乎就从大坑中爬了出来,76比81,这支集合不过45天的球队,最终仅以5分惜败日本高中篮坛霸主。

比赛结束了,节目也结束了,关于这些孩子、这支球队、这个夏天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故事,也总会随着时间推移的推移而消失在记忆里,但青春不会散场,篮球也不会结束,这档节目试图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也许会成为中国篮球未来的一颗种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篮板青春》是一个真正硬核的篮球真人秀节目。即便透过王大陆、黄明昊、李凯馨的颜值铺陈,即便穿插了一集综艺感十足的“成人礼”篇章,小伙子们穿上正装打扮成大人的模样,你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档节目的硬核感,因为这是唯一一档真的现场直播了篮球比赛的节目.篮球不说谎,篮球比赛直播可不存在什么剪辑、拼接,但它能够带来的悬念是如此真实:第一场比赛在日本,篮板青春队一度领先到接近20分,却在最后6分钟时被能代工高追平,然后你就看到了李弘权和林彦廷的连续关键球。

这是一般综艺节目不可能写出来的剧本,所以才够刺激,够硬核。

除了这两场实打实的比赛之外,这个节目更硬核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小伙子们如何在国字号教练团队手下进行科学训练。

第二批十人名单选拔的时候,教练组4个人凑在一起讨论,其中有个标准,说“小冰砖”佳明被选入名单的原因是什么呢?

杨鸣说:“他训练真的太好。”

训练中能够看出许多东西,节目里请来的国青教练原园指导也说自己能够从训练中看出谁是可以用的球员,谁是核心球员,谁是功能性球员,谁是演员。

为什么要专门把训练这件事情拿出来说呢?这个道理其实不言自明,咱们总是在说任何一项运动要发展,得有群众基础,而群众基础的基础又是什么?是青少年,篮球发展也不应该跳出这个规律。

中国篮球其实不差群众基础,我们不光有海量的篮球爱好者,也同样拥有海量的篮球运行参与者,你随便挑一个周末,随便挑一个城市最热闹的野球场,每个晴天的下午总是人满为患。

参与人数够了,你同样不能说中国的篮球基础建设不足,实际上每个校园里都有篮球场,偏远山区的小学校再穷,往往过去一看,甭管场地是否标准,一个篮球架子还是必备的,再加上这两年国家开放校园篮球场地促进全民健身,球场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么就要说热情和积极性,中国的青少年们其实并不缺少打球体验,喜欢打球的孩子,有地方去,有同伴打球,而且你看在场地上,三打三、四打四,接拨打一个下午不带歇的。这就是热爱篮球,每周打上10个小时篮球你觉得很难吗?如果考虑到中小学生现在的学业压力,没错,很难,但如果算上大学生和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每周两个下午的时间泡在篮球场上并没有那么困难,这样做的人也不在少数。

实际上,你看到中国这么多青少年喜爱并投身篮球这项运动,小孩儿的身体素质是一日强似一日,现在动辄能在野球场上看见高中生扣篮了,却总感觉咱们国家的青少年篮球发展还是缺点什么。

这缺失的一环,就是《篮板青春》所展示的核心内容:训练。

训练才是篮球这项运动中最难的部分。

每周玩10个小时篮球,和每周练10个小时篮球,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毛江龙在节目里问NBA名宿“白巧克力”威廉姆斯:“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正规训练的?”

白巧略加思索,回答:“7岁。”

注意,不是说从7岁开始玩篮球,而是从7岁开始训练。这是真事儿,美国孩子从6、7岁开始就可以参与加地区性质的篮球联盟,美国著名的AAU(业余运动联合会)联盟,就从8岁年龄组开始构建球队和联盟。AAU每个年龄组都可能存在上百支球队,这些球队基本吸纳了社区愿意打球的孩子。重要的是,球队和联盟组建起来了,确实会有更多篮球联赛展开,孩子们有机会打更多的比赛。

这一点首先咱们国家按年龄分组的篮球联赛并不多,往往以一个市或者一个学校为单位组建,一般都是杯赛性质,比赛还是少,这还只是差距之一,更大的差距出现在训练场次上,一般来说训练的场次应该要比比赛多得多才正常。

真正到了训练这个环节,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问题才会凸显,这时候你才会发现:

首先,场地咱们有,但专门给普通孩子训练的场地?那可就不多了,玩还玩不过来呢是不是?

