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排超联赛改制为国手增压 过度使用无提高仅消耗?

体坛+特约记者 陶渊 报道

近日,2018-19赛季排超女排精英赛第一阶段的比赛落下帷幕,随着八强名额的出炉,关于联赛赛制,国手的使用等多个外界关注的问题,引起热议。七天六赛的赛会制是否真的为国家队减压?如此联赛对刚刚结束国家队赛程的国手意味着什么?是考验与挑战,也是折磨与消耗。

2018-19赛季,联赛组委会进行了赛制改革,将第一阶段的双循环赛改成了赛会制的单循环比赛,七天内每支球队进行六场比赛。这样的赛制导致原先每支球队第一阶段历时六周的12场比赛,变成了一周结束的6场比赛。初一看,符合组委会压缩赛程,为国家队争取集训时间进行的利好改革。

但第一阶段结束后,八强球队需要进行双循环比赛,从而决定四强名额,这使得四强球队常规赛的总场次变成了20场比赛,与欧洲的土耳其和意大利联赛相比,仅少了两场,时间变短意味着赛程更密集。这样的改革导致的仅仅是赛事更密集,强度更大,这对联赛队员,尤其是刚刚结束国际大赛的国家队成员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战。

从此前的联赛和全运会比赛过程来看,中国各地方队的主力与替补阵容实力较为悬殊,大部分球队不存在“板凳深度”,这也导致各队“死用”主力的情况发生。2018年张常宁在查出肾积水病情需要手术的情况下,仍“不得不”为江苏女排苦撑完最后一个月的联赛,因为实在无人可换。更不用说,2017年国家队集训扭伤脚踝后,她大伤小伤不断,却并未缺席联赛、全运会乃至国家队大冠军杯的比赛。

前有张常宁,后有李盈莹。2017-18赛季,李盈莹帮助天津女排勇夺冠军,并个人总得分突破800分,夺下联赛得分王的背后,是她无论面对强敌,还是弱旅的全勤作战。付出的代价是,联赛未到尾声,扣球的左肩已经缠上了厚厚的肌贴,在不到18岁的年纪。

国家队主力回到地方队成为铁打主力的情况在中国联赛屡见不鲜。一来是因为国家队训练比赛水平高,能够加速队员的成长;二便是因为各地方队近年来疏忽基本功的训练,对年轻队员的培养更重视扣球等得分手段的提高,无太多长远考虑。

自里约周期以来,国手到了国家队苦练基本功,回到地方队再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十分常见。联赛水平不高,队员无法通过联赛获得提高自身技战术水平,却还有因为过度使用饱受伤病侵袭的可能,如此恶性循环着实令人心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onggfa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