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房学峰:国家队商业利益归总局 差钱的中国体育还面临四大命题

曝国家体育总局将收回招商自主权

原标题:世界不总是第一眼看见时的样子:“国家队”概念的重新定义

撰文/房学峰 (资深媒体人、电视人)

“Team China计划”的推出,是中国体育的一件大事,对这样的大事,我只能战战兢兢地试着说几个观点——

观点一:这是体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成果。

中国的体育文化中,有很多落后的、过时的成分,必须进行放眼世界、重塑未来的改革。这种改革虽然必然从管理体制的改革入手,但又必须配套以竞赛体系、传播体系和市场开发体系的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Team China计划”是市场开发体系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中国体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成果。

观点二:“Team China”理念相当国际化。

“Team China”其实是一种国家队计划,其概念当然受到了“Team USA”、“Team GB”、“Team Japan”的启发,但又不能进行简单类比:其一,美国没有“体育部”、英国没有独立的“体育部”、日本的“体育部”只能算是“大部制”下的一个“厅局级”政府机构,在体制上和中国不同。

“Team USA”

其二,美英日等国的国家队计划,在制度上不无对“国家运动员”的借鉴(虽然在奥林匹克的业余时代他们曾经非常鄙视这种制度),所以学术界关于英国体育是“混合型举国体制”的说法差不多是对的。

其三,这些国家上述计划的推出,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在职业主义和业余主义的夹击下、“奥林匹克主义”的生存问题以及“奥林匹克选手”的生存问题。

观点三:先收权再放权是改革中的唯一选择。

中国体育有了市场开发概念之后,国家级行为主要是由“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以“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的名义进行的——我还记得几十年前和它的第一任主任魏老师聊天的时候,他所表达出的那种情有不甘,因为那时候装备中心几乎是个没人愿意去的单位,至少和当时的司局相比是个边缘部门。

那以后,体育的无形资产开发和有形资产创造都变得炙手可热,但恕我直言:中国体育的市场开发虽然不能说无序,但起码在文化上不够先进——简单地、形象地、刻薄点儿说:经常游走于“漫天要价”和“贱买贱卖”之间。

因此在这一轮的体育改革中,先“破”再“立”、先“收权”再“放权”,就几乎成为管理者的唯一选择。

观点四:“国家队”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几乎我们所有人心目里和眼界中的“中国国家队”,都是以前意义上的“国家队”,它是在需要粮票布票、北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优于其他省份、“国家干部”是一种至高荣誉、“国家队编制”是一种行业福利、交通尚不便利、特别是没有国际比赛或者每年只有一两次国际比赛的那个年代形成的。

即使是过去的、或者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家队”,也由于不得不然的原因被人为划分了等级:“常设国家队”和“集训国家队”、“优势项目国家队”和“潜优势项目国家队”……等等。而且同为“常设国家队”,其中也有亲疏之分,比如1997年乒羽中心成立时确定的182人编制中,乒乓球队有81名运动员编制而羽毛球队是36人——在今天看来,这两个项目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有如此大差距吧?

所以“国家队”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尤其是在这样两种情形下:第一,职业体育的发展,使得当年的李娜老师是对的,确实需要划分“完全代表国家”的比赛和“不完全代表国家”、甚至“只代表个人”的比赛;其二,国际赛事的增加,会使得派出不同的队伍参加不同比赛成为常态——因此,准确的表述是说参加世锦赛的中国男排是实力更强的中国队、参加亚运会的中国男排是实力差一些的中国队,而不应该说“一队”、“二队”。

这里涉及到一个简单的道理:世界不会总是你第一眼看到时的那个样子——不能因为习惯了现在的“国家队”模式,就认为“国家队”模式应该永远这样。

也就是说,中国男篮红蓝队分别参加不同比赛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亚运会和亚洲杯都是次一级的国际比赛,奥运会和世界杯才需要尽遣精英;以“国家集训队”名义组织冬季项目的多支队伍也是对的,其道理就像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先发展“一百万军队、二百万民兵”,再把他们分别整编为几大进行正规作战的野战军那样。

观点五:“Team China计划”是解决竞技体育发展动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体育很差钱。

这里又有两个简单的道理:

其一,虽然围绕北京冬奥会的市场开发将构成一个庞大的金钱数据,但有心的朋友可以计算一下——在扣除了属于北京市和属于IOC的部分之后,能进入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的资金是否还有可能超过总额的百分之五?

