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中国“练习生”平昌学习 把经验带回北京冬奥

平昌冬奥会期间,旌善高山滑雪中心,实习生陈澜到山上给临时发电机组添加油料。受访者供图

今年起至2020年冬奥会测试赛开赛,只剩不到2年。与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相比,欠缺冰雪运动经验的中国面对2022年的“本领恐慌”更甚。

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137天,41名实习生、24名专项实习人员和144名观察员,中国派出了冬奥会史上规模最大、用时最长、覆盖面最宽的实习团进驻韩国平昌。其中,41名业务骨干带着1598个问题到平昌冬奥组委开展顶岗实习,实地学习冬奥经验。

他们见证了平昌的赛场如何像“组装汽车”一样成型。

从平昌冬奥会闭幕开始,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

在平昌的“实战培训”和冬奥组委今年4、5月间发起的大讨论中,这些实习人员和观察员撰写了96万字的信息简报、工作总结、赛时运行案例、重点研究成果等,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出204条筹办工作建议。

他们也从“练习生”成长为“参谋长”,把平昌经验带回中国赛场。

中国“练习生”的建议临场救急

2017年12月,韩国平昌旌善高山滑雪中心。离平昌冬奥会开幕还有最后不到2个月的时间,滑雪赛道上遇到麻烦。

突然传来的设备报警信息显示:柴油发电机组停止工作了。

来自中国的实习生陈澜第一时间获悉了事故的发生,与同事骑着雪地摩托赶往现场。

在所有韩国新建场馆中,承担高山滑雪竞速项目的旌善高山滑雪中心造价最贵,投资达到2亿美元。这里承担着冬奥会最高、最难、最险和最勇敢的高山滑雪项目,赛事密集,用电量巨大。

发电机是保障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电力设施。在市电电缆难以抵达的用电环境,如沿着雪道在户外设置的OBS(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转播设备,发电机组还是唯一供电来源。发电机组停止工作,意味着转播无法进行,直接影响到赛事。

检查结果显示,是极度的低温让柴油发电机组的油冻住了。当时,平昌遇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天气,夜里甚至低至零下30℃。上千米海拔的雪山上寒风呼啸,发电机的油箱受不了。

“当时就紧张起来。”陈澜回忆,团队人员紧急磋商,无论如何也要让发电机“跑”起来。

团队提出两种方式:一种是添加防冻液,另一种是对发电机组供油系统进行加热。陈澜与发电机公司的一名华人技术人员也在一边商量,他们向64岁的韩方电力经理李秀英建议,可以将发电机的电线缠绕在关键的一截管道上。

团队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一通电,电线的热度让柴油渐渐融化,并保持在一定温度。经验丰富的李秀英看着身边这个32岁的中国小伙子,由衷赞叹。

在这群韩国人中间,陈澜这个中国人显得很特殊,他既是团队的一员,也像一名学徒——他是北京冬奥组委派到平昌奥运会的41名实习生之一,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专项处项目主管。他的任务是驻守在旌善高山滑雪中心,把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建设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场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与此同时,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餐饮和医疗卫生处处长周丽霞则周旋在奥运村的各个餐厅中,与韩国厨师打成一片。

因为需要借助“外国人”的口味调试味道,周丽霞成为厨师最倚重的一位帮手。“韩国团队特别年轻,年纪最大的是1987年生的。所以我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前辈,也能够给他们很多帮助。”周丽霞说,她与韩国团队已经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在融入的同时,他们并未忘记自己的实习生身份。实习的40多天里,周丽霞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不够用,她每天工作、总结时间达20小时以上。

“平昌奥运会是我们很多实习生真正经历的第一届冬奥会,对我们内心的震撼,可能不亚于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陈澜说。

20天走遍所有场馆群

按照国际惯例,国际奥委会通常会在本届奥运会时期给予一定名额,让下一届奥运会的组织方派员实地学习。

为了抓住这次实战培训的机会,北京冬奥组委派出41名实习人员分4批进驻平昌,分布在龙坪高山滑雪中心、旌善高山滑雪中心、阿尔卑西亚滑行中心、江陵速滑馆等41个岗位上工作。

临行前,实习生们整理出1598个业务问题,设计了14个涉及筹办工作全局的研究项目,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

陈澜在旌善高山滑雪中心待了102天,主要工作是负责电力保障。通过电力数据,他摸到了高山滑雪场的运行规律。

所有设备都要用到电,通过用电情况,他可以观察整个场馆运行的状态。就像家里的电表,如果数据再全一点,就能看到每时每刻的电力运行。靠着这样的数据,他能分析出每天雪场造雪量的情况。

