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夏季水池训练+科研助力 打造空中技巧“雪上先锋”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最早在国内开展的雪上项目之一,早在1989年该项目就被引入中国,而中国军团在国际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也与近三十年的经验积淀不无关系。如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科学训练体系,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环环相扣。

或许在观众们看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只需要在比赛时完成自己掌握的几跳动作即可,但为了能最终在雪道上完美地完成空翻并平稳着陆,队员们却不只要和雪场打交道,在上雪前,他们更需要在蹦床和水池训练场上将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打磨透彻。

据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领队闫晓娟介绍,队伍的训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带有蹦极带的蹦床增加队员的腾空时间,帮助他们寻找滞空的感觉。随后队员们把新动作“移植”到水池训练中,将在旱雪跳台和水池场地上连贯完成滑行、起跳和空中翻腾。但到了这一步,队员们对整体动作的掌握只达到三分之二,最后在冬季雪上训练时,还会再加入落地练习,这样难度动作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虽然水池训练不涉及落地动作,但从高空翻腾后落入水中还是会对运动员的身体产生不小的冲击力。正在参加水池训练营的小将颜婷特别提到,“如果是除了腿之外的其他身体部位先入水,还是挺疼的”。因此,为了保证队员入水时的安全,水池训练可谓处处有“玄机”。

为了减小队员入水时所承受的冲击力,水池训练时队员所用滑雪板前后方都打了孔,而水池一侧专门设有生成气泡的装置。当气泡泛起时,队员才可以从旱雪跳台上滑下,最终队员也需要落在气泡而非静止的水面中。“水的密度比空气要大,通过向上打气泡我们可以降低水面的‘硬度’,降低运动员损伤的概率。”科研教练陈素峰介绍道。

用于训练的水池水深5米,尽管大多数队员都会游泳,但为了安全上的“万无一失”,队员们都穿上了潜水服和救生衣。相比之下,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跨界跨项组小队员想要顺利来到岸边还是有些费劲,队医马雷便担任起了向水池中抛绳索的任务,这样,小队员们顺着绳索就能轻松上岸。跨界跨项组16名运动员每堂训练课每人都要完成二十几次跳跃,马雷便一直站在水池边关注着队员们的情况,只要队员们有需要,他就一次又一次地抛出绳索。

在水池训练之余,队伍也正在尝试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协助提升训练效果。在队员们完成每次跳跃的同时,陈素峰也一直在观察电脑屏幕上队员的训练监控数据。“现在我们正在尝试一项新的科技手段,运动员会佩戴心率带,由此我们来监控运动员训练量、训练负荷以及恢复情况的指标。”陈素峰说,“每天我们都会把测试结果向教练员反馈,教练也会结合科研数据完善接下来的训练。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felixya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