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曾叱咤风云的大学生球员 想立足CBA为何这么难?

万圣伟CBA首秀

撰稿/陈月泽

在同一个夜晚,两位中国顶尖的大学生球员,都迎来了CBA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时刻。

广州对阵青岛的比赛中,2016年的CBA选秀状元郎郭凯,砍下了职业生涯最高的15分,并且帮助球队赢球;而在另一块赛场上,今年刚刚进入CBA的广东队新秀、昔日CUBA第一中锋万圣伟,用一次华丽的篮下转身,得到了CBA职业生涯的第一分。

万圣伟的这个进球,发生在广东队大比分领先的垃圾时间,但依然让整个球队非常兴奋。当体重庞大的他做出一连串的假动作完成进球,广东队的替补席一片欢腾,阿联也挥舞着毛巾为他喝彩。比赛结束之后,广东队主帅杜锋,甚至把万圣伟进球的视频发在了微信朋友圈里,表达对于这位新人的认可。

可兴奋劲儿过后,万圣伟也需要重新面对现实,随着赵睿解禁复出,万圣伟下一次进入12人大名单要等到什么时候,没有人知道。或许他职业生涯的第二次得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他早先两年进入CBA的郭凯,想必体会得更加深刻。

郭凯艰难立足CBA

2016年以状元身份加盟广州队的郭凯,直到职业生涯第三个赛季,才渐渐进入了球队的常规轮换。在这之前,他经历了长期的等待和蛰伏,甚至在上个赛季,在广州队拥有亚洲外援的情况下,郭凯长时间地离开了球队,在ABL(亚洲一低级别联赛)中苦苦坚持,等待着球队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召唤。

幸运的是,郭凯已经逐渐实现了立足,而在整体实力更加强大的广东队,万圣伟是否能等到这一天,还不得而知。他们的命运不乏相似,却也不一定会有相似的结局,而其中最一致的地方莫过于,作为大学生球员的他们,在CBA的立足都难上加难。

这些年,随着CBA选材体系的拓展以及选秀制度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球员进入到了CBA的舞台。可是他们当中真正能站稳脚跟的,凤毛麟角。即便是郭凯、万圣伟这样在CUBA联赛中最顶级的球员,想要在CBA解决生存问题都困难重重。

当然,实力上的客观差距,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大学生球员无论在身体素质、对抗能力、综合实力等方面,都距离成熟的职业球员存在明显差距。但除了这些差距之外,他们所要面临的,远远不止这些。

事实上,相比通过青年队体系培养出的球员,大学生球员在一些方面的确有自己的优势。“在大学里,很多球员的身体素质都非常好,包括球商,基本功不比职业球员差。”郭凯说,随即他话锋一转,“但我觉得最大的差距就是训练方面,举个例子:在大学比赛打对抗,不会那么全神贯注打,但是我自己亲身体会是从CBA到了职业队日常训练中,就必须绷紧每个神经,因为在同一个位置上面我不服你,你也不服我,我们在场上就是真刀真枪地拿实力去打,而不是说比较放松,比如说没有球不跳的情况。”

对于很多篮球名校的核心球员来说,他们每年参加的比赛,并不见得比俱乐部的青年队球员更少,因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意识、球商以及阅读比赛的能力方面,并不弱于青年队球员。但体能和对抗,则成为他们相比青年队球员最显著的差距。

而抛开球场内的因素之外,他们想要从校园变化到职业联赛的大环境,需要适应的东西则来自方方面面。

首先是心态,有机会涉足CBA的大学生球员,无一例外都是各自学校的绝对核心,他们长期以来都享受着核心的待遇,拥有无限开火权。可是到了职业联赛,一夜之间变成了连垃圾时间都不一定能上场的边缘人物,那种巨大的落差给心理造成的打击,可想而知。

大学生球员要适应角色的转变

郭凯的队友,与他同一年被广州队选中的谷玥灼,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学时期的谷玥灼绰号“民航战斗机”,他连续两年率队打进四强,并于2015年夺得平队史最好成绩的第二名。后4个赛季,他出场40次,场均砍下18.8分,命中率高达47%。在大学赛场上,他是风光无限的超级明星。

而到了CBA,他却只是个将板凳坐穿,有时连12人大名单都进不了的菜鸟。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新秀赛季的出场时间只有4分48秒,“一个赛季只打了这一场比赛,就是客场打山西,4分48秒,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日子。”谷玥灼说,“但是我又特别感谢那些黑暗的日子,它教会了我很多的东西,让我知道怎么在逆境中成长,让我知道怎么在逆境中坚持。”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有谷玥灼这样的坚持和韧性,很多球员在巨大的落差面前,难以看到希望,便不再坚持。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无论离开球场找工作,还是离开联赛打野球,都能保证不错的生活,他们的选择很多,并非无路可退。咬牙坚持,不见得一定是每个人的首选。

除此之外,职业联赛的环境,和校园的环境更是天壤之别。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离开校园适应社会尚且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遑论大学生球员们,需要面对的是更讲究“江湖规矩”的CBA。

“我觉得还是看大环境吧。广州的师兄们都对我很好,上赛季每场比赛之前,包括李学林和我会相约提前一个小时到球馆投篮,带我练一些基本功,运球,我们互相挡拆投篮。球队来了之后,我们都换了一套球衣了,因为都湿透了。”郭凯说,“大环境就是看跟什么样的队友和师兄,我觉得我自己比较幸运。他们给了我很多正能量,告诉我应该在场上怎么做。”

可也并非所有人,都像郭凯这样幸运。

“进来之后,我感觉都不知道跟队友们说些什么,感觉我们就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位大学生球员曾经这样回忆说,“平时我在学校和同学们聊的东西,在这里根本不可能有人跟你聊,他们关心的和你关心的,完全都不在一个频道。而且有些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些那样的想法,当然我也知道他们也不会理解我。就是格格不入的那种感觉。”

这名球员清楚地记得,有时候队友会叫自己外出一起玩,虽然队友们也照顾他,并没有欺负他让他买单。但是次数一多,大家轮流,他也不好意思总是白蹭。但相比队友们,自己的薪水也实在少得可怜,难以长期负担这样的开支,这也让他感到非常困惑——“有时候他们看我,就像看一个小孩儿一样,很难在球队里找到很强的存在感。”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还是在于中国“体教分离”的制度,虽然近几年,我国也在大力发展校园体育,但根本上变革这种制度,仍然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这也意味着任何想要挑战CBA的大学生球员,仍然要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勇气值得尊重,但他们面前的道路,依旧荆棘丛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deanzh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