其二,奥运会虽然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比赛,但已经不是唯一重要的比赛了。在一个“奥林匹克周期”里,奥运会只有两个17天,而在其余将近98%的时间里,所有的“国家队”参加的都不是奥运会比赛、其中还包括很多重要性毫不逊色于奥运会的比赛。

因此在我看来:“Team China计划”尝试解决的问题,其实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都已经在设法解决并且已经有一定成效的问题——在“三个周末”之外的利益、动力、保证、可持续发展问题。

观点六:进一步深化改革中的四大命题。

任何一个顶层设计都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所以对“Team China计划”不必求全责备。我个人认为,中国体育的市场开发体系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将遇到四个重大命题——

命题一:实体化的“三权分立”问题。

“三权分立”虽然是一个涉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说法,但又的确是一个能说清楚的说法:世界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都是由三个互相制约又彼此关联的机构组成的——其一是政府部门(美国虽然是特例,但其国会立法扮演着这种角色),它通常是和文化、传媒、旅游、青年等部门合一或合二或合三的,日本文部省甚至还管科技和教育;其二是国家体育总会及各单项体育协会,其中的动力链是单项协会;其三是国家奥委会,几乎所有国家的NOC都在其国家体育生活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因此,和单项运动协会实体化相适应的一个方向,应该是COC的实体化,将“奥林匹克体育”从“业余体育”中剥离出来的典型案例,是美国在1978年制定的《业余体育法》。当然,这种实体化在中国难点颇多,主要是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即大众体育)都不够发达的缘故。

命题二:职业体育的逻辑、规律、价值观问题。

不是所有体育项目都必须向职业化发展和现在就向职业化发展,就像不是所有项目都应该建立“联赛”那样。但职业体育确实是体育生活和体育市场里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必要尊重其逻辑、遵循其规律、尊行其价值观。

中职篮联赛如火如荼

但一个严肃的问题必须正视:中国现在的职业体育项目,例如足球和篮球的联赛,真是在按照职业体育的逻辑运行和发展着吗?好像我们不容易给出肯定的判断。

因此,“Team China计划”的推出,或许有利于中国的职业体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命题三:法律意义上更清晰的“特许经营权”问题。

美国奥委会的“特许经营权”,是“Team USA”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使美国竞技体育终于摆脱了“业余主义”的噩梦,进而在事实上使奥运会不至于在三十年前就寿终正寝。

但“Team USA”中不仅有经营权问题,还包括若干其他内涵,例如“奥林匹克”和“更快更高更强”这两个词就只能由美国奥委会在美国独家使用,为此还发生了和“同性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著名官司。此外,日本奥委会也有一句独享的口号叫“加油日本”。

所以我觉得:“Team China计划”的2.0版中,或许应该包括这样的表达——今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或者“中国队加油”、或者“中国队NB”这几句话,只能由中国奥委会使用。

命题四:奥林匹克选手的权益保障问题。

亚运会孙杨穿361领奖的时候,有句话我憋着没敢说:

虽然不能说孙杨是对的,但孙杨的“错”可能是中国体育市场开发理念的“错”导致的!

四十年前美国的体育改革,主导动机之一是解决运动员在体育组织中的话语权和通过体育技能合理获利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同样重要),有了这样的以运动员为核心的理念,莱德基成为职业运动员才成为可能,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内村航平身上。

这个理念简单地说就是:当某一位个体运动员能对某个项目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时候,要在法律意义上而不是约定俗成意义上,承认其价值并且给予相应的待遇(如果该运动员又年事已高的话就更是这样)。

具体到孙杨身上的合理逻辑就是:

A,游泳是一项业余体育运动(美国国家队的“编制”是52人,国家队选手每年的“津贴”分3.5万美元和2.5万美元两等),主要依靠国家保障;B,孙杨为中国游泳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一般的国家队运动员;C,鉴于孙杨属于游泳的高龄运动员(世界大师赛的纪录年龄是 25岁,或者说25岁以上的游泳运动员都算高龄运动员),更有理由在业余运动员里享有特殊的职业运动员待遇;D,这种待遇之一是可以签约自己的赞助商,包括国家队赞助商的竞品赞助商(实际上还应该尊重其代表或者不代表国家参加哪些国际比赛的选择权);E,但必须对上述“业余体育运动中的职业运动员特例”做出严格的法律定义和有严谨的商务契约,同时还要考虑到利益相关方(例如这个案例中的安踏)的契约和补偿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世界不会总是你第一眼看到时的那个样子,但少数先哲却曾经预言过未来世界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在索邦大学的第一次提出复兴奥林匹克理想的著名演讲中是这样结尾的:“让我们输出赛艇手、赛跑运动员和击剑运动员吧,这就是未来的自由贸易!”

今天的体育世界很显然正在向俺们顾老师描述的理想方向发展:它的市场价值确实日益具有世界贸易中重要一环的意义,越来越像是曾经的茶叶和石油。因此,虽然“Team China计划1.0版”里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有一点我认为是肯定的——

在“国家队”概念重新定义的时候,它肯定不应该再是北京未名湖或者天津马场道时代的“国家队”内涵,而应该是顾拜旦所提出的古典理想和当今世界体育时代精神与主流趋势的结合……

相关推荐:

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honggfa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