立足一个岗位,成为一个场馆的专家,尽可能学习到更多办赛知识,这是每个实习生的课题。作为高山滑雪场唯一的实习人员,除了电力维护,对整个高山滑雪场的建设与维护,陈澜都需要成为一名专家。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语言。

虽然平昌冬奥组委已将技术材料的英文版提交到国际奥委会,但是越临近开幕,最新的数据都是韩文的。

一些技术数据,尤其是图纸上的韩文,没有工科背景翻译往往也理解不准,只能他们自己查。在平昌实习生的微信群里,他们常常交流的一个话题就是哪款翻译软件好用,陈澜手机里曾经装了几十个翻译软件。

平昌冬奥会办赛时间紧张,要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学到办赛经验,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还要与韩方同事建立起信任关系。

适时帮助韩国同事分担工作,是实习生争取学习机会的敲门砖。实习生姚俊飞刚去平昌普光滑雪场时,通行证只能进入3个场馆。为了能到更多场馆学习,他凭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景观设计方面的工作经验,向韩方提出,景观摄影对设计经验总结很有作用,自告奋勇提出帮他们拍照记录。最后,他获得了“大通卡”,在到达韩国的第20天,就几乎走遍了所有场馆群。

今年2月初,平昌冬奥会刚刚开幕,实习人员就陆续发回一批很有价值的工作信息,涉及竞赛组织、气象服务、场馆架构、应急处置、交通运行等多项重要内容。

而在整个实战培训期间,北京冬奥组委前后方联动。后方人员及时把新的学习需求传导到前方,前方人员又在第一时间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实习期间,平昌“练习生”们通过58期电子简报和1700多份《每日运行记录表》,传回了海量的学习信息。

一次“兴师动众”的实战学习

这是冬奥会史上规模最大、用时最长、参与覆盖面最宽的一次跨赛时实战培训。

2004年,为了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也派员参加了雅典奥运会的实战培训。那一次,实习生在开幕前一周到达雅典。

而这次不同,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实习期最长达137天,涵盖冬奥会筹备、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和后续等全环节。41人实习团加上24名专项实习人员、144名观察员和45名工作人员,赴平昌学习的中国人达254人。

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是因为中国在冰雪运动上的经验欠缺。截至目前,中国还没有独自建成符合国际雪联和国际奥委会认证的高山滑雪场地的经验。与举办2008夏季的奥运会相比,中国面对2022年的“本领恐慌”更甚。

平昌是最后一次实战化的学习机会了。

“筹备就像在纸上‘写’一遍奥运会,”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实习团团长徐济成说,“比如‘写’到下雪了,我们该怎么办?大雪小雪有怎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扫雪方式最经济?奥运村地面应该怎么设计最好?诸如此类,那我们就到平昌看看。”

平昌真的下雪了。徐济成带着同事积极地参加扫雪,“你只有通过一线操作,才能知道除雪机与铲子相比,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越早去现场,越能看到更多信息。徐济成打比方,参赛如果是开车,举办赛事就像用几十万个零件去造汽车,要去到厂房里看它是怎么组装的。

在旌善雪场,陈澜经历了雪道铺设、造雪、压雪、浇水等雪道建设的全过程。他发现造雪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铺雪道,供水管道、电缆都要预先埋到土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时速高达125公里的高山滑雪竞速比赛,防风、防护网的设置也是雪场建设的关键,这些都要在雪场建设前预先规划设计。

看到旌善雪场的各种情况,陈澜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延庆的小海坨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建在那里,其建设压力和难度很高,山体高、有效空间少,国内也缺乏同级别雪上场馆和冰状雪赛道的建设经验,这是场馆建设难点中的难点。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刘玉民说,吸取平昌的实习成果后,冬奥组委已形成共识,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优化造雪相关供水、电力、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方案。在场馆运行方案制定中,结合延庆赛区自然条件,要提前有针对性地准备好所有预案和防护设施。

到现场才能看到“化雪妙招”

除了赛道建设,滑雪场赛时维护也是新鲜的经验。

例如排水,雪场大量的雪在赛时和赛后会化成水,旌善雪场实际造雪用了100万立方米的水。若不能有效排走,化雪时不啻为一场洪水,如何设计?

