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总是很迅速不拖延 协调委员会成员赞叹:北京冬奥一点都不担心

新华社记者李骥志

“翻开日程表,我发现,到2020年,也就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两年,所有硬件设施建设就差不多能够完成,这真是太好了。”国际奥委会2022冬奥协调委员会成员里斯托·涅米宁日前对记者说。

协调委员会全体成员将于17至18日访问北京,并听取北京冬奥组委关于筹备工作的汇报。涅米宁临行前在赫尔辛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对北京冬奥组委的工作效率印象非常深刻:“总是很迅速,资金到位很快,没有拖延现象。”

他告诉记者,奥运会和冬奥会对各类场馆建设速度有不同要求,但是通常情况下,硬件设施只要在比赛开始前完工就行,而北京冬奥会的建设速度大大提前,“让人一点都不担心”。

涅米宁说,天气永远是冬奥会筹备工作的最大挑战之一,“希望气温别太高,也别下太多雨”。他对记者说,在北京市区不用担心天气,因为安排在北京市区的都是室内项目,而在延庆和张家口进行的是室外项目,对气候要求比较严格。

他说,张家口地区气候干燥,不用担心会下大雨,只要气温足够低就行了,因为只有气温降到零下,才能大规模开启造雪设备。

涅米宁说,天气是冬奥组委无法掌控的,只能祈祷上天赐福。比如在索契冬奥会上,天气太暖和了,温度达到零上7摄氏度,对造雪工作构成极大的挑战。

涅米宁曾任芬兰奥委会主席,此次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进入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作为国际奥委会的代表,要确保冬奥组委在解决所面临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可持续的,都能够达到绿色标准。他说,绿色标准繁多而详细,比如如何制冰、如何造雪、建造场馆使用何种材料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涅米宁告诉记者,协调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是确保冬奥组委会对这些绿色要求的理解与国际奥运大家庭是一致的。“我对冬奥组委会在可持续方面所制定的标准印象深刻,希望这些承诺都能够得到实现。”

在历史上,一些城市在筹备奥运会和冬奥会时,有时候对可持续概念的理解不够,有些场馆建设后利用率很小。“我们的目标是让场馆建设后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要浪费资金,不要仅仅为了一次运动会而建场馆。”涅米宁说。

涅米宁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让“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非常宏伟,这对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来说也非常有帮助。“我们不希望看到高山雪场在冬奥会过后空置,要让所有运动员和爱好者都能利用这些设施,而不光是给那些顶级运动员使用。”(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ingwei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