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平昌冬奥武大靖夺冠话题热度近4千万 8个月后比赛不收票乏人问

撰文/哈皮

国庆小长假后,中国短道速滑队一众队员马不停蹄地赶赴长春。在距新赛季短道世界杯开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2018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率先吹响号角。

这不仅是短道队在新赛季的揭幕战,也是国家队短道选手平昌冬奥会后首次集体亮相赛场。用李琰的话说,“这是短道队历史上首次出现国家队全体队员同时参与一项国内的联赛” 。

而且,短道精英赛将以不收门票的政策对外开放。尽其所能地将观赛门槛降到最低,让更多人能走进冰场,近距离观看和了解这个项目。

中国短道队在国庆期间也在训练备战短道精英赛

短道精英赛撒下燎原火种

从国家队主教练到中国滑冰协会主席,李琰有了不同的身份,肩上的责任也更加沉重。

在新周期,李琰不仅要打磨出一支成绩稳定、实力过硬的队伍,为2022年不容有失的决战而来,还要要做出“短道自己的品牌”。

然而,没人知道这个“品牌”能做到哪种程度。

就像鲁迅说的,“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很多没有做过的尝试,一定要有人敢率先去做,才知道结果。

现在,李琰开始走这条路。

今年4月李琰就提出了做短道商业化赛事,现在,她真的做了。

其实早在今年4月,身为中国滑冰协会主席的李琰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体育分论坛时,就表达过对短道速滑走商业赛事的愿景,“我特别期望短道速滑也搞一个商业赛事,在几十年之后能做成一个品牌。现在的问题是得有人做。我们自己本身可以做,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来做,我们也不缺乏优秀的运动员。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而且极具感召力的一个项目。”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在半年之后,李琰就带着新周期队伍中几乎全员人马去到长春,脚踏实地地迈出第一步。

不管是自己做也好,还是利用资本市场做也好,中国短道速滑开始了一次探索,一次让这个项目走向市场的伟大探索。

不可避免遇到地理桎梏

不可否认,在冬季项目里短道速滑极具吸引力,比赛不仅精彩刺激,而且充满了太多的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堪比田径的百米大战。

但想让它像百米大战那样拥有庞大且忠实的受众群体,现在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就场地而言,田径的百米大战,有跑道就行,甚至一条普通沙土直道就能完成比赛;短道速滑呢,需要有专业冰场。

能进行田径百米竞赛的场地,全国都有。可短道的冰场呢?北方比较常见,南方则是零星散落,而且还受到季节的限制。

冰场,几乎就是让短道速滑或以它为代表的冬季项目之所以受限的缩影。

和北方随处可见的室外或者室内冰场相比,南方的冰场只能以“零星分布”来形容。

这也能说明当前的一个尴尬的问题:尽管短道速滑项目本身精彩刺激扣人心弦,中国短道队甚至比中国短跑队拥有更强的冲金夺银的实力,但恐怕怎么都实现不了八万人齐聚体育场为百米大战欢呼的情景。

因为我们还没有和田径一样普及的场馆,因为我们还没找到跟地域和季节妥协的最优办法。

中国冬季项目不缺人才,亦不缺吃苦精神。但是场地和地域的桎梏,不管怎么努力,怎么扶持,它都会横亘在那儿,冷漠地告诉你:很难。

就像个“麻烦的孤僻患者”

短道速滑之于中国冬季项目,是尖兵,是担当,是金牌之师。放之夏季项目会的项目担当里,它都一定是可以和“六大梦之队”相媲美的队伍。

但是,就知名度而言,冬奥会在举国关注的夏奥会面前只是个小学生,而短道速滑之于夏季“六大梦之队”来说,也许只是个蹒跚学步的孩童。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日益临近,全国的冰雪热情不断升高,“北冰南展西扩”的持续推进下,一座座冰雪场馆拔地而起,一次次轮滑体验被传播和扩散,“轮转冰”的尝试也已在冬奥会上得到检验。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轮转冰”选手郭丹成为跨界跨项选材又一成功案例。

然而从北方移植到南方的冰雪种子,最适合的还是冰天雪地的深厚的土壤。你可以让群众拿起球拍就去体育馆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但让他们请教练学习滑冰或者滑雪技术,然后穿着整套的装备去冰场或雪场上体验风驰电掣,成本比夏季项目的高了太多。

可以说,跟随手就能来的夏季项目相比,冬季项目都是一群“娇贵而麻烦的小妖精”。而且这个特立独行的“小妖精”还不太爱说话,就像个只想默默努力取得好成绩、除此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冬奥会”,结果大约为34万条,而输入“世界杯”得到的结果约为53万条。用户能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很轻易地获得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的最新消息,但想知道冬季项目最新的备战情况,也许只能看看微博或者朋友圈路透。

想爱而无从去爱,想知而不知从何而知。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忘性太大。网友总是会被高调而新奇的事情吸引,而你的声音太小,存在感就会被更大的声音淹没。

只有一个“武大靖”远远不够

在中国,很多孩子会因为姚明而选择尝试打篮球,会因为李娜而试着走上职业化的道路,会因为孙杨,而去周边的泳池开始学游泳。

那么,请问会有孩子会因为武大靖或者张虹而走上冰场,开始一场追赶偶像的旅程么?

会,一定会有的。

平昌冬奥会之后,武大靖走着一条跟前辈们不一样的轨迹。

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冬季项目的流量明星终究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他们带来的效应多半是励志的成长故事,是出席正经严肃的活动,甚至是一个被神话了的符号。

一个没有众多流量明星的项目,想要走向商业化,只会是一种奢望。

平昌冬奥会武大靖获得500米冠军后,微博话题热度近4千万,仅在8个月之后的短道速滑精英联赛中,尽管主办方采取不收门票的形式,但现场观众人数依旧没有想象中的火爆。

想在全国范围带动大批普通的追随者参与冰雪,有点不太现实;想以流量明星之名,带动网友主动参与讨论日均活跃数居高且稳定,有点不太现实;希望冬季项目全国联赛的市场化比肩夏季项目,有点不太现实。

不过,坦白说,看武大靖在平昌之后的轨迹,你会发现他在走一条和前辈们不同的路,而且还很成功。从体育到娱乐,出席各种活动再大的场面也能游刃有余;亮相全国精英联赛,他上冰的感觉依旧在,“东北第一大腿”名至实归。

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冬季项目太陌生,冬奥会太遥远,能够融化冬季项目外面那层坚冰的“武大靖”太少。

结语:

在冬季项目中,最为人所知的短道速滑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冬季项目想真正在中国火起来那还是难度颇高的。当然,在2022年大背景下,“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中国冰雪的一次次历史性突破也会在今后的四年一个个到来,这些都毋庸置疑。

让冰雪项目真正火起来,道阻且长,慢慢来吧。一切急功近利的渴望都不现实,还不如就像李琰所说的,“总得有人做。”篮球联赛,女排联赛,不也都经历了一个从0到1,从闻所未闻到火起来的漫长过程么?耐得住寂寞,才受得住芳华。

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omanji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