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腾讯大家:宁泽涛为什么成不了姚明和孙杨

[摘要]事已至此,只有脱离游泳才是真正自由的开始。学生、艺人,或者任何别的什么,他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唯独不再是体育人。

“不惧过往,不畏将来!告别泳池碧水,开启自己的崭新生活。”3月6日下午3点06分,宁泽涛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己退役。这份宣言“迟到”了,这位游泳名将已有一年多时间没有像样的比赛成绩,退役声明只是走形式而已,承认了大部分人都默认的事实;这次退役又太“提前”了,如果不是选择了自己生日这个特殊日子宣布,很多人都忘了宁泽涛年仅26周岁,而在他所从事的短距离自由泳项目中,年过而立的高手比比皆是。

如果20年后我们回顾中国体坛,宁泽涛或许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新世纪的中国体育界,没有哪位选手如同他这样:光速般地窜红,又以同样的速度坠入谷底;没人猜到他的崛起,而其衰败却早被预言;更特殊的是,作为一名完完全全的体制内选手,他在体制外获得空前认可,最终却与强大的体制发生了激烈的利益冲突。

宁泽涛喀山世锦赛夺金,一战成名

2013年全运会,连破50米和100米自由泳两项亚洲纪录;一年后的仁川亚运会上,再夺这两项金牌,并成为首位在100米自由泳中游进48秒的亚洲选手;2015年喀山世锦赛,宁泽涛登上了职业生涯的巅峰,他成为首位夺得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大赛冠军的亚洲选手,而此前,甚至没有亚洲人跻身过世锦赛该项决赛。从映入眼帘到登顶世界,不过区区两年时间。

宁泽涛是首个100米自游泳游进48秒的亚洲选手

在宁泽涛之前,中国男泳只有两位世界冠军——张琳首夺世界冠军头衔是在非奥项目800米自由泳,中国游泳队绝对王牌孙杨所统治的则是中长距离自由泳——相比之下,百米自由泳无论是观赏度还是话题性都要强得多,这赋予了宁泽涛额外的光环。而比项目本身更重要的,或许是外表。英俊阳光的脸庞,如雕塑般的形体,宁泽涛确实让人过目难忘。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里,人们哪能有理由拒绝这么一位既有相貌又出成绩的运动员,于是他以最快速度跃居一线明星。

有多快?在喀山一战成名十几天后,宁泽涛的教练叶瑾就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表露了自己的担忧,“回来这些天,除了拍广告的时候,他都没下过水。运动员出成绩是依靠训练的,如果耽误太久,对他没有什么好处。”身为知名教练的叶瑾应该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一位仍未征服中国体育系统最看重的奥运会的运动员,会被如此疯狂的粉丝、媒体以及赞助商包围着。站在今天的视角看,老叶发表于2015年8月23日的这几句感慨,居然成了一段无比精准的预言:“拿世锦赛金牌不容易,但也要看到,多少有些运气。距离奥运会很近了,竞技体育很残酷,就是一瞬间的事。”

享受大批粉丝接机待遇的宁泽涛

这个宝贵的世界冠军头衔令宁泽涛登上巅峰,也在他与体制的关系里砸出了裂痕。很难具体考证,这位当时仍是现役军人的游泳选手从何时起开始与体制产生不和,但在世锦赛后、奥运会前这段本应相对平静的时期里,他与国家队、他与海军队的关系都处得不顺当,圈内流言颇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泽涛在赛场外的曝光度达到空前高度,他甚至让一向支持度不高的国内游泳赛事一票难求。在孙杨屡陷场外争议的背景下,他成为中国游泳的流量明星。

在中国体育体制内的考核体系中,奥运会成绩几乎是唯一可以判定“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就此意义而言,在里约奥运会前不久半公开地传出宁泽涛与游泳中心矛盾加剧、有可能无法入选奥运参赛名单,这一现象本身很不寻常,可以理解为一种试探,也充分体现了决策者内心的矛盾。对目前中国体育的项目管理者而言,运动员不服从管理是一个大问题,但在奥运会成绩的核心目标之下,这个问题暂时可以不成为问题;而游泳这样面临激烈竞争的项目,更是无法学习跳水队“挥泪斩马谡”的狠劲。

央视纪录片《转折点——宁泽涛》

最终,宁泽涛入围奥运名单,放弃游出当年世界第二好成绩的选手,恐怕没人担负得起这样的勇气。但在里约,他交出的答卷令所有人都无法满意。“从世锦赛夺冠到奥运会,这一年间,宁泽涛的训练是不够的。成名之后,他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专心训练的时间就少了。他本身就不是一个训练能力很强的选手……对于100米自由泳这样的项目,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耐力基础上。”这是在宁泽涛兵败里约后,前中国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的评论,也是业界一致认可的观点。这时的讨论依然是善意的,依然建立在竞技本身之上,很多人还期待着宁泽涛可以重回巅峰,毕竟他还年轻。而当年11月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转折点——宁泽涛》,他与游泳中心的矛盾彻底公开化,一切期待也就此戛然而止。

宁泽涛在央视纪录片中讲述与游泳中心关系破裂过程

宁泽涛与游泳中心的矛盾,被不少人认为是一位追求自由的年轻人与强大而固执的体制之间的冲突。类似的冲突早已有之,早一些的姚明、田亮,晚一些的李娜、孙杨,都曾陷入同样的困境,有的妥协出了皆大欢喜,有的闹得分手鸡飞狗跳。姚明、李娜或许应该感谢遇见了开明的项目领导者,更关键的是,他们所从事的都是不以奥运会为考核标准的市场化运动,体制也深切地明白这一点。田亮与孙杨所处的则是另一片天地,没有体制的支持,这里就没有个人奋斗的基础。于是一个离开了,因为金牌自有源源不断的后来者去垄断,另一个留下了,因为他始终持续贡献着优异的体制内考核得分。

被国家队除名,从海军队转业,宁泽涛似乎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自由。2017年9月,此前独自在澳洲训练的宁泽涛依然成为全运会的王者。而他的支持者也制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罕见的一幕:手持高端相机的宁泽涛应援团成员遍布于全运会游泳馆看台的各个角落,向摄影记者们介绍最佳的拍摄角度,以求拍出更多更好的照片;另有大部分粉丝们聚集在游泳馆南门的安检口外,这里是媒体记者出入场馆的必经之处,粉丝们安静而温柔地向记者们分发内含曲奇、纸巾、笔记本及一封手书感谢信的礼包,据说是为了替自家的偶像谋求“更好的舆论环境”。按照这些粉丝的说法,这些行为都通过社交网络渠道自发召集起来。这一幕让人温暖却又不免略带黑色幽默,在中国体育体制最重要的国内大考考场,看起来更像是一出娱乐明星的商业活动。

但这一切依然不足以让宁泽涛拥有完全的自由。对于他,有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成也游泳,败也游泳——游泳让他成为明星,但这个领域没有商业赛事体系,没有足够的曝光度。项目自身极度依赖奥运会,换言之,对选手而言,没有成绩就没有一切。在游泳世界里,除了极少数特例,没人可以通过比赛和赞助养活自己,而即使贵如菲尔普斯,也时不时公开抱怨项目发展太过局限。

宁泽涛被逼入一个死循环,他与体制的决裂在于彼此对成绩与利益的不同观点,当他以为可以以更自我的方式存在,却发现整个项目与国内体育体制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事已至此,只有脱离游泳才是真正自由的开始。学生、艺人,或者任何别的什么,他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唯独不再是体育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mandyge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