其次,时间咱们有,但一周能让你出去打一下午篮球就不错了,每周训练三、四个晚上?开玩笑呢不是?不用考试了?不用上大学了?一般来说我们一说到训练,就感觉那是往专业发展的小孩才应该做的事情,当事情说到这一点,就会搬出“体教分离”四个字,认定这就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但如果你仔细想想,体校级别的“专业训练”,和普通孩子应该得到的“科学训练”之间,实际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完全是两条可以并行的线路。

最后一点,也可能是一道门槛,热情咱们也有,但训练?那和打球玩真是两码事,打球一时爽,一直打一直爽,但训练太过枯燥和乏味的过程,而且不会立即看到效果,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你指望孩子能主动接纳更多的训练和更少的比赛,这也是不符合人性的。

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什么?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咱们说的99%的汗水,每天做十套黄冈数学卷子,磨烂几本错题本,数学成绩总能提高,这一点做学生的都心知肚明,但到了篮球这项运动上,心态就变成了:本来就是玩玩而已,何必那么认真呢?

这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悖论循环,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篮球要发展,应该从娃娃抓起,但所有人包括娃娃本身,在真正面对正确的篮球发展方式的时候,又统一站到了玩玩而已这边。

其实训练匮乏仍然不是我们国家青少年篮球运动和篮球发达国家青训的最大差距,最大的差距在哪儿?

在训练前面的两个字:科学。

篮球这项运动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训练的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NBA官方就曾经出台过一份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指导性文件,覆盖面极广,针对性极强。首先按年龄分7-8岁组、9-11岁组、12-14岁组、9-12年级组,规范了各年龄层次的比赛时长,每周比赛的场次,训练时长,每周训练的场次,甚至还包含了青少年联赛每周必须休息的天数,每年必须休息几个月,每个晚上必须满足多少小时的睡眠。

真正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你可以看到美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极富体系性和科学性,包括篮球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训练用的道具包括弹力带、软梯、实心重球、阻力伞等等,关于美国青少年训练的书籍和视频那是不一而足,美国家长在这些常规训练上面的消费其实并不算高,真正说孩子想走篮球这条道路的时候,就要进入私训阶段,花钱请好的训练师来进行训练,那就是进阶层面的生意了,普通孩子要真正掌握和入门篮球这项运动,前面那些训练就已经够了,这也是我说群众体育和体校体制不一定非要完全融合的原因。其实从《篮板青春》里展示出来一鳞半爪的训练场景,你大概可以窥见美国青少年篮球常规训练的部分样貌。

可惜,我们只能在这种级别的节目里看到如此专业和科学的训练方式。实际上要说咱们国家城市里的青少年篮球训练营其实已经开始逐渐多了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就我观察,其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欠缺,优秀的青少年篮球教练员队伍还是不够壮大,其实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引进、去学习、去拓展的领域。

也许有人会问:咱们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和《篮板青春》上面那些天才少年差距不是一档二档,干嘛非要这么较真呢?

其实,科学训练并不难实现,现在不会,可以师夷长技慢慢来。重要的是咱们的教育理念得扭转,不光要让孩子喜欢打篮球,还应当让他们懂得怎么打好篮球,要实现这一点,科学训练就是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毕竟子子孙孙无穷尽嘛,即便咱们这一代两代天赋平平,但科学训练的种子一旦埋下,群众知道怎么才能练好篮球,整体训练水平提升,等到咱们自己的科比和詹姆斯出来,也绝对不会被埋没,到那时候,家祭无忘告老杨啊。

免责声明:腾讯体育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erryshe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