徐济成观察到,韩国人的办法巧妙而简洁。他们在赛道排水关键处铺了很多碎石,雪压在碎石上,既不易滑落,雪融水也会从石缝中渗走。接着再把压碎的椰子壳铺在棕绳编的草垫子上,把草垫铺在排水渠中,水就能流到雪道下的泥土中,并通过排水渠流到山下,既能排水又不会导致水土流失。

在平昌,这样的椰子壳都从印尼进口。“椰子壳,我们海南不多的是吗?”徐济成说,“所以很多事情是非常简单的,但你不去看就不会知道。这会让我们的施工少走很多弯路。”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餐饮和医疗卫生处处长周丽霞,走遍了平昌冬奥会期间所有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只要有餐饮服务的地方,她都去过。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每餐可见的泡菜,这让她记住了韩国的味道。平昌奥组委还与韩食振兴院合作推出“世界最喜欢的10道韩餐”,在冬奥会场馆内外不遗余力地推广本国特色餐饮。

这是奥运会给每一个参与者留在味蕾上的记忆,也让周丽霞为韩国人对自身饮食文化的自信而感动。她继而想到,要让北京冬奥会也成为饮食文化的传播窗口。

在后来的总结汇报上,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提出要打造“中国年”文化特色的餐饮体验。“2022年我们要欢迎世界人民来北京看冬奥、过大年,在最具有人文氛围的奥运村和餐厅,中国年的文化一定会让他们记忆深刻。”周丽霞说。

此外,精准的天气预报是平昌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这也提醒了中国人。北京地处大陆季风性气候区域,延庆山区冬季的低温、大风等天气状况,都会对比赛造成挑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说,从平昌学到的一大经验,就是竞赛日程的制定,要为可能出现的变化预留调整日和窗口期。

平昌的经验并非全部能照搬移植。陈澜认为,国家之间综合国力和特点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是所走过的路绝对是有价值的”。

平昌的“实战培训”,涉及筹办奥运的所有方面。在实战培训和后来的大讨论活动中,实习人员和观察员撰写信息简报、工作总结、赛时运行案例、重点研究成果等,共计96万字。各部门整理出40篇纪要,提出204条筹办工作建议。

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北京冬奥组委解答了半年前提出的2070个业务问题。

他们将成为北京冬奥会“参谋长”

41名实习生归来后,在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眼中,他们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参谋长”。

“参谋长就是你什么都得会。比如说当任何一个场馆出现问题,需要讨论对策的时候,可能都会找到这个41个人中的某领域专家。”徐济成说。

除了跨赛时的实习计划,由北京冬奥组委派出的49名观察员也在今年2月8日开启了冬奥会实战学习之旅,他们在平昌停留了8天,观摩了开幕式彩排,对技术运行、形象景观设计、奥林匹克大家庭服务、医疗保障等实地取经。

从平昌冬奥会闭幕开始,奥运会进入“北京周期”。今年起至2020年冬奥会测试赛开赛,只剩不到2年。

北京冬奥组委的工作节奏在加快。

为全面总结和转化实战培训成果,今年4月23日至5月8日期间,冬奥组委组织了“透过平昌看北京”的系列大讨论活动,内部称之为“千人大讨论”,1260人次参加了这场历时9天的头脑风暴。

6月初,国际奥委会在北京召开了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总结大会,国际奥委会、平昌冬奥组委的相关人士与北京冬奥组委坐在一起,再次就办奥进行交流。

平昌冬奥组委主席李熙范说,自平昌冬奥会筹办以来,奥林匹克赛事进入“亚洲周期”,从平昌、东京到北京,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个城市可以密切合作。“我们今天在这儿希望把经验传递给北京,我们也会尽全力来协助北京举办精彩的赛事。”

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中国成为国际大型赛事青睐的举办国。在徐济成看来,中国经验不缺,教训也很多,但最大的遗憾,是没把所有经验教训总结出来提供给国际奥委会,继而形成规范条例。

当然,中国也曾贡献出中国经验。例如2008年奥运会中,中国提出“干净区”概念,奥运村、媒体村、赛场等都属于“干净区”,运动员和媒体记者坐班车从一个“干净区”到另一个“干净区”,可免去重复安检,大大节约了时间。这已成为国际奥委会的一项标准。

其实,实习团团长徐济成本人就如中国大型赛事“行走的经验库”。

2005年,他进入北京奥组委,成为北京着力培养的“奥运储备干部”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他又陆续参与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宁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筹办。他亲身经历的奥运会的经验、规范和知识在我国主办的赛事上实现应用。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会不会成为近十几年中国举办国际赛事经验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一定会,现在已经是了。”徐济成很肯定。

新京报记者 吴为 倪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amya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
热门视频
热门专题
视觉焦点